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着”表持续义 ,把“着”的意义概括为“进行”不恰当 ;“着”的“持续”义有动态的持续和状态的持续之分 ,在许多场合它们是对立的 ;“着”的“持续”义在语用中主要体现出一种描写性或描摹性 ,“着1”和“着2 ”分别有各自的描写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定量的语料分析基础上,考察“奔”和“奔着”在句法语义上的差异,追溯“奔”“奔着”的语法化历程和机制。研究发现,“奔”和“奔着”在句法语义上有差异,它们的语法化过程也不相同。介词“奔”是由表示“逃亡”意义的动词“奔”虚化而来,在“奔着”的介词用法出现之前开始虚化。“奔着”出现在明清之际,由动词“奔”加体助词虚化而来。在现代汉语中,“奔着”的介词用法随着使用频率和句法结构的作用逐渐固定,有进一步虚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学界普遍认为,“V着”和“V了”静态存在句可以互换使用,而通过对“V着”“V了”静态存在句语境的考察,认为“V着”和“V了”句是不同的句子,“V着”句侧重描述预设场景,“V了”句侧重描述变化场景,在动态的篇章中,“V着”“V了”句基本不能互换使用。运用广义结果体和狭义结果体理论,分析认为“V着”句属于典型的广义结果体,“V了”句和典型的狭义结果体具有高度相似性,可以大致将其归入狭义结果体。  相似文献   

4.
<正> 动词后附助词“着”(“V着”)。是现代汉语重要的语法现象。“着”的使用,与它所附着的动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动词的意义和类型来研究“着”字,自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时,“着”字的运用也受着句子构成符要素的影响。“着”字所体现的语法意义,是整个句子内在的语法关系的反映。因而,研究句子中与“V着”相关的成分,同样有助于对“着”字的认识。本文试考察“V着”前的修饰成分。出现在“V着”前的修饰成分,是比较复杂的,有些直接修饰限定“V着”,有些  相似文献   

5.
在“VV着”格式的影响下,“AA着”、“XX着”、“ABAB着”、“AABB着”等重叠形式相继产生。形成了一个“△△着”语法框架。“AA着”、“XX着”之类格式的句法功能、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等都与“VV着”格式相似。最近几年,由于因特网的日益普及,“△△着”格式有蔓延之势。本研究表明,语法的发展演变也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6.
符号的本质是在特定结构关系中承担着某种功能并产生着一定意义的媒介物。其最核心的概念是“系统”、“功能”和“意义”。文学符号与语言符号一样 ,也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在文学符号的内部 ,又包含着各种代码 ,其中最重要的文学代码有“性格代码”、“背景代码”和“情感代码”三种。这就决定着文学符号又是一个具有着强烈的自主功能性、清晰的层次性和内在的编码性的有机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大量的语言事实出发,立论普通话中动词“V着”重叠与“V着”叠用的对立存在。前一部分联系动词带“着”与重叠的情况,讨论了构成“V着V着”重叠式的动词的条件。后一部分区别了与“V着”重叠形同实异的四种“V着”叠用,考察了它们之间在语义、功能、结构和语用上的异同,并指出“V着”叠用的四种不同形式分别属于个人言语习惯的、句法的、语用的和超语言成分的叠用形式。  相似文献   

8.
§00.1 “在 V”与“V 着”式,指的是“在吃”、“在跑”和“吃着”、“跑着”这样两类格式。本文拟对这两类格式相对立的性质和用法作一些说明。0.2 动词前的“在”和动词后的“着”,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一些很近似又不容易分清楚的地方,直到现在人们的意见还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如何建立和维持“和”的秩序,发展了关于“和”的哲学、“和”的道德、“和”的治国(管理)思想,构成了完整的“和”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和”思想最能说明这些问题。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女性“白衣”和“红妆”两种服饰的描写包涵着对行性的修辞意蕴。作为孝服标志的“白衣”往往隐喻着“素洁”,而一贯作为吉庆象征的“红妆”则暗涉着“热烈”。同时,在《金瓶梅》和《红楼梦》等世情小说中,红、白两种服饰还暗涉着高低贵贱。另外,就审美色调而言,“白衣”通常给人以“冷艳”之感,而“红妆”则给人以“丽”之感。所有这些描写大都不是作者的信笔所至,而是在特定民俗作用下的文化生成。  相似文献   

11.
写作课,顾名思义,就是要教会学生写文章。其中关键,在“教会”二字。“教”中,包含着教材与教法;“会”中,包含着“智力,与“能力”。“会”是“教”所要实现的任务。因此,“要教会学生写文章”,焦点便落在“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上。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智力”和“能力”是两个内涵广泛的概念。不同的学科,各有其本身的特殊矛盾,因而“开发智力与培养能力”也因其  相似文献   

12.
大量的文献和方言资料表明,“着”字被动句来源于动词“着”的遭受义。“着”的语法化是句法位置、使用频率、认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着”字被动句的语法化途径是:“S+着动词+NP宾语”→“S+着动词+NP宾语+V动词”→“S+着介词+NP施事+V谓语动词”。研究表明,在语法化研究中,把历史资料与方言资料、句法研究与虚词研究结合起来,重视源词的语义、句法特点对其衍生词的句法功能的影响,对于准确考察虚词的来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对孙立新《陕西户县方言的助词“着”》未讨论的问题进行讨论:1.户县方言的“着”字读作[.tsv]的时候可以表示将要进行时态。2.户县方言的“着呢”也可以用在动词谓语句末:肯定式动词谓语句末的“着呢”表示已然,否定式动词谓语句末的“着呢”表示未然。3.户县方言的“着”和“着儿”可以充当表方式的指示代词的标志。4.户县方言的“着[tsau^31]”字可充当使令标记、被动标记,还相当于“在、到”或“像”。5.户县方言的“着[tsau^35]”字还常常用作程度补语。  相似文献   

14.
纵观萧红的全部作品的主角几乎都是女性,给中国现代文学画廊留下了一系列负着时代和社会最深重灾难,在“生死场”上呼喊着人生、诅咒着的“萧红式”女性,她们在“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中寻求到了生命的火花,寻求着人生的价值,表现出反封建和谋求女性解放的女权意识。  相似文献   

15.
“菱荡”和“聋子”是《菱荡》的两个关键性意象,“菱荡”代表着世俗、实用,“聋子”代表着“封闭”、快乐,二者共同体现着废名的追求和乐的精神世界。《菱荡》并非一般田园牧歌,作者的用意在自我修为,这与儒家修齐治平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6.
曹乃谦是一位用“口语”讲“真事”的作家,他用串联式结构呈现着另类农民“丑”和“俗”的“性欲”与“食欲”,在这死寂、荒诞、庸俗、肮脏、无聊的“丑”和“俗”的背后真切地表达着人性的“善”和“美”。  相似文献   

17.
“雅”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精神。“雅”的三个主要表现形态“典雅”、“淡雅”、“古雅”各自代表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在不同时代的文学和美学中发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白语中表示持续意义的t 44“着”、tso42“着”是汉语借词,理由为历史原因、语言接触和“着(著)”在语音、语法上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动态轨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千年以来,俄罗斯的社会发展经历了六次重要的社会转型,以国家定位、治理体制和社会结构三者的关系为主线通过梳理和对比分析,认为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表现在:第一,治理体制与社会结构之间一直存在着无法弥补的张力。因此其社会转型具有“突变”性。第二,社会发展道路上存在着“西化”与“东方化”的矛盾。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理体制的“东方化”和现代化实现路径的“西化”矛盾,二是文化的“西化”与社会结构的“东方化”矛盾,因此其社会转型存在着“西化”与“东方化”摇摆不定性特征。第三,在国家定位上存在着帝国意识膨胀与自身实力欠缺的冲突。也就是通过国家资源的垄断而导致的形式上的强大缺乏社会后劲的支持,因此其社会转型存在着间断性与跳跃性共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的散文《风景》中的审美体验打破了“意境”说的东方界限,王国维的“意境”论中也存在着向西方 文论开放的可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人类学的生成本体论和人本生态观内涵着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理论基因, 为沟通“意境”说和“性格”说提供了坚实的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典型”范畴包含着“典型”和“性格” 两个层次,“性格”和“意境”作为文艺意象光谱序列的两极都应该有典型性层次上的审美要求。“性格”说和“意 境”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学框架内的融通,对开拓典型论的视野,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更好地介入21世 纪具有不可轻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