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元丰改制后,北宋的中央政权组织形式大体上恢复了唐代三省六部制。因此,北宋的最高财政经济机关也由三司改为了户部,但北宋的户部决非是唐代的原样模写和简单重复。 唐代的户部由四部分组成:一日户部(称本司或头司),二日度支,三日金部,四日仓部,由户部尚书“总其职务而行其制命”。北宋的户部则有五个部分,两个系统。度支、金部、仓部,同唐相仿,而“头司”却分曹治事,“左曹分案五,置吏四十;右曹分案五,置吏五十有六”。左曹和右曹负责组织财政收入,而尚书所领的度支、金部、仓部则负责财政分配。单就左右曹这个系统而言,由于左曹的收入主要归度支分配,故左曹和尚书的隶属关系要稍稍深一层。但右曹则不然,“右曹事专隶所掌侍郎”,不受尚书领导。元祐元年,由于司马光“乞令尚书兼领左、右曹”,户部尚书因之也曾一度兼领左右曹事务。但绍圣时期又结束了这种状态。绍圣三年,北宋政府明令规定:“右曹令侍郎专掌,尚书不与”。这样,地方财政机构也随之分为两套——“诸路转运司则左曹之属也,提举则右曹之属也”。“州县钱谷有属常平司者,名色非一,悉总于户部右曹”。  相似文献   

2.
比部是曹魏时产生的一个政府机构,《文献通考》说:“魏尚书有比部曹,晋因之。”西汉时,属于少府的尚书为了处理公文的需要,开始实行分曹办公,称为某曹尚书。东汉以后,尚书分为六曹,由于事权日重,在各曹尚书之下又接业务繁简各设若干小曹,其长官称为曹郎。从《晋书·职官志》的记载来看,魏晋时尚书分曹时多时少,有的曹置废无常,但是比部曹一直设而未废。此后,南北朝、隋、唐、来各朝也都设有比部,可见比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府机构。那么,比部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机构呢?对于唐宋的比部,因为史籍明确记载它的职掌是审计,人们…  相似文献   

3.
南北尚书制度是太武帝统一北方后,为适应新的统治需要由南北大人制转化而来.南北尚书职权广泛、 位高任重,是北魏前期最重要的职官制度之一.南北尚书曹不是胡汉分治机构,分置南、 北二部尚书体现了北魏对国内两大异质文化生态区域的重视.太和年间,随着北魏由二元型政治体制向封建国家转型的完成,南北尚书制度失去了存在意义,于是在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的官制改革中被罢废.  相似文献   

4.
夏丽梅 《青海社会科学》2012,(3):154-157,167
检校官制度始于北周,隋唐皆实行检校官制。隋及唐前期的检校官属实履其任的性质,即有职事而未正授之官,到了唐中后期则开始向假借官资转化,仅用来表示地位之尊崇和升迁之资。但无论前期和后期,唐代检校官的适用范围,既不以职任清要与否而区别,也不以内外诸司五品以上官员而划分,是没有一个硬性的统一标准的。唐后期予以整顿,渐次形成了自三公、三师、尚书左右仆射至水部郎的检校官十三阶。  相似文献   

5.
苏绰字令绰,(497—546年)武功人,出身世家大族,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西魏文帝时,担任宇文泰的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执掌全国的经济管理大权,成绩颇著。北周建国时的典章制度,多出于苏绰之手,他是西魏、北周之际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宏观经济管理家。  相似文献   

6.
与前代不同,宋初宰相不理财,但在王安石创置制置三司条例司、领导变法之后,宰相理财制有所恢复,并使宋朝财政制度由三司一元理财体制,转变为宰相领导的制置三司条例司(或司农寺)—提举常平司理财和户部尚书所领的户部—转运司理财的二元理财体制.在宋代中央财政制度变迁中,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创置和罢废是关键,而制置三司务例司置废过程中各个利益集团的博弈更是推动北宋中央财政制度变迁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董劭伟 《兰州学刊》2011,(7):141-149
唐代中央职官制度继承了前此演变数百年至隋基本定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是唐代中央行政执行部门,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一职官设置对唐及其以后各代的制度皆有深远影响。吏部尚书作为吏部长官,其地位不同寻常,在仕途中多与宰相有重要关系,随政局变化,政治制度发生变化,更多吏部尚书担任者的仕途衰退期亦反映了其职权与地位的衰退,这与唐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内在的联系。吏部尚书职掌在法理上虽并无根本性变化,但职能发挥却与前期有所不同,呈式微之态。  相似文献   

8.
拓跋鲜卑“七分国人”是拓跋邻以自己兄弟的数目为前提对部落进行的一次整合,这次部落结构调整削弱了各部落的独立性,增强了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的凝聚力,是其能够维持稳定发展并最终建立国家政权的重要原因。北魏前期的“八部”或“八国”即针对“七分国人”后形成的八族后裔而言,并非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划。八部大夫和八部帅的设立是八部尊崇地位在国家政权体制中的体现,“八部制”甚至是西魏北周府兵制的核心“八柱国”的原型。  相似文献   

9.
吏部尚书是唐代重要中央职官,其职能与地位在制度上并无较大变化,但职权大小略有不同,表现在职能发挥上,后期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吏部尚书在制度建设上不如前期,由于前期吏部尚书职权较大,对吏部建设出力较多,因此,后期时吏部职能相对完善或定型,其担任者情况略有不同,后期更多选拔有人事职官历练者担任.无论如何,唐代吏部尚书的职能在法理上,属于吏部长官,这点无可置疑.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曹、功曹和军功曹分别为霸府长官、行政长官和开府将军所置,负责相应长官属吏的考课事宜。中央考功曹与西曹、功曹和军功曹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长官和属吏的考课任务。隋将长官和属吏考课的管理机构并为一体,彰显了皇权的加强。  相似文献   

11.
《洛阳伽蓝记》为北朝重要著作,该书对北魏都城洛阳进行了生动、全面的描述。本文即以《洛阳伽蓝记》为视角,从梁朝名将陈庆之与北魏士人杨元慎关于正统问题的争论出发,对北魏后期都城洛阳的文化状况加以探讨。并分析从西晋灭亡到北魏后期中原汉族士人在对待夷夏问题上观念的转变,从而揭示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对洛阳汉文化复兴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耕农的贫困始终是困扰北魏政权的重要问题。北魏自耕农来源的多元化与致贫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北魏自耕农负担不断加重。北魏自耕农的贫困与贫富差距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北魏制度设计的缺陷。北魏政权为防止自耕农贫困而采取的赋税蠲免、灾伤赈济以及税率调控等措施仅是头痛医头之举,并未从制度上解决根本问题,因此也无法从根本上缓解自耕农的贫困。这最终导致了北魏的衰亡。  相似文献   

13.
张先昌 《齐鲁学刊》2002,(2):118-120
苏威是北周和隋王朝的一位重臣,《辞海》、《中国人 名大辞典》等工具书对其生卒年的认定是错误的。出现这一错误的原因是:治史者对历史记 载的不认真考察,或者是对《资治通鉴》的语言表述、记事笔法的不甚了解。苏威正确的生 卒年应是公元542—623年。  相似文献   

14.
王宇 《阴山学刊》2014,(6):31-34
2014年8月,"首届北魏六镇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举行。来自国内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就北魏六镇的考古及保护、北魏长城的确证与保护、北魏民族的交锋与融合、固阳文化风俗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今后一个时期北魏六镇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魏书·高句丽传》反映魏丽关系的文字不足一千字,但已足够生动记录二者百年间的关系演变。从分析史料入手,看二者关系走向,进而明确该文献在高句丽与北魏关系研究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6.
北魏迁都洛阳后,鲜卑族带来了草原民族的饮食习惯,肉食习俗开始在河洛地区社会风靡开来。南朝降人进入河洛地区也带来了南方的生活习惯,并对北魏社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传统的饮食习俗在河洛地区仍然占据重要的份额,食用粟、菜,饮用酒类构成了河洛地区饮食文化的多样风采。  相似文献   

17.
“河表七州”和北朝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道衡 《齐鲁学刊》2003,(1):128-132
“河表七州”曾为南朝疆土 ,在学术、文艺上都近于南朝。入魏后 ,此地人士虽受到北魏统治者的歧视 ,但他们将南朝学术带入北魏 ,对南北学术交流和北魏学术文艺的兴起 ,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围绕着4世纪末以来朝鲜半岛局势的深刻变化,为了寻求自身的安全和发展,百济和北魏都在构建着对各自有利的外围条件。472年,百济上表北魏请兵攻打高句丽,却遭到北魏的拒绝。由于两者在最终利益上的差异,使得它们未能在传统的东亚国际秩序下建立起朝贡册封关系,最终,北魏王朝再无百济使臣前来,两国的关系形态对5世纪后期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东洋 《兰州学刊》2007,(2):161-164
曹魏官员尚无明确任期规定,两晋始规定官员任期为六年.南朝刘宋前期行六年之制,后期改为三年制,此被南齐、萧梁和陈朝继承并有所变革.北魏早期以久任为原则.自孝文帝至北魏末,地方官任期为六年,中央官则为三年.北魏宣武帝后规定散官任期为四年.东魏北齐地方官任期不足六年,西魏北周内外官任期为四年.隋朝开皇年间几经改革,至开皇十五年文武长官任期稳定为四年.杜佑所云"魏晋以后,皆经六周"的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太武帝实是北魏汉化的开创者 ,但在这时 ,汉化还刚刚起步 ,充满了矛盾 ,且历经曲折。这说明即使像太武帝这样的君主 ,其施政亦不能完全凭个人意志 ,而总要受种种力量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