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犯罪,目前已成为一个使人们十分瞩目的社会问题。在形形色色的犯罪中,性犯罪尤其令人注意,而在性犯罪中,女性性犯罪的状况更加值得研究。一、女性性犯罪包括流氓罪、强奸(共犯)罪  相似文献   

2.
王君祥 《探求》2013,(6):92-96
“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是有组织的犯罪和暴力性犯罪结合体.我国刑法中有组织犯罪的界定可以借鉴《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相关规定,辅之以刑事司法实务需要的标准来判断.暴力性犯罪是指以实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犯罪.根据暴力是否作为构成犯罪的唯一手段,暴力性犯罪可以区分为纯正暴力犯罪和不纯正暴力犯罪.《刑法修正案(八)》将有组织的犯罪和暴力性犯罪撮合在一起的立法技术存在一定质疑,这未能准确反映当前刑法重点打击有组织犯罪和暴力性犯罪的发展趋势.我国刑法应当引入有组织犯罪概念,将其与暴力性犯罪并列作为刑法严厉打击的重点犯罪.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犯罪中,性犯罪占有相当的比例。所谓性犯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是指强奸罪、轮奸罪、奸淫幼女罪、流氓罪及强迫、引诱、容留妇女卖淫罪。有犯罪就会有被害,而性犯罪的被害者则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女性被害时所受到的侵犯,会造成其恐惧、忧郁、消沉、多疑、绝望等综合性心理反应,美国学者称之为“强奸创伤综合症”。在司法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着到,性侵害所造成的后果往  相似文献   

4.
女性犯罪是影响家庭和谐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女性犯罪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且超过同期的男性犯罪增长率。为有效预防具有增长势头的女性犯罪,应全面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女性就业率和经济地位,发挥社区保障功能,努力营造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性犯罪,在我国城市或农村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治安危害甚大。为了有效地防治,必须探讨青少年性犯罪的根本原因,只有弄清原因把防治措施建立在科学的理念基础上,才会行之有效。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青少年实施性犯罪行为呢? 主张“冲动论”的学者认为,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这是一个性成熟时期,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性的冲动。所谓性的冲动也就是本能冲动。我国有人似乎不同意“冲动论”。而认为那些意志力薄弱,品格低下者往往经不住来自外界(异性)或来自自己内部(性欲)的刺激。不能抑制自己的邪恶的本能冲动而形成犯罪动机。由此可见犯罪与本能冲动的关系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前一种观  相似文献   

6.
当前,青少年性犯罪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方面,以强奸为主的青少年性犯罪案例绝对数逐年下降,笔者掌握的某大城市少年管教所历年性犯罪比例数表明,1985年为40%左右,1991年已不到10%。另一方面,农村青少年性犯罪却时有发生,比例数越来越大。据最新调查发现,在85名性犯罪青少年中,农村少年竞有50名。他们之中,一半以上是奸污不满十四足岁的幼女。有些农村女少年也有乱伦卖淫,个别女少年在自身堕落以后,又伙同男性,帮助他们对其他女性实施强奸。实际情况显示出,我国的青春期和性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4):75-85
通过深入调查H省17座监狱的性犯罪老年服刑犯,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发现老年人性犯罪主要发生在落后的农村,犯罪主体多为文化素质低的农村空巢老人,犯罪手段以诱奸为主,侵害对象多为留守幼女,社会危害性极大。农村老年人性犯罪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老年人自身性欲无法满足,还包括农村家庭监护能力低下、农村法治落后、社会管理不健全等因素。解决农村老年人性犯罪问题,应结合国家政策,以预防为主,打击为辅,进行综合治理,干预和消除犯罪成因。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结构的分化 ,冲击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由于女性整体在社会中占有的资源很有限 ,使其原有的经济地位面临着威胁 ,女性整体在社会分层中所处的位置较以往更低 ,因而女性会在心理上产生贫困和相对剥夺感 ,而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使社会矛盾冲突加剧 ,人们对财富的欲望更进一步强化 ,这给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人 ,特别是女性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如何有效地防止女性犯罪 ,仅仅依赖司法机关是不够的 ,这还有待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根据联合国规定,60岁和60岁以上称之为老年人。老年人由于体质减弱,老年犯罪所占犯罪比例不高,又由于老年人性的兴趣、能力和功能均有改变,性犯罪也在犯罪比例中占极少的数字,但还存在老年犯罪和老年性犯罪的事实。上海市监狱专设有男性老改犯中队,他们关押的老年罪犯也  相似文献   

10.
法人犯罪及自然人渎职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东窗事发的概率和犯罪成本有所降低。这是因为当前的经济结构和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法人犯罪行为的隐蔽性大大增强,很难被及时发现或查举;加之社会风气不正,法人犯罪主体模糊,以及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相互勾结,使法律惩戒的具体对象和惩戒力度受到很大影响。二是我国的企业治理结构缺乏一个健康的监督制衡机制,经营者阶层权力膨胀,董事会几近虚设,有必要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强化制衡机制及实行决策失误连带责任制。三是以罚代刑弊害甚多,如行为主体与受罚主体错位,行政干预过多引发派生性经济性犯罪,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隐型流失等。罚款措施不应滥用,其惩戒对象及有关规则也应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1.
严重的跨国犯罪:全球毒品犯罪全球黑社会组织犯罪全球政治恐怖活动全球经济犯罪—洗钱随着经济、文化等活动领域的全球化,在当合国际社会,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影阔人类生育和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是不上都成7医国男的全球世问题,则环境问题、人口控制问题、艾滋病防治问题以及国际犯罪问题等,所育这些问题牵凭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努力是不可能得到彻底根治的。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为此作了很多努力,召开了“全球环境发展大会”、“人口发发展大会”以及在那不勒斯会议上制定的“消灭跨国性犯罪集团的世界行动计划”。尤其重要的是1995年3目…  相似文献   

12.
经过两次“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之后,上海全市的犯罪率明显下降,社会安定,风气好转。但是在刑事犯罪案中唯独性犯罪无明显下降,且有上升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犯罪动机看,绝大多数的刑事犯罪案不外乎是为了追求享乐,贪图钱财,而性犯罪,不仅是由于上述的动机,更主要的是为了满足个体生理需要——性的需要。一、性饥饿从性成熟开始(有了性的需求)至结婚(得到了性的满足)这段期间,有了性的需要而得不到满足,我们称之为性饥饿期。男性一般从13岁开始至26岁,女性一般从12岁至20岁。少男少女们从性成熟开始便逐渐有了性的意识、性的要求、性的冲动。据观察报道,男性性欲最旺盛的时期在18至20岁,  相似文献   

13.
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犯罪行为是社会情况的一面镜子。了解女性犯罪的现实状况,分析女性犯罪的内部结构及变化情况,探索犯罪心理特征,对于社会安定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某省某市调查结果表明,1983年审理的女性犯罪案件主要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案件迅速增加,绝对数几乎比1982年增加一倍。第二,犯罪种类构成发生很大变化。侵犯人身权利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及妨害婚姻家庭罪,无论从绝对数和相对数来说都占显著地位。第三,从犯罪表现方式看,在“文化大革命”前,女性犯罪主要表现为盗窃;前几年主要表现为诈骗;近来,流氓集团、贩毒等严重刑事犯罪和重婚犯罪成倍增加。这就是说,犯罪虽说也有象以往那样求物、求财的动机,但足为了寻求刺激的倾向大大加强了。第四,数罪并罚情况多了。1982年审理的女性犯罪中双重犯罪的仅1人,1983年犯双重罪的4人,犯三重罪的1人。这表明,女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严重了。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将伴随大量女性犯罪的增加,其增加的速度大大快于男性犯罪。如日本,1968年女性犯罪占犯罪总数的比例为11.6%,而十年后的1978年就已达到19.1%。呈直线上升的状态。在我国,女性犯罪的比例较低,从天津市的情况看,目前女性犯罪占全部犯罪总数的比例基本稳定在2%左右,比发达国家要低很多,但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加以及受西方道德观冲击的扩大,女性犯罪有可能在未来几年中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为了避免走发达国家的经济与犯罪双增长的老路,使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付出较少的代价,我们必须适时地对女性犯罪进行认真研究,以使在预防女性犯罪上有一定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15.
试论青春期女性性罪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青春期女性性罪错孙桂华青春期被心理学家们称为人生“狂突进”的危机时期。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青春期的不断提前,青春期女性的性犯罪已成为许多国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对此的普遍忧虑和关注,是基于近十几年来此类现象惊人增长的现实,以及对未成年人和妇女权益...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中国的犯罪特点与80年代相比,团伙犯罪日趋增多.带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的犯罪严重。据统计,1988年全国打击犯罪团伙57万个,1990年为105万个,1993年为15万个,1994年为20万个。尽管全国定期进行“打非”“扫黄”,实行“严打”,但是,团伙犯罪从总体上仍呈增加之势。那么,凹年代团伙犯罪有什么特点?社会应该如何防范与打击团伙犯罪?笔者不揣浅陋,简述如下。如年代团伙犯罪的特点进入明年代,团伙犯罪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犯罪活动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本团伙的势力向海外扩展,二是海外黑社会组织向我国…  相似文献   

17.
女性性心理逆变从形式上区分,有突变式与渐变式。凡女性受害后很快助纣为虐,协同色狼强奸民女或自操卖淫、淫乱勾当的为突变式。有的女性从被害人转变为加害人的时间过程较长,性心理逆变在接二连三地受到异性侵害的同时逐步完成,为渐变式性心理逆变。在刑事被害人学的研究中,将集数起刑事案件于某被害人一人之身的现象称之为聚合被害,并认为当来自数人的犯罪侵害汇集于一人之后,这种犯罪的“合力”必然使被害人受到犯罪毒素的交叉感染,从中毒走向蜕变。在此我们从对三种现象的剖析入手,研究聚合被害现象与性心理逆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犯罪机会论和贫困与财产犯罪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机会论认为 ,社会经济剥夺对财产犯罪有两个相互抵消的影响 :一方面 ,经济剥夺造成社会紧张和社会混乱 ,从而可能鼓励人们犯罪 ;另一方面 ,由于经济剥夺减少了某一地区值得人们为其犯罪的目标而减少了财产犯罪的机会。本项研究考察了美国两个大城市 (奥斯汀和西雅图 )中经济剥夺与盗窃案发案率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的结果支持来源于犯罪机会论的机会饱和假说———这一假说认为 ,经济剥夺的程度与财产犯罪之间存在曲线关系 :在不太贫困的地方 ,经济剥夺的正效应较强 ;而在高度贫困的地方 ,这种效应较弱。经济剥夺与街头犯罪的关系是犯罪…  相似文献   

19.
奔小康应包括安居乐业周文骞(浙江大学经济系教授)(一)经济奔小康应加上安居乐业。小康水平不仅是生活水平,而应包括安居乐业,这是社会需要。(二)按199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克尔指出,谋利性犯罪也是经济犯罪,为什么会增多,其原因主要有:1、物质财富增多;...  相似文献   

20.
近五十年来我国刑事犯罪的特征与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小平 《浙江学刊》2003,(3):210-214
作为中国大陆妇女犯罪所处的大环境 ,5 0年来中国大陆的刑事犯罪的总体特征与规律势必将对妇女犯罪问题产生结构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 1949年至 2 0 0 0年的刑事犯罪状况的研究 ,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犯罪状况的特点及规律。这一特征与规律已经对妇女犯罪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厘清这一特征和规律 ,而勾勒出妇女犯罪的重要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