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官僚制组织是工业社会的典型组织形态,它在工业社会所取得的所有文明成就中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官僚制组织存在着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正式程序与非正式程序间的冲突.一方面,官僚制组织为了组织自身的存在以及为了实现组织基本职能,有着一整套正式规则、结构和程序,但是,为了适应社会要求和执行任务的特殊性,它又必然会产生一套非正式的规则、结构和程序,因而出现冲突.在整个工业社会,这一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但是,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合作制组织的出现将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冲突.  相似文献   

2.
正式组织中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与互动既影响了组织的正常运转,又影响了员工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当员工职责发生一定变化时,非正式组织也会相应产生变化.了解这种变化将对组织的决策有相当的帮助作用,能够帮助正式组织如何维持或调整员工闻人际关系的动态平衡.文章通过某部门内历时三个月的准实验研究,对职责变化后非正式群体的变化进行探讨,通过前后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职责变化是如何影响组织内非正式群体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非正式组织日益影响着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在行政组织活动中亦不例外。领导者面临着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对其加强管理已经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这对组织的稳定和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这一社会现实出发,对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原因及其作用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和概括,进而探讨了领导者面对非正式组织应采取的管理对策,以期使之与行政组织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作用及其发展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春丽 《兰州学刊》2005,(1):209-210,198
伴随着组织设计的运行,便会产生非正式组织.管理者无法消解它,但却可以分析其利弊,通过特定的方式和途径,发挥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积极功能,抑制其消极功能,从而达到组织交融整合的目的,引导以成员情感和心理需要的感性为目的的、人性化的非正式组织服务于组织目标和任务理性设计的、钢性的正式组织,从而实现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5.
探讨、认识非正式组织功能是有效管理非正式组织的基础.提出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功能的四个研究假设,通过对四省21所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调查和个案访谈,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实证大学生非正组织的功能,得出相关结论,认为要采取针对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相应管理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区机制:组织制度及其行为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社区具有组织特性 ,存在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组织制度系统构成的社区机制。社区的组织制度系统决定了社区行为。国家法制、政策及其政府的制度安排构成了社区的制度环境 ,决定了农村社区主体进行适应性选择 ,在正式制度影响下社区行为沿市场化方向展开 ,在非正式制度影响下社区行为走向社区化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组织公平是组织行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国内组织公平的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总是存在一重难以言说的灰幕,正是这一存在使组织成员难以对公平感予以准确概括,使组织公平实证研究无法通过西方的量表得到完整表达.本文认为除东西方文化差异之外,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也是问题的原因之一.非正式组织一方面在正常组织内部制造不同利益群体形成不公平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组织内的不公平又促使非正式组织形成.普通组织成员身处其中,在双重目标和价值间获得一种组织公平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正式群体组织对落实高校培养目标、实施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引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组织充实了大学生课堂之外的生活,在该群体核心人物的带领下,形成积极的、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具有较强凝聚力的群体组织,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扬长避短,增强大学生正式群体组织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趋利避害,管理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组织。  相似文献   

9.
陈公海 《兰州学刊》2007,(3):116-118,87
本文对非正式网络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运用社会网络理论有关的术语和概念对非正式网络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介绍,并且强调了非正式网络对正式组织的意义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民生领域凸显的众多问题,从制度经济学上进行探究,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层面和非正式制度层面,以教育体制、医疗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为主体的正式制度和以社会行为〉-7惯、意识形态为主的非正式制度所存在的羁绊,困扰着民生发展进程,也滞缓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步伐。改善民生,需要重构制度安排体系内的机制、整合制度安排体系外的变量。  相似文献   

11.
组织结构必须与所服务的组织相适应。基于环境的复杂和流程型组织的特点,采用阶段性组织结构设计方法对流程型组织进行结构设计,是对源于静态组织结构设计的一种突破和尝试。该方法结合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组织结构设计原则,以蚁群算法为主要研究工具,能够使流程型组织的组织行为达到最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经济组织和政府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二者的目标函数是不一样的,其行为往往出现冲突,有时候经济组织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取代政府组织,引起二者冲突的激化.通过对贵州等地的个案调查和理论分析,我们揭示了两种组织替代的转化条件.由此得出的推论是,当政府的首选为经济目标时,政府组织应尊重经济组织自发演进出来的制度安排,以此来换取行政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李圣鑫 《河北学刊》2006,26(6):88-91
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近年来,任务型组织日益凸显,它是与常规组织相对应的一种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在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中具有明显优势,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具有一些常规组织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当前,应广泛运用任务型组织的策略来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自律组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团革命被称为 2 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创新 ,本文对社会自律组织进行了相关研究 ,揭示了社会自律组织复兴的宏观背景与历史路径 ,指出社会自律组织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影响着政府与国家 ,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并对社会自律组织的作用与局限及其对法学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机构腐败较之个人腐败危害更大、隐蔽性更强、查处更难 ,严重危害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予以根除。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术组织与行政组织关系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华善 《广西社会科学》2007,(8):190-192,F0003
从教育生态的视角认识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学术组织与行政组织的协调统一有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高校学术生态环境的主体性不强、行政权力被强化是导致高校内部组织结构关系失衡的主要因素。构建协调的高校学术组织与行政组织关系,必须遵循生态系统平衡原理,确立以学术为本、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大学行政管理理念和机制,弘扬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知识管理要求人们对知识资源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以期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主要职能的高等学校,更应重视知识管理,注重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而传统的高校学术组织不能很好地实现知识共享,特别是隐性知识的共享。本文从高校学术组织变革的必要性、网络化学术组织的特征和形式、如何有效运行网络化学术组织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建设知识社会下新型的高校学术组织。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管理的一种体制创新:从准社会组织到自治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准社会组织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人口流动带来的必然产物,但因其形成的自发性、缺乏明确的组织目标而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作用。流动人口协会等作为新型的流动人口自治组织,不仅可以避免准社会组织的负面作用,而且能够充分运用组织资源,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较好地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因此,政府应当加以积极引导,使流动人口准社会组织发展为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19.
从治理视角看,NGO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公义所需要的权力中心多元化、社会结构网络化、运行机制效率化的社会基础,是培育和积聚现代公民型社会资本的必要途径。我国NGO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双重管理、分级控制、排除竞争和限制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这种体制日益暴露出不利于NGO作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成长的弊端,甚至可能孕育某些社会危机性因素。为此,政府应充分认识NGO的公共管理价值,进一步转变对NGO的态度,逐步完成从限制性双重分级控制到竞争性多元网络管理的模式转换,为NGO发挥积极的公共管理作用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产业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以及产业组织调整对制造中心形成的作用;采用S-C-P分析方法对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组织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包括市场结构分析、企业竞争行为分析以及产业绩效分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