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就学理认知路径而言,“和谐”应当是一种以协调与平衡为内涵的“和而不同”价值境界的终极追求,但政治系统实际掌握着和谐社会理论建构及实践进程的话语权。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取得新进步”,首先就要求政治系统拓展与和谐社会内涵相契合的心智图式。追求协调与平衡发展的生态政治观无疑能为更新政治系统的心智图式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但生态政治观的深入思考又应当立足于生态人的前提假设。  相似文献   

2.
刘莉 《理论界》2008,(6):150-151
和谐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奥林匹克竞技的终极价值目标。由于受到20世纪时代主题的影响和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矛盾的制约,奥林匹克的价值目标却异化为竞争和对抗,从而导致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理念的失落。当代世界局势的新变化,为奥林匹克精神扬弃异化提供了良好契机。回归和谐成为当下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主题。中国奥委会提出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表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和谐世界的追求。“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口号既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和谐,又表现了调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精神冲突的中国梦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中具有统摄作用的最高位阶概念是发展。在一定语境中,解放、自由、发展诸概念可以互置、互为目的,可以循环论证,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和匹配度。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终极旨趣,从这一终极旨趣考量,解放与自由是从属于发展的。简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学说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科学,是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贯通这一科学学说的发展概念既具有哲学的形上性,亦具有历史过程和经验事实描述的具象性,更具有价值判断和意义追问的伦理性。  相似文献   

4.
“自然向人生成”——关于休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建设使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其标志之一就是人们物质需求的相对满足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就是享受自由,而向往自由是人的本质特性,是人生的终极追求。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是一种进步。社会越发展,人的闲暇时间越多,人就越自由。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自由的历史,是由“自然向人生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保罗·蒂里希是德裔美国生存主义思想家。他提出的终极关怀受到人文科学界的极大关注。终极关怀是人对自身生存价值的思考,是整体的、无限的、普遍的人文关怀。终极关怀与偶像崇拜相对立。偶像崇拜是人们将权威、金钱、名誉当作最高价值加以无限追求的现象。面对生活中的“有限性”和“无意义”,终极关怀表现为存在的勇气。一、终极关怀何谓终极关怀?蒂里希对此有过许多阐述和解释。在《系统神学》中,蒂里希把终极关怀当作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意义。‘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终极…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在实践上为之奋斗终生的主题,也是他们对未来新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这是一个彻底的集体主义的命题,它正确地解决了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展现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而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深刻地体现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矛盾的思想武器,又是通向未来实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数字增强”的价值及伦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技术不断发展使得数字化呈现出从对象到人、从人的生理到心智的扩展趋势 ,从而有可能像“基因增强”的设想那样出现人的“数字增强”的前景。数字增强可以使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产生实质性的革命 ,但由此又引导出一些根基性的哲学问题 ,如人的形神关系问题 ,人的终极追求与价值问题 ,以及一系列牵涉到人的隐私、权利和公平之类的伦理问题 ,这是哲学面对未来技术发展必须应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有关文本为对象,以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的思考为主要线索,探究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特点,思考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的当代价值以及对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蒋艳清 《船山学刊》2006,(3):171-173
在儒家八条目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就是和谐。可以说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追求和谐是企业管理的终极价值目标,因此我们要利用儒家和谐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为现代企业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0.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实践唯物主义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和“人的活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是两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都有较大的出入。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认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活动不仅是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类特征 ,而且也是现实的人的本质和特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只是人的活动的一种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1.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两者并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和谐的,而是对立的和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2.
彭畅 《南方论刊》2006,(11):74-75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反映的是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完善和合乎规律的存在状态。在全社会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代,和谐广播成为新一代广播人的共同追求,也是新时代对新广播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和谐广播应在声、形、质三方面追求和谐之美,三者相  相似文献   

13.
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思想是以数的和谐表征万物的和谐,以数的智慧表征宇宙的智慧,通过对“什么最智慧——数目”、“什么最美好——和谐”的科学论证、神学论证和哲学论证,达到了真善美相和谐的智慧,赋予哲学原初的、本真的意义——“爱智慧”;在“数”本原思想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哲学本体意义上的终极存在所体现的终极解释、终极价值,印证着毕达哥拉斯真善美的和谐智慧与智慧和谐。  相似文献   

14.
人发展的历史形态与价值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发展与人的价值追求是一个互动的历史过程 ,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人的依赖关系”形态追求勇敢、能力或地位、权力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形态追求金钱 ,“自由个性”形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价值追求具有二重性 ,既追求金钱财富 ,又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生态平衡的实质是“和”,也就是人自身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一和谐境界的追求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有鲜明的体现。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既有宗教自身的终极关怀,也包涵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精神。宗教信仰侧重关注人的内心心性的平衡,儒家文化侧重强调社会生态的平衡和稳定,道家文化则侧重强调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健康。这种天人合一、和谐圆满的文化精神为历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从后土信仰的发展演变,探讨了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建平 《晋阳学刊》2005,1(6):26-32
追求和谐一直是中华文明演绎的主题,以和谐为特征的文化精神可谓生生不息。追求秩序、崇尚和谐作为我们一种深厚的文化情结无疑也是我们当前提出建构和谐社会的一个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制度伦理具有规范、协调和创新等功能,这对于建构和谐社会来说是不无助益的,从这个方面来讲制度伦理是对建构和谐社会“良序情结”的一种回应。更为关键的是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二者在理性诉求和终极眷注方面是可公度、可通约的,二者都追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有机耦合,马克思所谓“大写的人”是二者共同关注的深层次的问题域,同时这些也是二者在伦理生态方面重要的整合点与互动点,可以说,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二者之间是一种互构互益性的关系,体现了人类社会追求真善美有机统一之境界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17.
美好的城市,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精神”之间的和谐关系。缘着城市“空间”这一线索,我们得以理解和谐城市的“物”的层面的表现。东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也是通过“空间”建立与重建人、自然、精神三者平衡关系的历史。虽然中外城市空间形态各具特点且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却共同体现了对于空间和谐关系的持续追寻。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新的哲学形态,这种新的哲学形态是唯人主义的。它把人看作是属人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之本原和终极关怀的对象,以人道主义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人类普遍价值的公理和普世伦理的底线,高扬“人的解放”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文章认为,从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人的一般本性”到追求真善美的形上境界乃是人性的内在要求,故唯人主义与形上境界具有内在统一性。文章还着重剖析了真善美三大价值之间所存在的深刻矛盾,论说了“男性化的哲学家”与“女性化的哲学家”对于“可信”与“可爱”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价值真理多元并存的必然性,为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提供了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论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伟兵 《云梦学刊》2007,28(5):58-60
先秦儒家的政治伦理是以仁政、德治为价值指向的。因此,提倡“仁”,强调“礼”,追求德治和等级秩序和谐的先秦儒家,势必要寻找一个合理而有力的人性依据。人皆向善的人性预设,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20.
"创新人"假设与"创新人"塑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管理活动史看 ,每一时期的管理模式都以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性假设为逻辑出发点。中、西方 2 0多年来的管理创新历程同时在追求一种新的人性假设 ,“创新人”假设呼之欲出。“创新人”假设有利于消除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对立 ,有利于组织的和谐发展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创新人” ,从主观条件看 ,是花大力气培育创新能力 ;从客观条件看 ,是真正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