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数据来源与评价80年代,中国分别于1982和1990年进行了全国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同时在1987年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这些普查提供了详细的死亡数据,使我们能够对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文的分析将主要使用从这三次普查得到的数据。但在应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前,我们必须对从这些普查得到的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评价。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基本上不经调整可以直接应用于分析研究(游允中,1984;蒋正华等,1984)。而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2.
李波  姜全保 《西北人口》2010,31(3):37-41,46
本文在考虑了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调查时点差异后,采用列克西斯图图示法,运用人口逆存活分析技术并结合对比分析方法,对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质量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发现,“四普”0—9岁人口存在严重漏报,男女两性合计漏报人口1269万;10-18岁人口不仅存在漏报,也存在重报;男女分性别漏报人口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最基本、最重要的结构之一。本文在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将西藏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状况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进行对比研究.深入分析西藏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和变动特征,并提出对策思考,试图为科学规划和制定西藏中长期人口政策、就业发展战略以及社会公共管理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郭琳  车士义 《西北人口》2008,29(2):111-1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人口存在严重的年龄堆积问题,文章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疆人口中年龄堆积的程度用各种指数进行了衡量,并运用内插法对18—92岁的年龄别人口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5.
数据一致性是反映人口普查数据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考虑人口死亡因素,比较同一出生队列人口在不同普查年份的人口规模,以此对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进行检验。研究中主要有三点发现:一是分时期进行分析,在"三普"至"六普"的28年间,九成以上出生队列人口存活率大于1,发生正偏离现象;二是对四次人口普查中的相邻两次普查依次进行比较,普查时处于0~90岁的91个出生队列人口偏离量逐渐增大,偏离率渐次上升;三是分性别来看,1982~2000年出生队列人口偏离程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相当数量的出生队列人口出现系统性正偏离,表明在人口普查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口漏报、人口重报或死亡漏报。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城市内部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岸  齐清文 《南方人口》2006,21(3):52-57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城市内部的人们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原因而在空间上表现为一定结构。国内外对于深圳市这类新兴移民城市的人口和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还不多见,通过采用因子分析和空间分析结合的计算机统计分析技术,使用第四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人口空间结构和社会空间结构两大方面对深圳市的人口展开研究。具体来说,一是深圳市人口数量的分布和变化研究,主要通过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和多个人口密度分布模型来测算和分析;二是对于社会空间结构的分析,主要对人口普查数据的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属性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若干个主因子,然后根据各个街道这些因子的得分情况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深圳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对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数据的评估与调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 1 982年、 1 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 ,运用人口存活分析方法、人口目标分析方法对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和调整 ,以期对深入研究“五普”数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疆塔塔尔族人口死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塔塔尔族人口的研究很少有人涉猎。从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可以分析出塔塔尔族人口的死亡水平、影响因素以及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16个县乡(镇)村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的调查数据①,采用问卷调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与第五次人口普查同口径数据比较的基础上,对宁夏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和回汉民族关系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此为例,侧重探讨研究了当代我国少数民族散、杂居态势发展走向的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90年进行的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规模的最新数据,为研究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提供了重要依据,是科学制定人口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国内外不少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对中国人口的形势作了极有价值的分析和预测,这对研究和制订政策无疑是有益的。但是,认识是在对客观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老龄化率居全国之首,老年人口数继续呈上升趋势,解决养老问题,发展养老产业势在必行。文章对重庆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进行预测,通过GM(1,1)基础模型和新陈代谢GM(1,1)模型,在充分考虑扰动因素和驱动因素等新信息影响的基础上,借助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和检验,对重庆市2015~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重庆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不断增长,2020年将突破400万人,说明重庆未来养老形势异常严峻,并对此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模型精度检验表明模型精度为一级,模型预测结果可靠性高、可信度强,模型适合人口中长期预测。  相似文献   

12.
黄廷权  冯泽永  简丽 《西北人口》2007,28(5):51-53,58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重庆市居民的生育意愿进行了定量分析,对不同特征人群的生育意愿,包括理想生育子女数量、子女性别偏好、理想最佳生育年龄和生育目的四个维度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在分析重庆市居民生育意愿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倡导正确生育观及促进人口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考虑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可能度"和人们对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满意度",提出结合生态足迹法和"可能-满意度"法的适度人口规模预测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在分析该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不同收入国家的生态足迹水平,构建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生态足迹发展情景,对该区适度人口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重庆市在生态足迹缓慢增长情景下的"可能-满意度"最高,对应适度人口规模为3306万人,该指标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变化与人们生态产品和服务消费结构和水平的变化。因此,重庆市应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人们通过调整消费结构降低生态足迹,这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统计口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 1982年 ,1990年和 2 0 0 0年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变化的具体分析 ,解释了国家统计局两次修改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具体原因 ,并通过对重庆市和南海市的具体情况分析 ,说明了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城市化水平数据是反映了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是可比的  相似文献   

15.
尹勤  宗占红 《西北人口》2007,28(2):63-66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分析重庆直辖以来人口和计划生育状况,在总结计划生育工作成效的同时,针对新形势下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东 《西北人口》2009,30(3):4-7,13
重庆地处西部内陆,有着特殊的市情,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在直辖后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存在特殊的规律。本文从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的内在关联性并得出结论.根据实际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迁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迁移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可以度量我国劳动力迁移对收入水平提高程度和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证实劳动力迁移可以大大提高迁移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对于缩小地区、城乡之间以及不同人口特征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积极作用,稳定有序的劳动力迁移对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8.
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中国城乡居民对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这些因素到底对中国社会保障模式选择影响有多大?对于这些问题,至今我们的了解仍显不足。对重庆市城乡居民福利态度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呈现出较为明显社会公平取向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特征、制度效果等因素对城乡居民均有显著影响。制度效果、恩格尔系数和文化程度、性别等因素对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模式取向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朱勇  刘强 《西北人口》2007,28(2):13-16
教育投资的对象是人,而人口作为个体人的集合,其变动必然对教育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本文以重庆为例,在对重庆市人力资源开发现状、2005-2020年学龄人口发展状况和现存教育资源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重庆市未来教育资源整合、提升人力资源开发层次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周鹏飞 《西北人口》2009,30(6):62-65,71
近年来,失地农民在重庆各地不断涌现。尤其是重庆市被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之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这个社会群体迅速膨胀。由此衍生的就业问题困难重重。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关系到社会稳定扣经济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统筹改革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将基于重庆的基本市情。结合“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建设这个重大的契机,以开放的眼光探讨其解决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