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亚微观物质客体“基本粒子”,到底是无限可分还是有限不可分?目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凡物质都具有结构层次,当然应是仍然可分的,虽然直到目前为止科学实验还没有观察到独立自由夸克,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正如原子原来认为不可分到可分一样,终有一天会证明是可分的;另一种则认为既然现代科学实验还没有发现“自由夸克”,说它无限可分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而且既用“基本”这个词,就应理解为夸克是最小的物质单元“初始粒子”,是最后真正的“宇宙之砖”。人类对微观物质客体的认识,从古希腊时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原子atomos原意即为不可分)到被恩格斯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经过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认识过程。道尔顿提出的“台球模型”,是把原子看成没  相似文献   

2.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成就和重大发现,曾引发了许多哲学问题。其中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夸克幽禁”涉及到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这不仅是科学界而且是哲学界普遍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对此,有人提出“夸克幽禁”是对唯物主义物质无限可分观.最的挑战。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分析,提出“夸克幽禁”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否定而是对其的丰富和发展。要说“挑战”则是对形而上学的单向线性思维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由于现代自然科学尤其粒物理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相信,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但是,作为一个哲学问题,人们的看法却又不尽相同。有人认为,物质无限可分是绝对的;也有人认为,物质无限可分是相对的。 任何哲学问题的产生,都来自实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有所认识的反映。因此,在讨论这一哲学问题的时候,我们仍然要结合自然科学的实际,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 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物质无限可分的相对性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以往哲学上关于“无限”问题的一些观点,可以发现其局限性,进而走出“恶的无限”,回归真的无限,丰富和发展哲学的无限观,并对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相应的启示和引导作用。这种研讨也会导致对时间、空间、物质可分性等基本哲学范畴的重新认识,从而促进哲学自身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物质层次结构是否无限可分问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并对这一问题的实质作了分析,着重用自然科学事实证明微观客体是无限可分的,旨在说明“物质层次结构无限可分”这一自然辩证法原理勿容置疑。  相似文献   

6.
物质无限可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的一个基本观点。随着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进入微观领域,本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夸克禁闭的问题。这就向哲学提出:既然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如何解释夸克禁闭呢?因此,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对于反对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一哲学成语,在数学、物理、化学、天体演化学、基本粒子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哲学论述无限、有限的辩证法中,常作为物质无限可分的一个事例而被引证。这一事例尽管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也反映出认识论上的局  相似文献   

8.
所谓基本粒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始原单位,它本身也是有结构的、可分的,这一观点在现在已为绝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特别是关于强子的结构性或可分性,由于夸克模型和层子模型已获得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现在对此已没有多少争议了。我们的任务,应该是从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科学实验所证实的有关强子结构的理论来揭示强子内部所固有的客观辩证法。 要担当这一任务,需要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修养和许多专门知识,而我在这两个方面都是连一知半解还达不到,显然是不能胜任的。但是,既然现在大家都深切地感  相似文献   

9.
物质是可分和不可分的统一——从芝诺的一个二难推理谈起何锋(齐齐哈尔师院马列部)物质是否无限可分?这是自古以来就长期争论的一个重大哲学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在2000多年前关于否定“多”的论证,可以说在客观上第一次揭示了物质、空间的连续性和间断性、可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前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有关问题作深入的分析。文中认为物质运动发生变化的同时,即导致与物质相关联的能量的相应集中和发散。这是基本粒子的形成和相互转化的主要根据。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物质云模型”,阐明基本粒子的构造及其主要性质。此外,并由弱作用宇称不守恒的事实,证明时间应是单向行进的。而在弱作用所及的区域,能量、冲量及冲量矩守恒定律仍然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物质无限可分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物质是有限可分的还是无限可分的?这些问题,其实早在远古时代的一些哲人们就曾思辩过。围绕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关系,后来又出现过芝诺的悖论,康德的二律背反;黑格尔则第一个批判了与有限性割裂开来的“恶无限”性,机智地区分了真假无限性;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无限观,结合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精辟论述了有限与无限、可分与不可分的深邃思想;列宁根据现代自然科学的发现,在电子这个特定层次上阐述了物质可分的不可穷尽性(恩格斯和列宁的论  相似文献   

12.
“一分为三”论者已经形成一个学派。不过他们的观点又是大同小异的 :有的只承认事物可以“一分为三”,有的则认为矛盾也可以“一分为三”。有的认为“一分为三”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 ,有的只承认一种形式即对立中介。有的认为“一分为三”只处于补充地位 ,有的却认为“一分为三”是最基本的。大家都赞成在实践中应该广泛地运用“一分为三”、“三分法”、立体思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诸子百家之不同,不在于是否主张专制,因为他们都是肯定专制的专制主义论者;也不在于主张在何种历史条件下应该专制,因为他们都认为专制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应该的,他们都是永恒的超历史的专制主义论者。他们的不同只在于主张怎样的专制:是王道的、开明的、仁慈的专制主义,还是霸道的、野蛮的、邪恶的专制主义?因此,中国专制主义便可以归结为两大混合类型:以孔子和儒家为代表的“永恒且开明专制主义”与以韩非和法家为代表的“永恒且邪恶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是其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思想是毛泽东科技观的基础和核心,他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对科学技术的来源、本质和属性,对科学的研究对象,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进步功能、国防功能和经济功能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独具慧眼的真知灼见.他发展了物质无限可分原理,提出了"基本粒子无限可分"的科学预言.梳理毛泽东的科技哲学思想,对于研究毛泽东的科技观,进而深入剖析建国初期的科技政策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无效经济合同是否能转化成有效经济合同,近几年来一直有争论,主要有“转化论”和“不能转化论”两种基本观点.这一问题关系到怎样正确处理无效经济合同,所以有探讨的必要,本人拟提出粗浅看法,以求教同行.转化论者认为:无效经济合同和有效经济合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转化的;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有效变无效以及做好变无效为有效的工作,是法律工作者的任务.不能转化论者认为:合同的有效、无效是根据事实定下来的,是转化不了的;至于处理方法则可灵活多样.我是持后一观点的.  相似文献   

16.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什么?石国强同志承认这一成语“常作为物质无限可分的一个事例被引证”的。但他认为这“不合乎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读了他的文章之后,我觉得他在具体论述中已经把原来提出来的,作为研究前提的物质的无限可分性给换掉了。我觉得用量变会引起质变的论点来证明一尺之棰不是万世不竭的话,一月之期未免太长了。因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第一日余五寸,其长度尚能盈握,虽不宜击物,但尤可挝鼓,仍可勉强谓之短棰。第二日剩二寸半,作为短棰也难说通了,棰已不存,姑谓之“木销”吧。第三日剩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哲学史研究界有的一种流行观点: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已经摆脱了水土火气等古代哲学家所说的基本元素的具体性质和形态,是一种没有任何特殊规定性的“一般的物质、普遍的物质”。本文认为:人们以为可以用来证明这一观点的所有论据──辛普里丘的评论和亚里斯多德的话中所包含的论证,对立物(热与冷、干与湿)产生于“无限者”,“无限者”是对立物即诸元素的统一体──实际上都不能证明它。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只能是与水土火气等元素同一序列的、说不上质是什么的具体物质形态。只要我们把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发展看作一个合情合理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过程,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 现代自然科学证明,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东西都是物质,大者如星系、恒星,小者如电子、光子,都是物质结构的具体形态,它具有无限的多样性。物质是以各种具体形态而存在着的。然而,在我们所能观察到的这个有限的时空范围以内,物质结构的具体形态有没有共性呢?这种共性又是什么呢?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都有人提出过答案。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是“元气”;欧洲古代的哲学家,认为是“原子”;近代的大科学家牛顿,认为是物体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的要素问题,在理论界是个争论问题。有二要素论者,有三要素论者。二要素论的主要依据是斯大林同志的论述:“生产物质资料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以及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发动着生产工具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人,这些要素总和起来,便构成为社会生产力。”三要素论的主要理论根据是马克思的劳动过程三要素论,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九六三年,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命题。在目前学术讨论中,有些论者对这一命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真讨论和正确认识这一命题,对于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在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概括“不科学”,因为它丢掉了实践这一基本观点,是对“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一思想的“倒退”。甚至有的同志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说成是物质本身变成精神和精神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