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日两国都在经济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快速实现人口转变,形成与欧美模式不同的“东亚模式”。它表阴:在较低发展水平下也可能发生和实现人口转变。 中日两国发生和实现人口转变的动因不同,表现为基本实现人口转变后,日本依然保持着稳定的低生育率,而中国低生育水平不稳定。一旦放松计划生育,就有人口反弹的可能。 战后日本积极利用大人口规模的廉价劳动力和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有利一面,有效促进本国经济的憎长,这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有助于正确认识我国人口的死亡现状和为今后我国人口死亡变化的估测提供线索。本文对中日两国人口的死亡作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同时还分析了两国人口死亡形态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2006年9月18~29日,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考察团赴韩国和日本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专题考察。此行使考察团成员对韩日两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两国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方面的实践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作为东亚邻邦,历史地看,在文化、地缘、种族、人口发展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韩目两国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新阶段我国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疑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为此,本刊向委科技司特约本文,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印度分属世界第一,第二人口大国,同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先后在全民范围内推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和措施,力图通过降低人口出生规模和妇女生育率,使总人口以“适度”的速度增长达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作为妇女生育的一般前提—婚姻的基本状况,其历史发展趋势和特点直接影响到人口的有效控制。因此,对中印两国育龄妇女婚姻状况在各自社会经济环境下的不同特点和存在的共性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无疑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印两国同为世界人口大国,分别居第一、二位;同属亚洲国家,且地理上毗邻;同是经济上的发展中国家;同是人口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同时,两国在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风俗习惯上又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性。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两国的可比性基础。就人口城市化方而而言,两国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对其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加以比较分析,是有意义的。本文从三方面加以探讨:一、中印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动态比较;二、中印人口城市化的内部结构比较分析;三、影响中印人口城市化因素的比较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节育方法应用上的差异及其社会背景周云在控制人口增长上,中日两国都是比较成功的。中国从70年代初开始,经过大约10年(1971—1980)左右的努力,粗出生率下降了将近1/2;日本在二次大战失败后,经过几年的人口高速增长后,也倡导了节制生育的运...  相似文献   

7.
在经历着物质文明急剧变化的同时,中、日两国家都先后经历了一场深刻的人口革命。勿庸置疑,在人口革命的背后,必须存在着导致这种变革的多重因素。本文试图比较和讨论两国生育率下降过程,导致这种下降的原因;日本低生育率下的人口发展对策;中国低生育率问题及可借鉴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印度未来人口实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中印两国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在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变 化以及人口素质等方面,进行中印两国的人口实力比较。  相似文献   

9.
<正> 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同属亚洲且地理上毗邻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在自然、历史等方面都很近似。自50年代以来,两国都面临着因人口规模大且增长速度快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为此,两国政府都先后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以期解决由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各种问题。但由于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两国所经历的道路不一样,因此两国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方面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把中印两国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作一比较分析是很有意义的。‖一‖自50年代以来,中印两国都经历了迅速的人口增长过程,印度则更快一些。1951——1987年间,中国人口由5.63亿增加到10.92亿,36年人口净增加94.0%;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人口大国,1989年4月,总人口已达11亿之众。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截至1988年1月1日,美国人口总数为244百万。中美两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以上,对世界人口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分属东方和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等的区别,使中美人口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比较研究中美育龄妇女婚姻状况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对于我们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和我国控制人口,无疑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已有的关于中国制度变迁的研究忽视了人口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必须从人口学的角度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制度变迁过程。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工业化目标与人口双重约束下的制度变迁过程 ,人口增长是推动中国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人口贫困化与人口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激进改革,经济持续6年下滑,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已有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经济生活的贫困,加剧了生育观念的变化,拒绝生育或减少生育的趋势增加。俄罗斯已进入世界上生育最低的十个国家的行列。贫困化加剧了人口危机,人口危机又加剧了俄罗斯的发展危机。要真正解决人口危机问题,首先要解决好经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政策与日本人口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社会政策已成为很多国家调整国内人口发展的重要手段。面对总和生育率多年来不断下降的趋势,日本政府自1994年开始出台各种有利于人们生儿育女的社会人口政策。这些政策在目标、影响人群、法律效力及涉及政府部门方面有所不同。就目前来看,一些改善育儿环境、间接提高受孕几率的政策是有效的,但这些政策对最终提高出生水平的效果却不理想。在任何人口和文化中,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无论是多生还是少生,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新疆人口的省际迁移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人口总数中。省际迁移人口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了建国以来新疆人口迁移特点,结果表明:新疆人口迁移活动主要表征为国家有计划的迁移和人口自发迁移。迁移过程具明显的时间阶段性;迁入人口以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男性青壮年为主:人口迁入地区主要为开发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迁入主因是国家政策及大量土地资源的吸引.人口迁出主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祖籍亲缘关系、户籍管制的放松;省际人口迁移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以及新疆与其他省区的交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刺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探析——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在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实现了由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的适应性调整。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思路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政府及管理部门不仅要探索建立高效的人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要建立健全人口登记管理制度,推动外来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政策设计应由"选择性排斥"走向"普惠制"。  相似文献   

16.
人口变化特征和问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结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深入分析了上海市10年来人口变化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上海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200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口数据和人口统计分析方法的状况进行描述、归纳和评述,其中包括对普查数据质量的分析、生育率分析、死亡率分析、出生性别比分析、流动人口分析、人口老龄化研究和人口预测及其方法研究,以及对学科发展态势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世界人口格局中的中国人口转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 50年代以后的中国人口转变与西方传统人口转变有许多不同之处 ,具有自身的特点 ,即转变的迅速性、控制干预性、不彻底性、不稳定性、不平衡性。把握新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是将我国人口转变进行到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是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10年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的变化.研究发现,2000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之1990—2000年有大幅度下降,但不同民族间差异明显,由此导致各民族人口规模变化较大,与2000年比较,人口在1000万以上规模的少数民族由2个增加到4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由20个下降为19个;人口增长率不仅在民族间差异大,而且不同性别间、不同年龄间和不同地区间都有显著差异,特别是各民族的老年人口增长率都很高.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在省级行政区间的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但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3.36%提高到2010年的32.84%,但目前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总体水平还很低,且各民族、各地区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0.
人口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迁移等均是影响人口安全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些因素内部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就影响人口安全的人口文化素质因素对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因素的作用分别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并且在横向的实证研究中利用SPSS软件包将全国各省份的人口安全程度作聚类分析,以期更好地确定人口文化素质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