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不但继承了儒家经典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对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儒学经典解释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的转变。对孟子“知人论世”历史解释学方法论和“以意逆志”的心理解释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冯友兰的具有“设身处地”之了解及哲学史家之见的“释古”的解释学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晚年的冯友兰先生在恢复学术自信后 ,总结建国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验教训 ,探索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新思路。他提出的关于哲学、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以及中国哲学史的写法等独到见解 ,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高秀昌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2):38-41
冯友兰先生重写《中国哲学史》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反映了他一生所追求的"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学术志向,及对哲学前途和命运的极为深切的忧患意识。本文通过探索冯友兰先生重写《中国哲学史》的心理历程,认为知识分子必须要有独立、批判的精神,惟有保持精神独立、自由思想,才能从事真正的学术研究和伟大的思想创新。 相似文献
4.
5.
沈明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他的哲学史观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这种不全面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其思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义拟对亚里士多德哲学史观的有关问题作些初步探讨。哲学及其产生现有的资料表明,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史上最先通过区分哲学与其他学问而确定了哲学的对象,说明了哲学如何产生的人。对于哲学和具体科学(或别的学问)的划分,亚里士多德是通过几个步骤实现的。首先,他区分了知识和经验。哲学和具体学问都以追求知识为目标,都以自然的必然性为认识对象,它们都属知识体系,这是其共性。但在他看来,经验只能认识个别, 相似文献
6.
李才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4)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毛泽东同志对哲学史的一系列基本的看法,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看法,构成了毛泽东哲学史观.毛泽东哲学史观,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继承、运用和发展,如同毛泽东哲学思想一样,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最直接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哲学史观.这对于哲学史学科的科学化建设和长远的发展,具有迫切而重大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就毛泽东哲学史观的内容,作一个初步的探索,这对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哲学史观,进一步搞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全增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认为,哲学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哲学史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但历史是第一性的,它决定逻辑与意识的发展.列宁指出:"要继承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事业,就应该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列宁全集》第38卷,第154页)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辩证的观点去研究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才能推动人们不断和深入地认识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以往的哲学史观时,高度地肯定了黑格尔在哲学史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张克政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5(3):19-22
冯友兰透过"意向的好"与"意向所向底好"两个范畴阐发了其"以志为本"的志功合一观。冯友兰"以志为本"的志功合一观是对动机论和效果论的双重扬弃,是中国志功观发展史上重要的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9.
张克政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35-38,46
冯友兰群己观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个人与社会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把握,这是对我国传统群己观的一大创新与发展。冯友兰群己观的不足或失误在于将国家、社会、法律、道德等视为必要的善而非必要的恶。冯友兰对于个人与社会统一性的强调,在避免现代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严北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哲学史观,是我们搞哲学特别是哲学史工作同志所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就中国哲学史来说,学术界历来有各种问题的争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实际上都应提到哲学史观的原则高度来观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首先要正确理解关于哲学党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高秀昌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3):112-114
冯友兰是 2 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他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哲学 ,一是中国哲学史。这里想从哲学家的哲学史与哲学史家的哲学史角度 ,对冯友兰的“三史”作一点比较 ,以凸显“三史”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哲学就是哲学史吗?--一种哲学史观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昌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2):6-10
一个命题铸就了一种哲学史观.一种哲学史观影响了整个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对这个命题现代意义上的解读,会发现这种"进化发展史观"是以"哲学就是科学"为基础的.它的理论缺憾为现代哲学和哲学史研究铺设了一个理论陷阱.遗憾的是,当代哲学在不断重复这一历史命题时,很少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一直在斗争中成长着。远从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直到目前党所领导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已取得伟大胜利,中国哲学史这一领域,一直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一切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激烈斗争的重要阵地。这种现象不能说是偶然的。这是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使历史研究和哲学史研究开始成为科学,迫使一切“唯心主义从它最后藏身所中,即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哲学史观和一切唯心主义的哲学史观的对立斗争,始终是阶级斗争的直接反映。伴随着阶级斗争的起伏和发展,这两种哲学史、两种哲学 相似文献
15.
普通系统论的创始人、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曾把黑格尔与马克思、莱布尼茨等人称作系统概念形成历史中辉煌的大思想家。的确,当人们考察现代系统思想、系统方法形成的历史时,不能不注意到黑格尔作为一位系统思想的先驱者所作出的辉煌的贡献。一、批判以往哲学史观是建立哲学史系统思想的前提和基础欧洲人编哲学史,始于文艺复兴。他们的目的在干继承和利用中世纪遭到破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作为反封建的武器,让古代文化“再生”或“复兴”。这个时期哲学史著作有:普鲁大克的o哲学家之意见》、克列门的《史特罗马特》、提奥仁的《…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史中,黑格尔是系统地阐述了哲学史观的哲学家。他把辩证法应用于哲学史,第一次把哲学史描绘成贯穿着发展、联系原则的历史过程,他批判了形而上学的哲学史观,强调哲学史应具有的科学地位,为哲学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是,正如黑格尔是他那个时代的矛盾式的人物一样,他的整个哲学体系连同哲学史观也都包含着矛盾,存在着精华和糟粕的对立。有分析地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是我们研究黑格尔哲学史观的基本态度。黑格尔把整个哲学史看成一个在发展中的系统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主要是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阐述的。在《导言》中他 相似文献
17.
戴月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5):28-32
本文拟通过对文德尔班哲学史观的考察,指出文德尔班哲学史观存在着生成与消解双重倾向,昭示着文德尔班哲学思想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蒙培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3)
冯友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本着“修辞立其诚”的精神 ,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册 ,即第七册。在该书的最后又写了一章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这个“总结”很重要 ,可视为冯先生的“晚年定论” ,无论功之者 ,罪之者 ,都能从中体会出很多东西。冯先生说过 ,他是用生命写作的 ,那么 ,《新编》的“总结”可说是生命的最后结晶 ,它不仅是《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总结 ,而且是冯先生哲学思想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徐瑞康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一、对近代西欧哲学历史发展的概述,是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一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失败和以布鲁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向右演变、公开“批判”无产者的历史背景下,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合作的结晶。它于1845年2月问世,主要是全面地批判鲍威尔的反动的唯心史观,从正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哲学基础——唯物史观的著作。我们已经看到,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显地接触到了物质生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理,认为,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天上的云雾中,而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的原理,认为,“历史活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冯友兰(1895.12.4——1990.11.26)出生于唐河县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冯树侯做过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之类的小官.父母对他兄妹们从小要求严格.他少年时代是随全家人在其父的任所武昌渡过的.1908年秋,父患脑溢血去世后,全家人返回故居.1911年,友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开封“中州公学”,后转武昌“中华学校”就读,1913年冬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其时,耶芳斯的英文课本《逻辑要义》对他以后搞哲学很有帮助.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18年毕业后回到开封一个中专学校教国文.同时与在北京女子师范求学毕业的任载坤女士自由恋爱结为伉丽.友兰和几个朋友合办了一个以宣扬新文化为宗旨的《心声》杂志,颇有影响.1920年1月,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出国留学考试后被选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哲学.1922年,由于官费未及时寄到,生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