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实际,统揽全局,着眼未来,与时俱进作出的科学决策。我国是一个有着9亿多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国家的基本问题,我国要建设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社会的小康,也是不现实的;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也是不完整的。可以说,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持续发展,都离不开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代际职业流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当代中国生活史和社会变迁"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当代中国家庭背景对职业流动的作用,并对城乡间的制度分割给予特别的关注。研究发现,农民的代际流动率相当高,城市中的社会流动也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本文认为这种模式是由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造成的。这一制度使得农村中从事非农职业、没有改变户口性质的农民子女还要继续务农;只允许农村中受过很高教育的人获得城市户口。这种状况使以往仅限于城市人口的社会流动研究产生严重的样本选择性偏误。本文的分析对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作用、不平等和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导刊》2000年第四期以“农民兄弟怎么了”为题,发表了一组关于近年来在一些干群关系紧张的农村,少数“农民领袖”凸现,乡村政治异军突起的文章,引起社会关注。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一书,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和更大胆的探索,提出和界定了“非制度政治参与”这一概念,使人们对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和农民政治参与,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有了一个全新观察角度,值得人们认真阅读。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在“农村包围城市”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国的改革也是从农村率先启动的,这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特色。应当说,中央对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十分关注的。中央一连几年下发的1号红头文件讲  相似文献   

4.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批判地总结了20世纪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三大视角:社会变迁、国家和社会的结构及结构性行为以及社会运动的话语(即变迁、结构,话语)。任何社会运动或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三个因素,但这三个因素之间却没有一成不变的逻辑关系。因此,建立一个不随时空和情境而变的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系统性理论是不可行的。但是,这三个因素之间也不是没有关系。特别是对于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革命来说,这三大视角的核心和有机连接点,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对社会运动或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声音     
“仇视富人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社会。”——经济学家茅于轼说,改革以前,越穷越革命,越正确。一个人沾上一点富,立刻就倒霉。结果是中国变成了一个穷人国,绝对没有一个富人,而这样的社会是没有前途的,要鼓励富人,致富光荣,帮助大家致富,这才有前途。  相似文献   

6.
个人本位、家本位与生育观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这是一项关于农民生育观念与计划生育工作所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社会学研究。这项研究的主要结论是,农民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环境,属于社会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生殖繁衍是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人们无可选择的生活目的,或说是他们对生命周期作出的必然反应。当然,这一点是以传统风俗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若想改变这种行为方式及观念,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只能是不符合这一文化内在逻辑的行政手段;而中国农民生育观念的真正改变,则有赖于脱离农村的家本位环境,进入现代化工业化都市化营造的个人本位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对地主的定位是中国革命中的重点之一。地主在近代中国的农村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影响力。本文回顾了毛泽东早期对地主的认识,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党的土地政策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有经济学家呼吁,要让农民成为中产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社会的阶层结构中,橄榄型或菱形结构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从中国实际出发,要实现这样的社会结构转型,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阶级的转化,即农民阶级的中产阶级化,也就是要让农民成为中产者。但重要的是怎样让农民成为中产者?有人认为,新的农业合作化方式和农业协会的发育、科研人员技术入股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民致富技能就地培训等将起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并由此带动农村中产者队伍的壮大(见《文摘报》2005年1月1日)。但相对于占全国总人口近70%的中国农民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9.
农民最懂自己需要什么,但他们没有话语的建构权,当前社会不可能使他们的话语成为主流话语,因此必须要有知识分子深入农村与农民相结合,做农民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政治界所关注的依然是那个尚待解决的基本问题——如何使中国走上一条国强民富的现代化道路。围绕着这个问题,从理论上的探讨到提供实际的解决方案,呈现的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着重讨论农村问题,特别是在抗战以前,由“深入民间”逐步汇聚成的“乡村建设”运动。 从社会学研究与应用的角度来看,中国农村是一片广阔而尚未开垦过的田地。要研究中国平民的生活,一定要研究占人口总数80%的农民的生活;要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农村问题。于是,正像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将都市作为社会学的实验室一样,乡村成了中国社会学研究、应用的实验室。以杨开道为首的近代中国社会学者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重新认识农民问题——十年来中国农民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这句话有几位政治家、思想家讲过。实践证明,他们是对的。那么现在还适用不适用?我认为,现在还适用。因为直到现在,11亿中国人口中,农业人口还占79%,另外的21%非农业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人、职员和干部,他们有的本人就是从农村来的,有的父辈还是农民,所以都同农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国民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老年人毫无疑问成为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社会生活状况较差,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都缺乏必要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声音     
“推进城镇化不能取代新农村建设。中国人口多,主要是农民多;农民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搞所谓‘去农村化’。城镇和农村应当和谐一体,各具特色,相互辉映,不能有巨大反差,也不能没有区别。”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新农村是升级版的农村,不是缩小版的城市。城镇化要加快推进,但新农村建设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4.
拍摄感想     
农耕文化,国脉所寄。中国农民曾经成就了中国数千年的的辉煌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有13亿人口的中国仍然有8亿多农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三农"问题,仍然是我们的国脉之所系。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农业给予高度的关注,没有理由不对农村寄予深切的关怀,没有理由不对农民怀有诚挚的关爱。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初,党中央相继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社会主义新农  相似文献   

15.
在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事业的重点对象是社会薄弱群体。入到老年,谋生能力受到极大限制,逐渐成为社会薄弱群体,中国农村的老年农民尤其如此。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事业成了中国社会根利事业的重点组成部分。建立适合中国农村特点的社会养老制度,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的一个重大任务和值得探讨的课题。一、中国农村社会养老面临的巨大挑战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养老的基本模式是“养儿防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按照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在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上作了很大努力。其基本办法,就是对无儿养老者实行“五保户”制度,即由农村基层组…  相似文献   

16.
如果单就身份属性作出一个基本判断的话,农民一词的中国含义仅是指以初级自然要素为依托,以维持生命的延续为未来诉求而不带来任何技术创新和经济制度突破的农村居民。这是与代表工业生产的市民的素朴区别。截至2003年的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人数已经达到9900万人。外出农民的规模越来越大,但对他们的一些歧视性政策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就全国而言,外出就业农民约占农村劳动力的13%左右,在中西部一些地、县,则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30%。而近年来农民通过工资性收入这一项所造就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0%左右。目前,…  相似文献   

17.
研究城市社区建设是我近几年给自己定的一个工作内容。我从研究乡土社会开始 ,到研究小城镇 ,现在进入了大城市、大都市 ,伴随中国社会走过了一条城市化道路。我认为 ,如果把传统中国社会看作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一端 ,那么 ,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完成整个城市化过程。这个未完成不单单指人口向城市的集中过程或者工业化的过程 ,还指人本身的变化过程———从农民到市民的变化过程。即使像上海这样已经形成多年的大城市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也面临着本市和外来农民的市民化以及他们和原有市民的现代化问题。今天的社区建设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化…  相似文献   

18.
腐败现象不仅是一种社会发展遗留下的历史性问题,也是一个影响世界发展的问题。当今,世界各国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反腐倡廉形势严峻,同时也发展成为不同国家间共同面临的艰巨性任务。很多年前,中国就开始关注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设,也已经开始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治理腐败问题,但是腐败问题仍旧没有得到完全的遏制。在长期的反腐败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人们得出了一条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反腐败要治本最终要靠制度建设。因此,反腐倡廉制度的创新与分析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围绕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分析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与大家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19.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权衡一个国家的富强程度不只看政府的经济状况,还要考虑社会的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就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而言,社会保障制度仍只是初级阶段,特别是我国的农村中,政府社会的保障制度监管不到位,农民的社会保障认识还不全面以及农村整体的经济状况都很差,致使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落后。本文描述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的保障制度的现状并进行分析,总结出相适应的解决方案,以此来改善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正"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不能成为留守的农村""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从刚闭幕不久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表述不难看出,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策导向逐渐在向数亿农民倾斜。会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村到底小康不小康,美不美,富不富,不是看总体数字,而是看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不鼓。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关系到中国经济下一轮的提质增效。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