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别延安五年,她又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并一起照相留念一位记者朋友告诉我,她前些时采访了李文放,想不到,80多岁的人了,讲起当年在延安“抗大”毕业,欢送战友赴前线出征时,她竟还能激情满怀地唱出当时由战友们即兴创作,至今早已被岁月尘封的一曲曲战歌。她唱得是那么声韵铿锵旋律  相似文献   

2.
1937年,史沫特莱在遭到共产国际驱逐的情况下,试图主动融入红色延安。她力图改进延安的文化生活和人际关系,但是收效甚微。延安高度政治化、军事化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个人空间的缺失以及中、美文化交流渠道不畅,是她的行动受阻的主要原因。而由她发起的交际舞活动所引发的冲突,只是她与延安革命妇女之间矛盾的爆发点。  相似文献   

3.
禹康 《山西老年》2011,(3):21-21
电视连续剧《延安颂》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位年轻漂亮、性格泼辣的红军女干部,刚刚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延安,就急着来拜见毛泽东。她来到毛泽东住处时,毛泽东正在院子里摆弄炉子烧水,她望着毛泽东的背影没吱声,笑眯眯地踮着脚,轻轻绕到毛泽东背后,猛然拍了一下毛泽东的肩膀,朗声叫道:“老毛!”毛泽东回头一看,立即惊喜异常,马上拉住她的手问长问短……就这一声“老毛”,足见这位年轻女同志与毛泽东关系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4.
一 山堆玉屑,江拥金沙的丽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经孕育了许多名垂千古的文化人物,赵银棠就是一位当代纳西族著名女作家。她汉学基础深厚,工诗文,博学多才。 赵银棠的创作生涯始于本世纪40年代初期。1942年初,她只身离家,想到延安参加革命斗争,干一番事业。5月抵重庆,拜谒了郭沫若先生,欲请郭老介绍到延安。郭老赏识她的才华,鼓励她“用玉龙山、金沙江作背景,反映本地群众的生活,边写、边学、边提高”(见赵银棠:《怀念郭沫若同志》)。从此,她一面从事教育工作,一面握笔挥毫,数十年如一  相似文献   

5.
提起中国革命,人们就情不自禁地会联想到延安。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和她的领袖们以伟大的气魄、高妙的胆略,领导千百万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渡过了值得珍惜的艰苦岁月。延安以她不朽的业绩和赫赫功名,书写在中国历史的辉煌画册之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活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她始终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高举"民族"和"民主"两面大旗,表达了中华民族时代的呼声;她厉行民主政治,造就了民主政治的典范;她坚持反腐倡廉,把边区建成了廉洁政府;她开展大生产运动,实行精兵简政,切实减轻人民负担。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个"我们党和毛泽东思想根本的东西"上,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7.
费佳 《中华魂》2013,(17):42-43
延安是长征的落脚点,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这片圣地孕育了代代相传的延安精神。延安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前身陕北公学所在地,是这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高等学府诞生、成长、腾飞的摇篮。吴玉章、李维汉、成仿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缔造陕北公学的时候就赋予了她以延安精神作为座右铭和行动指针。  相似文献   

8.
任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内蒙古早期参加革命活动的蒙古族优秀女领导干部。生前曾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建设厅副厅长系正厅级待遇离休干部,2006年1月27日病逝。延安精神是她的精神支柱,是她坚定不移献身革命和无怨无悔跟党走的心塔。生前,老人向我们年轻人讲述了她永生难忘的延安岁月。她希望延安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奔赴延安我的家乡在大青山脚下美丽的土默川平原。20世纪20年代,我出生在人口众多的荣氏蒙古族革命家庭。荣氏家庭为内蒙古的革命和解放事业舍生忘死,做出了突出贡献。按照家族排行惯例,我排…  相似文献   

9.
丁玲的一生有50多年的岁月与编辑工作结缘。她1929年与沈从文、胡也频合办《红黑》、《人间》月刊;1931年主编“左联”的机关刊物《北斗》;1936年又在延安创办我党党报第一个纯文艺副刊———《红中副刊》;1941年她主编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主编《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20世纪50年代,她又先后担任具有重大影响的《文艺报》、《人民文学》的主编;20世纪80年代复出之后,她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又创办了全国大型文学双月刊《中国》。因此,对丁玲的研究离不开对她编辑活动的研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前的丁玲研究者都把研究视线投射在…  相似文献   

10.
从第一次见到蔡畅同志至今已有四十六年了.无论是全国解放前,她在延安、东北工作的时期,还是全国解放后,她在中央工作的时期,我和许多同志都把她当作党的、全国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与国际妇运的著名活动家,注意学习其高贵品质.党的第十一届七中全会给蔡畅同志的致敬信,是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件,它表达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心愿.她  相似文献   

11.
重新理解延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文学研究界应该重返延安文学场域,力求对延安文学有所全新的理解。对“延安文学”的命名、延安文学的性质以及延安文学的复杂性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延安文学”的命名可以追溯到延安时期;“党的文学”构成了后期延安文学的性质,它既是一种文学观念,也是一种文学形态;新的延安文学研究应该直面与重写延安文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丁玲身兼作家和编辑两种身份,在她主编《解放日报》文艺栏时,延安的文艺空气还比较轻松,她的创作活动和编辑活动构成某种程度的互文性,从这个角度考察,可以发现其编辑活动中存在着编辑主体的启蒙立场;另外,这一编辑活动又要基于现实状况,并在与延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受众的读者的交往实践中进行,从而使丁玲表现出对革命话语的认同。因此,丁玲在《解放日报》文艺栏的编辑活动显示出“启蒙”与“革命”两种话语的共同作用,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体验和文化选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在延安,领袖们促成的母子关系 到延安不久,李继伟就和在中组部工作的张秀岩同志熟悉了。张秀岩40来岁,李继伟刚满11岁,早已和家庭失去联系,两人在工作中既是上下级关系,又建立了长幼情谊。后来张秀岩患了心脏病,身边需要专人照顾,延安的领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聪明勤快的李继伟,并有意把他们确定为母子关系。陈云、李富春和蔡畅都对李继伟说:“大姐身体不太好,没有一个贴心人照顾不行,她也挺喜欢  相似文献   

14.
于若木自1930年2月和陈云在延安结婚,共同度过了漫长的56个年头。她在给笔者的一封信中曾说“或者是受陈老的影响,或者我的个性与他有相似之处,不愿出头露面。”所以,通常新闻传媒只是在有关营养学的一些活动中提及于若木,冠以“营养学家”的称号,如此而已。这一回,大抵考虑到陈云已经去世,所以她打破了惯例,除了跟我详细淡了她和陈云的婚恋、陈云的生活之外也谈起了她自己鲜为人知的身世…… 于若木说,她结识陈云,事出偶然。 在1937年11月29日,陈云乘飞机从新疆来到了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延安整风与江泽民“三个代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入手 ,阐述和比较了两者的相同、相通之处 ;同时也指出了延安整风运动的形式不适合于今日的形势与环境 ,并论证了“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 ,正是对其“运动”形式的扬弃 ,她更符合于新世纪加强、改善执政党建设的实际  相似文献   

16.
延安精神与现代企业精神——延炼企业精神评介麻明正八十年代末,在陕北延安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崛起了一个现代化石油工业企业——延安炼油厂。由于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誉为“陕北明珠”。在“以油养油、滚动发展”的正确方针指导下,到了1993年,这...  相似文献   

17.
黄薇是央视“夕阳红”拦目的当家主持,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特型演员,她在《李知凡太太》《相伴永远》《长征》《延安颂》《周恩来在重庆》等近20部影视剧作品中,一直扮演着同一个角色——邓颖超。  相似文献   

18.
当年曾有一批日本战俘、"日本八路"在延安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使他们对延安难以忘怀,延安随着他们对中国革命及中国共产党的理解与接受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致。同是外国人,这与西方人对延安的认识又有巨大差异。考察延安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变迁,既可以了解延安的历史文化,也可以探寻外国人的战争文化心理对延安书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四十五年前在陕北革命圣地延安诞生了一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学校。她的成立标志着党的民族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体现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已经达到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新阶段。回顾当时国内外的形势是记忆犹新的。那时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了紧张阶段,德国法西斯在攻占了西欧大部分国家后又向东欧大举进攻。而国内正处在抗战的严重关头。陕甘宁边区受到了封锁和威胁,反动势力随时准备继续发动大规模的内战。延安民族学院就是  相似文献   

20.
在 2 0世纪 40年代 ,丁玲的创作发生了艰难的转向 ,她在延安时期的短篇小说《夜》是较为典型的一篇。本文通过对《夜》中主角何华明及作家本人的详尽心理解析 ,试图寻找丁玲创作发生转向的深层原因 ,并进而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在这一阶段发生转变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