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湘北夏村的数据统计和个案访谈,研究发现夏村的招赘婚姻在2000年以后迅速衰落,新型的"两头住"婚姻模式大量出现。"两头住"婚姻模式具有提高赘婿地位、兼顾双方父母、代际关系柔和、家庭关系和谐等特点。在村落社会中,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女性婚姻自主权、子代和父代的理性考量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招赘婚姻的以上变化。文章最后对学界观点进行简要讨论和回应,期待对招赘婚姻变迁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农村不同婚姻形式下家庭财富代际转移模式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父母投资回报假说 ,利用湖北省松滋的调查数据 ,分析了农村不同婚姻形式下家庭代际财富转移的模式及其形成机理 ,揭示了婚姻形式与家庭财富代际转移模式的密切关系 ,说明了招赘婚姻在农村家庭养老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招赘式婚姻决定因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嫁娶和招赘两种婚姻形式。由于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和人口因素的影响,在农村中嫁娶式婚姻占绝对主导地位,而招赘式婚姻则非常少见。本文利用陕西省略阳县和三原县的调查数据,对于应时性和制度性两种类型的招赘式婚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5.
本研究旨在检验婚姻承诺在女性家庭经济贡献与婚姻冲突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中的测量工具包括:婚姻承诺量表和婚姻冲突量表。被试为763位来自北京市区的已婚女性。分析表明,婚姻承诺可以调节收入高于丈夫的女性的婚姻冲突。研究结论是:婚姻承诺对相对高收入女性的婚姻冲突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风笑天 《人口研究》2006,30(1):57-60
针对大批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的现实,本文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了婚姻家庭问题对于青年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并将外出打工看作是一种特定的“重大事件”来探讨其对农村青年的婚姻家庭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农村外出打工青年婚姻家庭现象的若干议题。  相似文献   

7.
婚姻匹配是择偶双方追求婚姻收益最大化的结果,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婚姻市场的教育匹配模式出现相应调整,映射出不同教育匹配模式下婚姻收益以及收益差距的双重转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婚姻教育匹配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育及教育匹配模式在微观个体层面对婚姻收益产生的影响,以及由婚姻收益反映出的教育匹配模式的特征和变化。从婚姻收益的角度验证中国婚姻市场中个体搜寻潜在配偶的选择依据,并对过去、当前和未来教育匹配模式的特征差异和发展趋势进行经济解释已成为婚姻匹配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因此,本文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资料分析中国婚姻市场的受教育现状、教育匹配现状及变化特征,同时通过微观数据构建婚姻匹配数据库,使用CS模型对婚姻收益进行测算,考察各受教育水平人口在不同教育匹配模式下的婚姻收益和收益差距,从而解读中国婚姻市场在教育及教育匹配模式层面呈现出的新特征和新趋势。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加深,适婚年龄人口在高等教育获得方面的性别差异逐渐缩小,近10年来已出现教育性别差异逆转现象。第二,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推进的...  相似文献   

8.
婚姻形式与男孩偏好:对中国农村三个县的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在招赘婚姻高度流行区、中度流行区和低度流行区的调查数据 ,本文研究了严格生育控制下婚姻形式以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男孩偏好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 ,嫁娶婚姻的生育行为有明显的男孩偏好倾向 ,而招赘婚姻的生育行为则不存在性别偏好 ;男孩偏好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招赘婚姻的流行显著降低了当地的男孩偏好水平。研究结果为政府在农村降低男孩偏好水平、稳定低生育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婚姻市场渗透下,中西部农村家庭继替具有市场参与性特征:婚姻市场竞争过程形塑出以竞争力为指标的婚姻梯队序列,在优势梯队实现的家庭继替具有向上社会流动的特征,梯队末端则呈现为底层沦陷;农村男性青年在婚姻梯队序列所处的位置取决于其家庭的资源积聚方式、能力和分配方式。调查发现末端梯队集中分布于农业剩余稀薄村庄,其内在机理是农业剩余稀薄通过形塑家庭劳动力的不合理配置与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资源积聚方式和向家庭日常生活基本需要进行倾斜的资源分配方式削弱了男性青年的婚姻市场竞争力,其现象表征是扎堆分布的光棍。  相似文献   

10.
婚姻形式与生育水平:对中国农村三个县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在招赘婚姻高度流行区、中度流行区和低度流行区的调查数据 ,研究了婚姻形式以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因素对生育水平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农村人口在社会转型中婚姻与生育的变化过程和后果 ,为在农村稳定低生育率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UxorilocalmarriagehasexistedinChinaforthousandsofyearsasasupplementaryformtomonogamy.Itsexistenceis,firstofall,tomeetpeople'sstrongdesireforcarryingonthefamilylineinfamilieswithoutason.TheChinesefamilytraditionallyhasbeenpatriarchaltraditionally,andthecontinuityofthefamilylineismale-centered.Secondly,itisintendedtosolvelabourshortageproblemsinmaleheirdeficientfamiliesbecauseasmall-scalepeasanteconomystillprevailsinmostpartsofChina.Thirdly,itisoutoftheneedforoldagesupportinruralChina,wherethe…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婚姻家庭形式的趋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仲 《西北人口》2007,28(3):112-116
婚姻形式的变化除了呈现出晚婚晚育的特点之外,同居与性伴侣增多也构成了实际上的婚姻形式,离婚率在未来的时间内还会继续增长。家庭形式的新变化对于考验婚姻的质量与婚姻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变革,城市家庭婚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调查,以青岛市的现状与趋势为例,阐释这些变化,并就家庭婚姻的"失谐"和"促谐"问题,提出分析与对策。近年,人们的婚恋观、家庭观比以往有了更宽阔的视野,婚姻态度的多样化及个性化的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但同时,影响家庭婚姻稳固的社会因素也在增多。构建和谐的家庭婚姻,需要我们从正确认识、把握趋势、打造宽松社会环境、倡导主流文化价值观、依法规范、社会关怀等方面付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男孩偏好和婚姻挤压——初婚与再婚市场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强烈的男孩偏好和对女性的歧视导致了婚姻市场上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本文使用中国2000年普查数据和所预测的2001~2050年人口数据,结合初婚和再婚市场设计了度量婚姻挤压的指标,测度了2001~2050年中国的婚姻挤压程度,考察了男孩偏好和再婚因素对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婚姻市场每年有10%~15%男性过剩人口,达到120万人。男孩偏好导致的高出生性别比显著影响未来婚姻市场,而再婚人口对婚姻市场上过剩人口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婚姻形式和与父母共居时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湖北省松滋县的调查数据,对婚姻形式和与父母共居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后,夫妻的婚姻形式对婚后保持与父母共居关系的时间有显著的影响.嫁娶婚姻夫妻、制度变化型和应时变化型"招赘"婚姻夫妻在婚后与父母共居时间上呈现递增的关系,婚后5年内是最可能改变与父母共居关系的时期.本文最后讨论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宋健  黄菲 《西北人口》2009,30(5):32-36
人口学视野下的婚姻家庭研究在其内容与方法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学婚姻家庭研究的发展划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并分别对婚姻和家庭研究及其主要方法进行了归纳分析,发现人口学研究着重于将婚姻家庭放在整个人口生命周期中,与各主要人口事件和人口过程相联系,尤其关注婚姻家庭与生育之间的关系,指出婚姻家庭作为重要的人口事件和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其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需要结合多学科视角。  相似文献   

17.
孙红军 《西北人口》2010,31(4):104-106,111
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军人婚姻家庭与一般家庭相比较,显得更为脆弱。外军为了提高其军人婚姻家庭质量采取了很多措施。如举办各种婚姻培训班,实施家庭援助计划,帮助军人子女等,有力促进了其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外军在提高军人婚姻家庭质量上的做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要求我们加强军人婚姻家庭制度保障,积极开展军人婚姻家庭知识的培训,并加大对军人家庭的帮扶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