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的前提──俄国工业化道路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上半期,俄国封建社会内部新的资本主义关系成熟和过时的农奴制瓦解,构成这一时期历史发展进程的主线。社会劳动分工深化和国内市场发展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工商业城市和乡镇工业活动领域的拓宽,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和技术进步的强有力的载体。早期资不原始积累一方面促使雇佣劳动力市场形成,另一方面推动货币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机器取代手工劳动标志着手工工场向工厂过渡。俄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终于使俄国在19世纪50年代徐徐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帷幕。  相似文献   

2.
1861年改革以后,俄国迎来了工业化发展的高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俄国工业生产的高度集中和资本的高度积累,为俄国工业实现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一时期俄国工业垄断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19世纪70至90年代工业上升时期早期垄断组织的出现;1900-1903年危机至1909年工业高涨前夕卡特尔和辛迪加的广泛发展;1910-1914年工业高涨时期托拉斯的出现与发展.垄断所形成的经济条件对俄国工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有促进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两者同时存在、相互交织.  相似文献   

3.
俄国汉学若干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世纪是俄国汉学的前汉学时期,以后又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8世纪的创立阶段、19世纪上半期的民族化阶段、19世纪下半期到十月革命前的近代化阶段。俄国汉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实用性、官方性、民族性和手稿多四大特点表现最为明显。俄国汉学家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俄国思想文化变迁的影响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4.
任何步入工业化的国家燃料基础对其工业发展都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工业发展速度和工业化进程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燃料基础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燃料结构的变化。19世纪80—90年代巴库石油工业是俄国最发达的重工业部门之一,是俄国工业革命的真正产物。在俄国石油工业发展速度惊人,其他任何一个工业部门都难以望其项背。石油工业对改革后俄国经济和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巨大,19世纪末,俄国的石油工业曾一度左右着世界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和运输业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密不可分。同煤炭相比,石油作为能源的作用与日俱增,石油制品中煤油和石油油渣的需求量同时增长是俄国工业革命高涨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的发端──俄国工业化道路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50年代,俄国纺织工业大规模采用机器生产,率先冲破封建农奴制的经济藩篱,成为工业革命的先导。重工业的技术改造初见端倪,逐渐摆脱了配角地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时登上历史舞台,逐渐改变了社会力量的配置,左右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工业资产阶级成为革新工业生产的旗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农奴制度的冲突加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反农奴制和反封建斗争,迫使专制制度放弃阻碍社会经济进步的农奴制,成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使工业革命得以纳入较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6.
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上半期俄国城市工商业有长足进步,这表现在城市工业企业数和工人就业数的增长。19世纪50年代,俄国工业革命发端,国内贸易网扩大,固定贸易尤为明显,城市收入增长是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综合指标,1834年到1870年欧俄城市收入从500万金卢布增到1170万金卢布,增长了1.3倍,同期市民数量增长了0.3倍。而城市人口的人均收入增长了0.8倍。①上述事实证明了俄国城市经济的数量上的增长,但并未表明城市经济是否发生质变。若要揭示俄国城市经济结构性变化,必须弄清所研究时期上下…  相似文献   

7.
研究俄国革命前能源结构的特点有助于揭示其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中的地位。所研究时期俄国燃料结构仍然以石油、煤炭、木材、木炭和泥炭同时并存,煤炭产量虽不断增长,但远不能满足于自身消费需求,不得不依靠进口,俄国的煤炭市场与欧洲的煤炭市场联系密切;国家通过关税限制煤炭进口措施得失兼有;导致国内煤炭市场供求失衡;在关税保护伞下的俄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尚显稚嫩。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后,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面临着非常现实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它之成为紧迫问题,在于俄国的国情。俄国不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落后的农业国。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社会主义指的是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和进行,革命后建设的道路也是以发达的大工业占国民经济绝大比重,农业亦是与之相应的大生产(小生产只占极小比重)为基础而设想的。如今,革命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爆发了,无产阶级在这里夺取了政权。当它站稳脚根以后,面对的是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完全不同的经济状况。怎么办?能否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和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呢?如若不能,那么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9.
潘晓伟 《北方论丛》2011,(5):110-113
十月革命前,对东部地区合作社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月革命。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成标志着东部合作社告别萌芽阶段,进入成长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合作社发展迅速,出现了联盟中心。二月革命后,东部的合作社放弃了"政治中立原则"、积极参加临时政府的工作。十月革命前,东部地区的合作社和社会革命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推动了东部合作社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影响了合作社的政治原则。十月革命前,东部的合作社为东部商品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的普及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下半叶,三次瓜分波兰导致大批波兰犹太人成为俄国犹太人。至1917年十月革命,犹太人在俄国生活的一百多年里,广泛而深刻地参与了俄国的经济生活。犹太资本的原始积累始于19世纪上半叶,从19世纪下半叶起,犹太人把聚集起来的资本主要投向蓬勃发展的工业和金融业,开始了犹太中等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形成的过程。犹太人在俄国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促进了俄国经济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生产力根本变革的工业革命,使俄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大规模的劳动社会化是俄国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社会后果。无产阶级的数量增长是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俄国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重工业的技术进步及迅猛发展;工业生产结构的根本变化;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2.
俄国效仿英、法国,走现代化国家发展道路,工业化是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俄国工业化的先天条件不足:农奴制的残余影响自由雇佣劳动力,由此只能靠国家采取保护关税政策等强制和优惠措施刺激工业发展,形成了莫斯科、彼得堡、乌拉尔等主要工业区.俄国工业化具有行业垄断、欧洲技术扩散效应、受传统文化阻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研究俄国革命前能源结构的特点有助于揭示其在世界工业发展史中的地位.所研究时期俄国燃料结构仍然以石油、煤炭、木材、木炭和泥炭同时并存,煤炭产量虽不断增长,但远不能满足于自身消费需求,不得不依靠进口,俄国的煤炭市场与欧洲的煤炭市场联系密切;国家通过关税限制煤炭进口措施得失兼有;导致国内煤炭市场供求失衡;在关税保护伞下的俄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尚显稚嫩.  相似文献   

14.
从冯维津的“俄国与西方”命题到“斯拉夫派”与“西方派”的大辩论,俄国发展道路问题成为年轻的俄国知识分子群体思考的首要问题。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之争,在俄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巨大的开创性的意义,它标志着具有批判精神和独立意识的俄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并且由此产生了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中“西方主义”和“斯拉夫主义”两大传统,而这两大思想传统酝酿和造就了未来的俄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自由主义”流派和“激进主义一社会主义”流派。它左右着俄国和前苏联的现代化进程,并且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5.
潘光 《社会科学》2005,(5):93-101
19世纪80年代起在俄国和东欧掀起的反犹狂潮,导致几万俄国犹太人穿过西伯利亚来到中国东北,再辗转南下,形成了哈尔滨、天津、上海三个俄犹社团。其间,中国东方铁路的修筑、俄国在华势力的兴衰、日俄战争、俄国190 5年和1917年两次革命、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和日本侵占东北等一系列事态发展,又成了推动俄国犹太人先是来到东北,后来又离开东北南下的动因。来华俄国犹太人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其一,经过艰苦拼搏,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其二,希望在中国长期居留,努力融入中国文化。其三,社团意识强,社区活动积极。他们逐渐成为来华犹太人中最有影响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6.
列宁从推进俄国革命的角度出发,对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进行了批判.在建党时期,列宁同经济派和孟什维克进行了斗争,使布尔什维克党从理论信仰到组织原则上都避免了伯恩施坦主义的影响.在俄国革命时期,列宁同取消派进行了斗争,保证了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的领导权以及革命后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与西欧社会民主党反伯恩施坦主义的失利相比,在组织上不断清党以及立足于俄国国情找到一条将党的革命纲领与党的日常工作联系起来的现实途径是列宁战胜伯恩施坦主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刘爽 《北方论丛》2005,17(5):82-85
19世纪是俄国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社会史研究引人注目.19世纪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史学家,面对俄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各种矛盾的日益尖锐,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试图对造成各种矛盾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行广泛而深入地分析,而这些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围绕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民族文化传统、日常生活方式、各个阶层的生活及心理状态等社会史方面进行的,形成了俄国传统史学的突出特征.19世纪俄国的社会史研究传统,对苏联和当代俄罗斯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旭红 《文史哲》2002,19(5):94-99
俄国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意义 ,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社会革命形势的急剧高涨 ,是马克思晚年关注俄国的重要原因 ,而当时俄国国内围绕着俄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所展开的激烈争论则是其直接原因。马克思关于俄国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设想 ,讨论的是俄国走一条不同于西欧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可能性问题。事实上 ,在俄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上 ,马克思始终没有得出明确的和最终的结论。当代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完全超出了马克思当年的设想和思考 ,马克思的晚年思想并不能为后来东方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 ,它仍然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1861年大改革后,俄国进入了由传统性封建主义向现代性资本主义过渡的全面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中的“无产阶级”,青年中的先锋队,在这一时期他们以学潮、学生运动、革命的方式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性。本文通过考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社会经济及法律地位的变化,探求大学生运动与革命运动的相互关系,给大学生的历史地位以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其革命理论与实践部分源于他对俄国革命的关注与思考.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密切关注俄国革命的发展,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以更多笔墨论述俄国革命并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在论述苏俄建立后的诸种境况时,中国的政治前途始终是其思考的落脚点.1924年李大钊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零距离感知了苏联建立后的社会状况,对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道路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考察李大钊对俄国革命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思考,可以加深我们对早期中共领导人为何选择俄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如何将外国的革命经验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之中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