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利用我国各省市从业人口规模、投资规模和GDP的相关数据,分析劳动力资源在全国的分布变动状况和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分布的影响。通过边际产出弹性理论构建劳动力最优投入模型,对我国各省市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区域内部各种因素对劳动力相对剩余量的影响。研究得出:我国还不存在劳动力资源短缺;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源总量配置接近最优,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中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西部地区将取代中部地区成为劳动力资源剩余量最大的地区。虽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但是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分布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我国各省市从业人口规模、投资规模和GDP的相关数据,分析劳动力资源在全国的分布变动状况和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分布的影响。通过边际产出弹性理论构建劳动力最优投入模型,对我国各省市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区域内部各种因素对劳动力相对剩余量的影响。研究得出:我国还不存在劳动力资源短缺;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源总量配置接近最优,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中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西部地区将取代中部地区成为劳动力资源剩余量最大的地区。虽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但是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分布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3.
人口转型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禀赋性资源的约束性,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瓶颈.农业人口生产由数量偏好向质量偏好转变带来的技术进步型农业的增长方式,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增长.而农业可持续增长是一种不依赖传统生产要素增加,却是以农业技术进步为源泉的农业生产总量的增长.本文通过对人口转型影响要素和技术进步中介效应的计量分析,验证了人口转型通过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增长的途径,也即验证了人口转型、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增长三者间的关系.优化教育资源合力打造适宜农民培养体系实现农业人口转型,有效保证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推广应用,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投资规模屡屡膨胀,除政策原因外,人口增长是经济系统内部对投资规模驱动的深层原因。人口增长过快促进社会消费增加,驱动投资内部引致投资规模的扩大;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需求又驱动投资的增长.所以,投资规模的  相似文献   

5.
罗丽艳 《南方人口》2003,18(3):17-22
本文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框架结构的分析导出了该学科应实现的两个目标:维持系统平衡和实现系统效益最大化。围绕这两个目标讨论了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应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大系统建设成为灵敏的自组织系统,引入“生态人”新观念,以系统效益最大化为新的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结构转变、制度变迁下的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已有的对人口红利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未将结构和制度的重大变革纳入模型,这与东亚及我国经济增长的现实不符。本文通过在模型中纳入结构转变和制度变迁变量,用1978~2008年的数据进行误差修正分析,计算出在结构转变和制度变迁的背景下,我国人口红利及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技术进步,第三是制度变迁,结构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人口红利的影响也较显著,但是其对经济增长解释力度较小。因此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未来的经济增长更需要依靠投资、技术进步、结构变迁和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7.
周彩云 《西北人口》2012,33(5):84-89,100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将中国30个省1978—2009年的劳均GDP增长分解为物质资本积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所贡献的经济增长,以此为基础比较分析了中国各省区和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源泉。实证结果表明:从1978—2009年间,物质资本积累是我国各省区以及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高于其余三者;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二大源泉,但是三大区域又有不同的特点;变异系数表明,物质资本积累是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效率改善。  相似文献   

8.
文章使用2001~2007年微观企业数据分析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赶超行为与要素市场扭曲对就业的影响,发现地方政府的赶超行为和要素市场扭曲共同导致资本密集型产业超常发展,并诱发有偏的技术进步,形成资本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最终造成经济快速增长而就业吸纳能力下降。检验结果显示,赶超行为和要素市场扭曲是抑制中国制造业企业就业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对不同规模企业就业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作者认为,应纠正经济发展中的赶超行为、缓解要素市场扭曲,以逐步实现符合地区资源禀赋的技术进步,最终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替代作用从而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人口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视角,基于1978~2006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对1978年以来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三种主要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内粮食生产已存在明显的省际关联性,一个省份粮食生产的增长会诱发邻近省份产量的下降;除了自然与技术进步因素,人地关系、农民非农就业和劳动报酬的地区差异对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且在稻谷和小麦生产中表现尤为明显.随着区域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粮食生产将向人均耕地资源相对丰富、农民非农就业机会较少和劳动报酬较低的欠发达地区转移和集中.  相似文献   

10.
技术技能结构与人力资本构成之间的互补关系,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三要素模型分析认为,由于世界前沿技术进步偏向于高技能劳动,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模仿的过程中只有选择符合其人力资本构成的技术结构,才能够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反之,实际的技术选择偏离其最优值越远,经济增长速度越慢。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一个测度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构成匹配程度的技术偏向指标,并基于1990~2007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验证了技术偏向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估计结果表明,地区技术技能结构与其人力资本构成越匹配,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11.
人口增长与集聚为超大城市的发展提供动力,也给其自然资源系统带来极大扰动,使之呈现脆弱性特征;为实现超大城市人口—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政府实施了大量调控政策,但因对城市人口—自然资源系统的复杂互动难以精确量化,导致超大城市人口与自然资源关系治理困难重重。基于此,以北京市为例构建人口—自然资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框架,从政策干预视角,分析不同类型调控政策(如人口调控、技术改进、资源管制等)与人口、自然资源的因果关系,并利用Laplace准则结合决策者风险喜好,模拟混合政策干预对人口—自然资源系统可持续性带来的影响。结果显示:政策干预是保证北京市人口—自然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人口调控政策是北京市人口—自然资源系统可持续性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资源管制和技术改进是次要影响因素;随着政策干预强度的增加,由于人口系统安全性和自然资源系统脆弱性的互动博弈,北京市人口—自然资源可持续性逐渐趋于稳定;在Laplace情景下,人口安全性减弱了1.82%,损失不大;而自然资源脆弱性减弱了12.13%,收益较高;最终使得人口—自然资源系统可持续性增强了6.23%。因此,对于超大城市的政策干预需...  相似文献   

12.
王赞信  武剑 《西北人口》2011,32(4):115-120
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脆弱且与邻国之间有着重要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关系,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该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系统的发展水平较低,但均呈增长趋势。在2004年以前,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都为负值;此后,三者的综合发展水平都为正值,且逐渐提高。从综合协调发展趋势看,三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很大的波动性,经历了一个从此长彼消到逐步趋于同步发展的过程。建议重点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发展生态产业促进这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鹏 《西北人口》2014,(4):22-27
文章以我国1995年至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硫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文章也研究了人口规模及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1)我国能源消费增加1%,二氧化硫排放量将增加0.8777219%,但二氧化硫排放量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在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断增加;(3)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随着技术的进步,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但在东部地区,随着技术的进步,二氧化硫排放量却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4.
吕青 《西北人口》2014,(2):50-54
城市化引发的人口迁移不仅影响到迁移者个体,而且影响到家庭本身。家庭成员的分离状况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和谐均衡状态.家庭子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就夫妻子系统而言,由于关系疏离造成家庭边界模糊,负功能相伴而生:就亲子系统而言.因家庭边界模糊阻碍了家庭应对压力的能力,影响儿童的成长;就代际关系系统而言,亲代与子代的互动模式发生改变.老年人照料资源萎缩,代际互助中老年亲代付出增多。面对流动与分离,家庭系统在适应外在环境系统的过程中做出了调整:以家庭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重新配置家庭资源,扩大亲属网络支持家庭,获取外部资源维系家庭运转.子系统与家庭功能在调整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在四川省63个自然村有无外出务工家庭的问卷调查为研究样本,分析四川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劳动力流动对农民家庭收支、福利及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及促进土地流转具有积极效应;对农户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农业产出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不是就业数量问题,而是就业质量问题。大学生就业与生产效率关系密切,因此文章将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和产业升级3个效率变量作为主要研究变量引入大学生就业模型,并对2001~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大学生就业比重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及产业升级之间存在着正向关联性;(2)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效应在时间轴的表现强于省级截面轴;(3)大学生就业对提高资本深化产出效率意义重大,但资本深化拉动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效果不够显著;(4)产业升级带动大学生就业不能独立于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并且与区域生产效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尹新哲  杨柏 《西北人口》2012,33(4):89-93,100
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受到技术、资本、能源、环境等诸多要素投入的影响。本文构建并刻画了基于能源与环境约束的能源消耗型产业在考虑人力资本积累(涉及到原始能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和产业污染物的治理)的技术进步影响下,实现其产业的稳态经济增长路径,并尝试分析了技术进步形成的污染治理和能源回收再利用对产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口与经济技术进步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人口增长与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中“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社会效益”共同作用的结果。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处理好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摆正人口发展与经济技术进步在人类发展系统中的地位,确定人口与经济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对技术进步的技能偏态性理论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利用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用成本函数和生产函数形式的计量模型,对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技能偏态性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技能偏态性的特点,导致了企业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以及高技能劳动力所占的就业比重和收入比重的增加.同时,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劳动力市场中"技工荒"与"民工荒"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自出现以来,发展非常迅速。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在本学科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础理论、学科性质、研究内容等都没有形成共识,尤其是作为理论经济学的分支,目前本学科的发展缺乏经济学的范式,也未能得到主流经济学学界的重视和积极参与。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该学科的顺利发展。在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本学科研究对象进行定义,探讨如何将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经济人、效用人等基本理论应用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