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刚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1):61-66
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以后,历经了漫长地方化和民族化的过程,最终在哈萨克人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哈萨克族伊斯兰化不仅表现为哈萨克族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也包括伊斯兰教顺应哈萨克族传统信仰习俗,使伊斯兰教逐渐“哈萨克化”的过程。与其他定居民族伊斯兰化相比,哈萨克族伊斯兰化的程度相对偏低,带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李克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
北魏分裂为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后,二者在对待民族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的态度不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不同,收到的政治效果也不同。东魏北齐大力推行鲜卑化政策,导致鲜卑族和汉族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在政治上败于西魏北周。西魏北周推行外鲜内汉的关中本位政策,成功地促成了鲜卑文化和汉文化的结合,促成了鲜卑族和汉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论伊朗伊斯兰化和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开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0(1):117-121
运用现代化是国际性与民族性、共性与个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的理论,分析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斯兰化的过程,指出伊斯兰化的本质在于运用符合国情民意的民族化做法来纠正巴列维王朝现代化建设中的失误,解决伊朗现代化中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翟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126-128
德育工作必须关注文化整合在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和力量。因此,无论是德育过程理论水平的提升,还是德育实践的有效进行,都要求我们对德育过程中的文化整合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的基本内容有:精神文化要素、物质文化要素、制度文化要素和行为文化要素。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何以可能是指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的前提性,即对德育过程中文化整合的根据、意义进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宏莉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1,(1):123-126
中亚伊斯兰化的根源并不是"圣战"的结果,而是由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所致,即中亚伊斯兰化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刘振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6):36-41
陈寅恪先生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开拓者,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提出许多精辟见解.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关于民族与文化的历史考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他反复强调种族与文化问题是研究中古史最重要的关键.在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关系上,他提出"北朝胡汉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种族"的论点.这对研究中华民族融合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整合模式在企业文化整合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因价值理念和管理风格等文化上的差异引发的激烈冲突导致的企业整合失败屡见不鲜。应用何种文化整合模式解决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成为文化整合过程中的难点。本文以华菱集团为例通过分析华菱集团文化整合各个不同阶段所采用的文化整合模式来探索一条企业集团并购重组后文化整合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9.
黄桂华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3(6):56-59
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使伦理道德具有了神圣性、精神性、文化性特征,道德的实践得以圣化、提升。探讨宗教对伦理道德育化的特点,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阿拉伯进入中亚与中亚伊斯兰化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良弢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3):70-84
本文以世界学术界公认的确切史实和研究成果为依据,用平实的观点,简要地阐述了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及其对阿拉伯兴起的重要作用,如实地记述了阿拉伯对中亚的扩展与中亚各部族的反抗斗争以及伊斯兰教的传播和伊斯兰化的开始;着力描述了阿拔思王朝的辉煌文化业绩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本文用史实向人们证明一条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当其对外开放,积极吸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就会繁荣昌盛,创造辉煌;相反,则会从历史舞台上消逝,不管它过去曾是多么辉煌过。 相似文献
12.
在多民族国家,民族和谐是实现社会整合与社会和谐的前提。实现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理路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探索,也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承继与升华。“共同建设”是实现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前提和保证,“共同分享”是实现民族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目标和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和谐发展将形成社会整合的格局,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邓先瑞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9-11
民族文化生态旨在探明民族文化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特别要揭示民族文化赖以生成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本文阐述了长江流域民族文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揭示了长江民族文化生态的地域性、开放性、和谐性、节律性和变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包晓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5):52-54
元代是蒙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典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蒙古族汉文创作群体。他们的作品都是用汉文创作,描绘的多为汉地生活,但由于作者的民族身份,使得作品中流露出了明显的蒙古民族文化情结,即刚健豪迈的审美情结、英雄主义情结、民族地域情结、佛释情结。这些作品以民族气质的眼睛观察审视社会人生,实为蒙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殷琼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6):84-88
回顾90年代以来关于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两个民族之间关系的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分析和概括,贡献十分显著。但是局限性同样存在。对后冷战时代所提出的维吾尔族和汉族两个不同民族,如何在民族亚文化存在差异的条件下睦相处的问题,现有研究的应答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16.
向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2):22-27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历史上汉族与土家族人民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本文对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汉族与土家族文化交流研究进行了总结,力求反映近20年来两族文化交流研究的概况,为以后进一步开展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海峰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7-123
亚述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民族直接的不断冲突和融合成为亚述文明发展的一条主线.阿卡德人、苏美尔人,阿摩利人、胡里安人及阿拉米亚人等众多民族纷纷侵入亚述地区,亚述人在与入侵民族的冲突中也不断地吸收这些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断地与这些入侵民族进行各方面的融合,亚述人与这些入侵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亚述文明. 相似文献
18.
李晓峰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2):78-81
通过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维吾尔店铺称名的方式与汉族店铺命名方式的比较,揭示了维吾尔店铺称名的宗教性和世俗性文化性格生成。维吾尔族店铺称名反映了维吾尔族重艺的传统。随着时代发展,以新的地缘风物命名的店铺称谓出现,不仅体现了宗教文化命名心理的相对淡漠,而且将从业精神和地方精神结合,从自我生存空间的自豪感出发,对西部边疆自然物进行人类生存意蕴的开掘。 相似文献
19.
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段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6):59-63
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应该包括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关注较多,而对文化环境的保护研究较少。时下,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将会受到更加严重的冲击,对此问题若处理不当.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影响西部大开发的成效。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采取多种办法,加大力度保护文化生态,使西部民族地区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自尊的保持和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国先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5):79-83
文化变迁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进行民族文化保护,从本质上说,就是要保持或者重建这个民族的文化自尊。文化自尊是民族文化保护的内在动力。缺乏文化自尊的民族会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并逐渐丧失民族个性;文化自尊的先决条件是经济自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自尊的保持和重建,同样体现出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