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子贡是孔子称赞的弟子一般人说,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司马迁的《史记》中《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名七十七人,并说“受业身通者七十七,皆异能之士也。”司马迁认为孔子弟子中有奇才异能之士七十七人。这七十七人中谁是最杰出的拔尖人物呢?孔子最称赞颜回,但颜回死的早,没有什么成就。孔子死后,子夏教于西河,传授孔子学术,魏文候还以师事之,并咨问国政。《论语》一书中也说孔子弟子中“文学”方面(即学术方面)首推子游、子夏。可是《论语》中孔子对子夏的教导,有两处值得注意:一处是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  相似文献   

2.
孔子仁学理论的核心,就是克己复礼,修身进德,改恶从善,就是学习达到中庸的理想境地,做到十全十美。在孔门弟子中,只有颜回完全做到这一点,而子路、子贡、冉有、公西华、宰予则置之度外,我行我素,至于子游、子夏、曾子、有子、伯牛、子张则介于颜回与子路等之间。所以如此,是因为孔子对弟子们施行双重教育标准:对颜回等没有官职的弟子,孔子希望他们做修身的道德完人;对子路子贡等官场能人,孔子是以政治实用态度对待,是否修德,常加宽容忍耐。这表明孔子的仁学修身理论,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态度与效果是不一样的,表现了孔子哲学的两面特性。  相似文献   

3.
曾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子研究李启谦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尊称曾子。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在孔子弟子中,被后世帝王封为“圣”的只有两位,这就是“复圣”颜回和“宗圣”曾子。但颜回早死,没有留下著作,而曾子长寿,则留有作品,因之两人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同的。《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4.
《论语》一书至今尚有须正定真伪之处。学而后仕、仕中求学;颜回屡空、子贡货殖;因人而宜,各有短长。孔子视弟子如珍宝,念弟子如儿孙,悉弟子如心肝。其教必中肯綮,其导必现光明,令弟子心悦而诚服,然孔子仍自修不已,以策日新。  相似文献   

5.
由于颜回早卒,遗留的资料甚少,人们难以了解其思想真貌。有鉴于此,本文通过钩稽有关史料,从政治志向、道德情操等方面剖析了颜回思想。文章肯定先秦儒家八派之一的“颜氏之儒”为颜回所创,进而论述了其传承与影响。作者指出,颜回在孔门弟子中,不仅最为孔子所称赞,而且汉代以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尊奉,只是到了元文宗时其地位才被孟子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政治生涯的坎坷是孔子失意与孤独的主要原因 ,他的政治理想不得施展 ,思想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 ;社会道德水平的低下与理想人格的难以达到是孔子个人消极情感形成的第二个因素 ,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的早逝对他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而缺少与他同处在较高层次上的 ,能够平等对话、交流的理解者是造成孔子失意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颜回研究     
颜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人。在孔门弟子中,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师生关系最密切,思想最融洽,他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对后世影响较大,很值得研究。本文着重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一、颜回的生卒年代颜回的生卒年代,是目前还没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论语》的《雍也》和《先进》两篇中,都曾提到他是“不幸短命死矣”。这里虽然指明他是早死,但是,既没说死于哪一年,又  相似文献   

8.
儿子孔鲤和弟子颜回先后死去,让孔子异常悲痛,身心受到沉重打击。他本想辅佐诸侯恢复周礼,建立一个统一强盛富庶的周王朝,但他的政治宏愿最终也没能实现。临终前,他让弟子子贡弹琴,自己和着琴声低吟:  相似文献   

9.
孔老先生是圣人,这毋庸置疑,可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谁成就了孔老先生的圣人称号?是他自己,抑或还有别的人?前段时间看到一则关于孔老先生与弟子颜回的故事,似乎要让我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话说,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缺粮,饭菜全无,七天粒米未进,体力不支,白天也只能躺着休息。颜回不知道从哪里讨来一些米,回来后就煮起了饭,快要熟了。孔子却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才他抓饭吃的事,起身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这饭很干净,我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颜回回答道:"使不得!刚才  相似文献   

10.
“曾参”之“参”读音辨正季文曾参,孔子的弟子,字子舆。关于曾参之“参”的读音似乎早已成定论,即读“参”为“shēn”。查阅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论语·学而》篇,“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杨伯峻先生的《论语·...  相似文献   

11.
《论语》诞生于孔门弟子授徒的需要,开始编纂在孔子逝世二十多年后,主要反映孔子教弟子怎样做人的教育思想。孔子生前弟子各有所记,多为心记而很少笔记。《论语》记录孔子言行,是有所侧重而非有闻必录,大致遵循了真实性、典型性、精练性、采用雅言、不与六艺重复、不与《六经》重复等基本原则。《论语》编纂过程可分为弟子分别搜集、合作汇编、成书定稿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领纂者为仲弓、子游、子夏、有若、曾参、子张等人,其中子夏、曾参在接近完成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三阶段成书者是以有子、曾子门人为主的再传弟子,再传弟子对其师领纂的未定稿有敬畏心理,虽重复章节也未予删改。  相似文献   

12.
在《荀子·子道》中孔子最心爱的门徒颜回认为“仁”的根本既不在于使人爱己,也不在于爱人,而是自爱。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基于事功的立场否定颜回的“自爱”话语,但贪功进取的结果也使他陷入政事的泥淖而难以自拔。面对悲剧性的人生,于立德和立功两端之间何去何从,实际构成了中国传统儒家无法绕行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颜回历来被认为是孔子的高足,长期以来肯定和赞美为他戴上了理想化的光环,宋明理学家尤甚.本文试从<论语>两章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谈起,探讨颜回为后人理想化的原因及其个性心理特点.认为颜回实质上不能作为儒家学说的传承者,只能称得上是儒家学说的献身者;其遁世思想又与儒家的入世相对立.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感叹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食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任数》[译文]孔子领着学生周游列国。走到陈国和蔡国的半路上,带的干粮吃完了,连野菜汤也喝不上,有七天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吃一颗饭粒子,饿得大家东倒西歪,只好白天睡觉。颜回是个机灵的学生…  相似文献   

15.
冉求研究     
一、家世简历 冉求,孔子门下名弟子之一。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春秋末年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2年(比孔子少二十九岁)。卒年不详。 关于他的家世,史书没有明文记录。据《孔子家语》载:“冉求……仲弓之宗族。”又《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下贱之意)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得更明确:“仲弓父,贱人。”仲弓是“贱人”出身,而冉求和仲弓是同族,那么冉求也同样是出身于微贱的家族了。  相似文献   

16.
孔颜之乐     
解真 《山西老年》2020,(5):49-49
说到孔子和颜回的快乐,通常都会引用到《论语》的两段话,一段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吃着粗粮饭,喝着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这其中啦。另一段是孔子评价颜回的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贤德啊颜回!吃一箪饭,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快乐。根据这两个例子最容易得出的结论是:孔颜之乐就是安贫乐道和知足常乐。然而,这是对孔颜之乐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为先秦古籍,其缘何为书,如何成书,何时成书,编纂者究为何人,如此等等,汉以来学者或语焉不详,或莫衷一是.爰及晚近,大抵以为孔门德行、文学科弟子追论夫子之言而作,最终由曾子门徒完成.文章根据孔子教学传输方式,《论语》内容结构,弟子言论统计,参以史实,酌以情理,认为:《论语》一书乃孔门弟子回忆其师的纪念文集;初编成于孔子去世后弟子三年居丧期间,子贡主其事,子夏、曾子等促其成;最终经曾子弟子稍加增益而成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不是纯粹的由一人或者一个团体编定完成,不管是孔门弟子,如仲弓子夏子游,还是孔门再传弟子,如曾子或有子的门人,抑或是子思,实际上《论语》是层累地造成的。这并不是说,《论语》完全由散乱的语录在不同时代结集起来,而是由主体文本与附属文本组成的。这个主体文本就是仲弓子夏子游子张子贡有子等人在孔子逝后,召集众弟子完成的;而附属文本则是曾子门人记录的曾子语录以及其他孔门弟子语录。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对于上博简《诗论》作者有孔子说、子夏说、子羔说、孔门再传弟子所作等几种推测。经过辨析可知,《诗论》的作者不是孔子、《诗论》的作者或非孔门再传弟子、《诗论》作者不是子羔,进而得出《诗论》作者是子夏的可能性比较大。将《诗论》与子夏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诗论》精准总论诗旨、以礼说诗及以政说诗的风格皆与子夏思想相符。《毛诗序》的作者应该是毛公,而不是子夏。毛公受子夏诗学影响,当属子夏一系。  相似文献   

20.
安顿心灵     
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心灵是流离失所的。我们为名所累,为利所扰,为情所困,纠缠在一个怪圈里。安顿心灵,需要一种精神信仰来支撑。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可"回也不改其乐"。或许,正是缺少了先贤固守的那种宝贵精神信仰,而对物质生活却又极度追求,才导致了心灵的沙化和贫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