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内蒙古各级团组织紧密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关於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工作重点,结合共青团特点,把握“党政关心、社会所需、青年欢迎、共青团能为”的原则,紧紧围绕开发青年人力资源这“一条主线”,狠抓团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两个转变”,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共青团在参与西部大开发工作取得突出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具体做法是:一、以培养“生态建设带头人”为重点,深入开展青少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活动。首先是引领青年农牧民转变观念,发展生态农牧业。配合我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围绕转移战略的实施,积极引导青年农牧民…  相似文献   

2.
从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看农牧民的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农牧民的增收。旅游业是一个体现先进生产力,给人民带来福祉的产业,其发展将对农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本文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传统生产结构的调整及以农牧民为中心的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等方面,就西藏旅游业的发展与农牧民增收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生态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激励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例,探讨生态转移支付实施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通过构建中央政府是否考虑县级政府生态保护能力异质性的信号发送模型,分析生态保护能力异质性的影响,认为中央政府根据县级政府生态保护能力的异质性提供相应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激励效应,并选用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提高当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引导当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双重目标。但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中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挤出效应。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发现都存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民生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匹配的问题,认为这也是造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保护生态环境目标不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随着青海藏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促进该地区剩余农牧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牧民增收,已经成为该地区一项重要和迫切的工作。本文通过对青海藏区三个自然村的调研,以农户所从事的非农经济活动为切入点,试图找出藏族农牧民在就业与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进一步提高其创业积极性和市场参与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之构建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禁止开发区域,必然要对其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应当结合当前主体功能区划的政策导向,进行重新定位与构建。依据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等理论,为缓解现实矛盾,需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的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涉及政府与市场两种基本途径或机制范畴,合理安排相应的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制度构建的关键在于加快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立法调整,无论是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还是市场经济手段的生态补偿政策,都需要立法确定其方针原则、实施模式及机制。  相似文献   

7.
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牧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宗教意识和传统观念浓厚,生计方式变迁导致的文化适应困难是制约甘肃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观因素;甘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劳务输出机制不健全等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因素。高度重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市场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健全劳动力转移相关配套制度是有效解决甘肃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天祝县在实施国家草原补奖政策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政策经验,包括科学的组织协调及分工体制、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资金监管机制,以及规范的绩效考核评价。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实施中仍存在制度问题,如缺乏草原生态补偿的明确立法和规定;现有地方法规和规章无法全面指导草原生态补偿地方实践;补偿标准过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不足;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进一步完善天祝县草原生态补偿,应当做好顶层设计的改革;处理好《草原条例》《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禁牧办法》三部规范性文件的关系;完善不同层面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均衡性社保、教育等制度,尤其是向贫困地区和草原生态脆弱区域倾斜。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藏区农牧民收入有了大幅提升,但农牧民内部收入差距却呈现不断扩大趋势。文章基于四川藏区368个农牧民家庭的分项收入数据,考察了四川藏区农牧民收入水平、结构及收入差距特点。一般农牧民的收入中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分别占26.36%和44.44%。贫困户和低保户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是转移性收入。四川藏区农牧民的总体基尼系数为0.5429,收入差距处于较高水平。贫困和低保户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3209和0.1438,处于收入相对合理水平。回归结果表明,种植业和转移性收入在不同分位数上都能缩小农牧民收入差距。养殖业收入在0.25、0.5和0.75分位数上,对农牧民收入差距起着扩大作用,在0.9分位数上起着缩小作用。因此,应大力提高农牧民种植业和转移性收入,有针对性地提高不同收入差距农牧民的养殖业和工资收入,精准缩小四川藏区农牧民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0.
《小康生活》2006,(3):5-5
为进一步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管理,完善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近日,农业部制定并公布了《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于2006年3月1日正式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充实完善草原法配套法规规章体系,对在新形势下规范和加强草原征占用管理,严格保护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农牧民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办法》确立了严格保护草原的制度.对主管部门、审核审批的基本原则、需要进行审核审批的事项、标准及程序均做了明确规定。《办法》规定草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国家保护草原…  相似文献   

11.
生态资源产权配置不合理是导致禁限开发区生态资源不可持续利用的症结所在。首先对不同初始权利界定条件下的居民行为选择和生态补偿方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在禁限开发区居民拥有开发权的条件下,社会应对居民的损失进行补偿;而在全民拥有环境权的条件下,社会可以对居民的开发行为征税,以用于保护生态环境。随后,基于对目前我国禁限开发区已实施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禁限开发区对居民生活的现实影响的考虑,认为现阶段的禁限开发区应实施生态补偿,提出了保障禁限开发区开发权又重视全民环境权的"产权科层结构",以完善我国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实现禁限开发区设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青海省三个县641个农牧户入户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青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牧民满意度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农牧民对新农合报销比例、结算方式、实施项目、补助标准等制度性要素满意度较高,而对医疗服务水平、服务态度、医疗设施等就医环境要素不太满意。进一步方差分析发现,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收入水平以及从业状况等特征在满意度构成要素中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面临着尖锐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的矛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无疑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财税政策中发挥引擎作用。但目前主要依靠的两个纵向转移支付办法,即《中央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和《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在财政支出功能的项目设置、实施效果局限矫正、纵横互补格局、法律体系保障等方面都还存在突出问题,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推进建设造成困境,各级政府必须达成共识并从根本上破解。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有政府补偿、社会补偿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的补偿等模式,选择适宜的生态补偿模式是生态补偿计划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美国以国家、州和土地所有者为三个实施层次的生态补偿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借鉴美国土地休耕计划生态补偿模式,我国在选择补偿模式时应考虑被补偿主体的参与意愿,确立并尊重生态效益的产权,适时调整补偿评价指标,从而制定合理的补偿计划。  相似文献   

15.
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及其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主要有政府补偿、市场补偿以及NGO参与型三种模式。其中政府补偿模式包括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补偿、生态保护项目实施、环境税费制度等方式,市场补偿模式包括自发组织的私人交易补偿、开放的市场贸易以及生态标记等。在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应根据三种补偿模式及其适用范围,结合受益主体的不同特点,进行补偿模式的选择。对生产用水及经营用水适用市场补偿模式,对生态用水适用政府补偿模式,对居民生活用水适用水厂参与型的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16.
承接产业转移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举措,而产业承接能力是产业转移的实施条件之一。以陕南产业转移承接力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目前陕南三市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现状不尽人意,与三市产业承接力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陕南三市必须从提升产业吸引力、产业选择力、产业支撑力和产业发展力四方面采取措施培育其产业承接力。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以来,在增强民族地区财力、缓解民族地区财政困难、均衡地区间财力差异、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该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更好地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均等化的要求;要增加"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额度,突出对民族地区特殊困难和承担的民族事权的倾斜;要从实际出发,减免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资金配套;要更重视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促进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8.
安居工程是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推进安居工程有利于彻底解决西藏农牧民人畜共饮、人畜共居矛盾,有效改善农牧民的生活状况,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推进西藏安居工程应着力解决现行建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补贴标准、信贷资金和农牧民增收等角度切入,思考怎样更好地保障西藏安居工程建设的资金环节,确保广大农牧民能真正买得起、住得进。  相似文献   

19.
青南地区藏族由于长期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历史、生产及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等的影响,形成独自的特殊性,因此,在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应积极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政策,不失时机地进行义务教育、职业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充分利用国家特殊优惠政策,加快青南藏区可持续发展、农牧民增收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针对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实施效果、牧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入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显示:在锡林郭勒地区工业发展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牧区生态移民政策对草场生态产生了双重影响,一半生态移民难以就业或难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牧区教育成本偏高的问题依然存在。研究认为: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生态是当地人发展、生活的基础。草原上的草—畜—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地经济建设中,首先要注重草原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协调发展;其次在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方面应探索多元化的补偿路径;最后应探索多渠道增加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实现草原生态改善及民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