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雅 《江汉论坛》2003,(3):101-104
传统的作品功能观把文本视为文学功能的发生源,把读者视为文学功能作用的被动对象。本文提出:文学功能必须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才能产生。文学活动是文学功能的发生源。文学功能联系于文学活动的动态开放整体的流程,并对投身于文学活动的一切实践主体(作者与读者)产生系统效能。文学功能系统由认知、净化、愉悦、生命四个各具丰富内涵的子系统构成,并通过系统的审美化合指向人本身,指向人自身的丰富与完善,指向人的诗意人生。因此,文学功能是文学之人学本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为作家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表达,其创作过程表现出特有的意识形态倾向。"文学模仿说"和"文学表现论"预设文学作为一种神性职业的存在,体现出潜在的神秘主义色彩,其意识形态表现为一种神学观念。20世纪后,随着对文学的本质、功能等问题认识的加深,西方批评理论对文学的神学观念进行了批判。"文学生产论"将文学艺术活动看作一种生产实践形态,从文学与革命政治、意识形态等视角阐释文学构成,要求将文学作为生产的本性还给文学,实现文学对意识形态的生产。解构主义批评对支配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予以反叛。它们都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价值观念,动摇了文学意识形态的根基,体现出试图超越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当代欧美文学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学叙事与现代性展开的关系上。因为现代性的展开既是一个历史事件、一种现实进程,也是一个文本事件、一种话语建构。在现代性展开过程中,文学叙事既发挥了建构新现实的功能,又在其参与建构的现实的挤压、制约和影响下,改变了自己的存在形态和整体格局。换言之,现代性进程和文学叙事之间有着一种平行展开、互为因果、互相纠结、互相影响的共生关系。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文学主体性思想的局限性极为明显,但其理论指向也非常鲜明.对于人本身,即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主体性的呼唤、确证和伸张是这一思想形态的根本性蕴涵;同时,它也内在地指向对文学自主性的诉求.从学理上说,正是这种双重理论指向的存在,才使得文学主体论在20世纪80年代的提出以及围绕着它而展开的广泛论争成为了一种瞩目的文艺现象和思想文化现象.在当前所谓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学科危机的语境中,深入研究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问题和强调文学的自主性显然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张荣翼 《社会科学》2012,(1):162-168
文学生产-消费是文艺学中的一个或者一对重要问题,而它作为问题并不是因为它的现象层面的存在,而是这种存在在文学中产生了新的阐释的需求。作为社会分工之后的文学,它有生产-消费的问题本来应该是理所当然,而之所以在古代不这样看待,往往有着伦理因素,人们需要有一爿脱离世俗生活指标的净土,而从社会统治角度看,回避或淡化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有利于文化管制。文学的生产-消费特性不只是文学现实的一种功能的体现,而且它也是文化的再生产的一种属性。文学生产-消费是一个连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持续性的影响,它对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为生存本体的言说--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岱 《学术研究》2002,(3):117-12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潮经历了启蒙呐喊、政治宣传、非意义逃亡三个阶段,这表明了百年中国文学所关切的焦点在于社会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最重大的缺失就是对于生存本体的关切;文学作为生存本体言说,是作为个体人的生存的、本体性情感体验的言说,它与作为生存本体论言说的哲学具有同一性,其方法论本质是对话,其基本形式是交谈.这种对话、交谈式的文学性哲学,这种生存本体哲学性的文学,能使我们既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性、一元观的束缚,又不落入虚无主义的泥淖,从而使我们在自由、多元的对话与交谈中,获得绝对的差异性基础之上的必要的价值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内蒙古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初,文学批评在追寻文学本体面貌的同时,必须发挥引来思想解放的舆论导向功能。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为这一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可喜的贡献。文学民族性问题,是内蒙古文学批评传统的话题,在新时期走向宏放和深入。在民族文学研究方面,将蒙古族文学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对内蒙古当代文学展开全方位研究,达斡尔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文学史。文学理论自身建设方面,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观念和方法多维开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8.
"空间转向"作为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文化事件之一,深刻影响到整个人文学科的研究路径、研究策略和研究态度,呈现出极强的学术潜力.后现代性与全球化语境下的空间转向为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理论命题和学术范型:通过文本空间的重新阐释,拓展了既有文学研究领域,凸显空间的本体地位,促使当前文学研究范式转型:特别对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文学、后殖民主义文学、少数族裔文学研究等,意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文学意义本体论作为对文学意义终极本质的一种思考与探究 ,是全部意义问题的基石和核心 ,所以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但要真正深入研究意义问题 ,还必须首先正本清源 ,从最基础的清理地基工作开始 (即对“文学意义”这一概念作必要的理论界定 )。而要做好这项前提性工作 ,更需要我们拓宽视野 ,从哲学的高度对“价值”与“意义”二概念的实质进行有效区分 ,进而重新厘定“文学意义”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之上 ,一个从本原论与本质论两个层面对意义本体问题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显现出来了 :阅读不是外在于文学意义的一种活动 ,而是内在于文学意义存在本身的 ,因此可以说 ,它是作为文学意义得以持存与显现的本体论事件而存在着的  相似文献   

10.
刘熙载言“文,心学也,”是一最贴近文学之根本的定义,文学的本体是“心,”文学活动即“心”活动。活泼泼的“心”与冷冰冰的理念相去甚远,以冰冷的理念为本体的现当代文学自然与“心”之文学也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对话方式讨论文学与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事件往往影响到文学的书写与接受方式,致使文学的边界产生蔓延;另一方面,人们在“事件”的语境中对于“何谓文学”的理解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事件为切入点审视文学书写、传播和阅读,有利于从不同侧面看待文学现象,把握技术、观念、文化和文学生产之间的联系,从而对于文学的生成机制和流变线索有所洞察。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历史传统和研究中,文学始终是作为"经典文化现象"而被认识和理解的。我们是事实上的文学经典主义者。从文学的历史过程来看,过去我们是文学经典主义者,是文学的信仰者或信徒,是完全自然的事情。但是当人类社会走进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社会之后,如果我们再坚持文学经典主义,我们再坚持对文学信仰,就将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应当是一个文学的历史主义者,我们必需看到人类文学生存条件所发生的历史性交化。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学经典时代了。因此,我们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再无可能去对文学加以信仰了。在一个文学"失仰时代"里,文学边缘化、文学社会教化功能的降低,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于文坛的"后新时期文学"是一种不同于"新时期文学"乃至整个经典文学的全新文学-文化事件。这一事件的出现,既标志着中国文学在"后新时期"的各种文艺思潮和复杂社会语境中的巨量发展,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历史进程和民众生存生活的深刻变迁,并与一种全球性的新型世界观和一种新的社会重构认同及价值迁延相关联,是这诸多社会文化症候在文学领域的操演。基于这一认识,"后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就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4.
唐代兴 《天府新论》2016,(2):107-116
文学的伦理问题,不是研究文学的方法论问题,应该是文学的本体论问题。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其核心问题是文学体式,它敞开为形式和本体两个维度:文学形式的内在规范是文体模型,其外在形式乃语言、形象、结构、技艺、意象、象征、隐喻等;文学本体的内在构形是文学心灵范式,其敞开形态是真善美。在文学本体世界里,美乃有意味的形式,真是其本体,善是本体的本体,它构成文学的真正基石。无论从文学的先验构架论,还是对作家之文学创作论,只有善才可使真成为可能,也只有善才可使美获得内在生命魅力。缺乏善,文学可能有虚假的真和修饰的美,却不可能有真实的真和纯正的美。  相似文献   

15.
当代文学生产的传媒化导致了文学生产系列病症,也使得文学的边界问题再次成为学界热点.文学边界纠缠于文学门类的含混化之中,文学主体性被褫夺而病态化.为此,回归文学生产程序,在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各个程序关键点厘清文学与传媒的关系,发现文学生产主体多元化和传媒建构中心论、文学传播与文学存在方式的被媒介化、文学消费的杂糅与传媒意志本体性等辩证一体.以此为依据重塑文学主体性,才能问解文学生产的传媒化病症,从而回答文学主体性即文学边界的论题.  相似文献   

16.
2泄纪二三十年代,钱基博在写作系列文学史论著时.首先思考的问题是,"文学史"书写关注的核心是什么:文学史、文学、文之间的关系如何.钱氏指出,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与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存在根本区别:传统的"文苑传"以生产文学作品的"人"为中心,"文学史"则以知识本身为核心,关注的是"文"这一类知识.钱基博还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的本体、"文学史"的书写范式等问题.钱基博结合中国学术传统中的相关概念,将现代"文学"学科分为三个层面:文--零散的知识,"文学"--"文"这一类知识的谱系归属."文学史"--"文"及"文学"等构建起来的知识统系.由此,钱基博清楚地厘定了"文学"学科的研究本体及"文学史"关注的主体.对现代"文学"学科的生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五四文学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五四文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五四至4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对五四文学的评价与研究是多元化的自由阐释,方法多样,立论驳杂,但基本上是沿着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的健康轨道展开的;4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五四文学研究呈显为文化型与政治化两种充满悖论的解读方式,并日益趋于政治一元化的研究模式;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经历了从“拨乱反正”,恢复五四文学本来面貌到深入反思并力求超越五四文学精神的过程,研究视野与方法再度表现为多元化的格局,文化学研究、比较研究、语言本体研究等都取得了空前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身体作为爱恨亲仇各种情感的载体,对于富有想象力的作家来说,它是一种指意活动。长期以来,让身体进入写作是文学一直关注的问题,写作指向身体,意味着文学试图将物质的身体转变成指意的身体,这种文学的身体是通过身体记号的方式来实现其叙述价值的,而身体记号的刻录有赖于一个故事的叙述;同时,身体也是文学叙述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9.
文学解释学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传统的心理重建解释学与当代哲学解释学形成两种对立的解释学概念,二者对意义的观点截然不同。我提出的文学解释学的意义观强调:意义是对立中介的第三生成物。这是由意义形成过程中的对立观、中介观、第三说和生成论四个要素构成。文学究其实践品格来说是一种"事件",事件是主体间的对话、"谈判"、互释与融汇创新,阅读即事件。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14,(2)
《文心雕龙》研究面临的全新的思想任务之一,乃刘勰的诗学思想如何启示当代中国诗学的新创造。从刘勰的情感本体论出发,联系当代文学本体论的研究成果,深入探索刘勰情感本体论的合理思想内核,无疑有助于文学本体论的思想重建。刘勰的"情感本体论"规定了文学的审美特质,彰显了文学创作的动力,确证了文学的思想方式,包容了文学的多元本体意蕴。在刘勰诗学中,情感本体与语言本体和形象本体,属于文学本体论的不同侧面;文学本体论是对文学本体特性或功能特质的内在规定,它不是对生存本体论的超越,而是服务于生存本体论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