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1980-2006年期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分析。并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协调状况对比后,得出了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低,且处于产业结构剧烈变动之后的恢复阶段的结论。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测算了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计算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研究发现,重庆市第一产业产值与其就业人数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产值增长的同时并未带动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对本已存在的剩余劳动力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二和三产业对促进就业量的增长均具有积极作用,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大于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3.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充分就业,需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二者相互协调.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化路径和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用结构偏离度指标可知,甘肃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各产业容纳就业的能力在减弱.为实现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需要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及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学刊》2015,(5):85-93
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对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应用相关系数和结构偏差系数定量化研究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协调程度,结合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和经济增长的需求提出协调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策:保障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要协调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要促进三次产业内部行业的立体化。 相似文献
5.
从2004年开始,随着"民工荒"的出现,中国劳动力供求形势发生重大转折,劳动力短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覆盖面越来越广。因此,需要对过去的有关学术观点、政府政策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本研究认为,从长期趋势看,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吸纳就业能力最强,但第二产业的就业贡献率和就业弹性指标快速上升,甚至超过第三产业,"民工荒"在第二产业中表现得更加突出;虽然第一产业目前仍是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但由于农村人口结构中青壮年及新生人口比例的不断下降,青壮年劳动力供给不足将成为长期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潜力已经不大。对此,应优先满足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通过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第二产业的发展,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适度控制劳动密集型产业盲目扩张的趋势,缓解用工需求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相似文献
6.
7.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以北京市为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关联性,研究二者之同的结构关联性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本文以北京市1974~2005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数据为依托,通过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文章使用1990~2020年宏观数据,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状况进行测度,继而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有所收窄,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均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第一产业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分因素看,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和老龄化程度加深会加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且作用依次递减;而城镇化、市场化、投资与消费增长和科技进步会改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失衡状况,且作用依次递减。文章认为,要化解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须以解决第一产业劳动力冗余及配置低效为突破口,抓住“十四五”时期乃至2030年前后的关键时间窗口期,科学分析,综合施策,充分发挥有利因素作用,最大程度扭转不利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以北京市为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关联性,研究二者之间的结构关联性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本文以北京市1974~2005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数据为依托,通过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化视角,围绕高等教育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三者的辩证关系,基于MRW模型验证"三结构"之间逻辑关系,并运用面板数据回归和门限值回归的方法,检验"三结构"之间实际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三者表现出不同的传导关系,即在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以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为主,到经济增长的高级阶段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推动"为主.高等教育结构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结果表明,高等教育结构对于第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例的下降有促进作用,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呈弱负相关.如果高等教育结构充分发挥对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作用,则高等教育需要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过渡.对传导机制的测算结果显示,2001-2013年产业结构到高等教育结构的传导时滞为8年,从高等教育结构到产业结构的时滞为6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低于或接近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研究第三产业内部四个层次各自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对于确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就业问题意义重大。通过比较发现:第一层次就业比重存在饱和点,但仍然能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特别是批发零售和贸易餐饮业:第二层次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特别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第三层次就业率较低;第四层次就业比重过大。 相似文献
1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相应增长,根源在于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过低。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要从服务行业的改革,产业转移全球化机会的充分利用,制造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产业链构建的完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等方面入手,做好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工作,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3.
14.
英国北部及西北部传统工业区改造中的就业政策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工业区的改造和调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英国区域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萧条地区的就业增长,降低失业率,减少地区间就业机会的不平衡。英国对就业采取的促进政策主要包括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中小企业政策和再就业培训政策等几个主要方面。英国区域政策尽管对实现传统工业区复苏及降低高失业率等目标的效果一般,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尝试,这为其他国家类似的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型城市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类城市,随着开采的持续进行,城市的主体资源逐渐枯竭,而如果此时没有采取合理措施完成城市主导产业的转换,资源的逐渐枯竭势必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产生一系列问题,就业问题就是诸多问题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资源濒临枯竭的城市中,城市失业人口往往呈现规模庞大、隐性失业与显性失业并存等特点,导致资源型城市就业问题的原因较多,解决起来难度也较大。从国际国内经验看,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增加资源型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具体而言要通过发展接续产业、培养新的经济部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认识就业与产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有效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前提与基础 ,论文以上海市第三产业为例 ,在阐述就业对产出影响的基础上 ,深入地分析了就业增长的变动与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出增长变动的关系 ,并对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论述。结果表明 ,产出增长的变动及就业“产出效应”的下降是造成上海市第三产业就业变动的主要原因 ,并给出了保持就业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