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鸿春 《社科纵横》2005,20(4):139-140
“天人合一”观给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也使得中国古代科技领域呈现着重实用、善综合,主客体混融一体的思维特点。在19世纪末叶以前,中国的科技思想理论始终被制约在传统“天人合一”观的藩篱内,从而抑制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史学危机"与政治化史学的终结 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主流是经史之学,其中以经为主、以史为辅,二者之问利用互补.其中经学为体,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构建其意识形态体系的根本所系;史学为用.在政治上它有鉴往知来的资治功能,在道德上它有褒善贬恶的劝惩功能.经史之问的这种体用关系,从文化体系的结构功能层面,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运作.  相似文献   

3.
苗德培 《社科纵横》2013,(10):138-140
中国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华夏民族发展的历史,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内涵,印证了古代甘肃经济政治社会的沧桑之变。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背后,有一个在文化整体系统中起着核心利主导作用的东西,即中国古代的三种哲学文化———儒、道、释;它们以其培植的民族情感方式,影响了中国文人,并进而影响了古代诗歌的情感表现方式,导致了中国古代诗歌在哲学义理和审美体验上的高度统一这一极为本质的特征,从而使中国古代诗歌带着与生俱来的或儒或道或释的文化特征。因而,可以明确地说,中国古代诗歌就是在这三种哲学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三类不同的审美趣味。是故,以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视角,亦可将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儒、道、释三家———当然,此处仅就文人诗而言。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货币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货币历史中的地位早有公论,在中国经济史、金融史、衡制史乃至冶炼史上的作用也屡有评价。可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未能建树它的丰碑。本文拟就中国古代货币的文化特征——狭义的文化特征,即其证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提出一些浅陋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袁济喜 《求是学刊》2004,31(6):123-127
中国古代文论有着丰富的精神蕴涵,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它以天人相感,观物取象,重视情感体验作为基本特点。深入开掘这种精神价值传统,是实现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读《楚辞文化探微》钟钰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全方位载体,它不但融文、史、哲于一炉,而且还包含有若干自然科学的要素。为此,研究者们便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训诂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上,而应该放宽眼界,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度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佛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对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和重大变革。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在中国文化圈内的移植。它和中国本土文化的主体——儒、道文化相接触,经历了一个由依附、冲突到互相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佛教化的过程。经过长期的选择、改造和重构,中国佛教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它具有适应性、世俗性、调和性、简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作用于佛教的结果,也是佛教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广泛传播的条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它不仅雕琢了中华民族的进化史,而且为今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造就了深厚的土壤。民政工作,这个产生于古代中国,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雕琢和规范的传统工作,要体现文明古国现代化的要求,完成自  相似文献   

10.
西汉纸张与纸质档案述论张克复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古代曾以简犊、嫌帛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综帛员贵,简犊笨重,十分不便,阻碍着社会思想和文化科技的发展与交流。所以,廉价、质轻的植物纤维纸的发明和使...  相似文献   

11.
上古明堂形制与中国上古文化有一种十分有趣而奇妙的同构关系.随着“明堂──暗室──铁屋子”的发展演化,中国文化也经过了由上古文化向近代文化发展演化的过程。可以说,上古明堂形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原型表象,中国古代文化是对上古明堂形制的扩展演化。这是一个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新视角,也是一种新的中国古代文化观。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之初,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差异,构筑了不同的文明舞台,造就了不同的法律文化。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体现了自身的鲜明特色,与西方法律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特点的角度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 古罗马时代,人们崇拜神,认为神创造了人与万物,神也创造了法律,因而法律是一种永恒的,普遍的自然法则。西塞罗就是这种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和典型代表。他认为法的本源既不是产生于人类的思想,也不是民族的习惯,更不是国家和执政者的创造,而是来源于神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为追求实质正义——无讼与和谐,往往会舍法而取情理,依情理进行审判。这种法律思维模式与西方的严格形式主义相对,被称为实质性思维模式,它是中国古代审判文化的一个特质。其产生的文化根源是中国人对和谐、无讼理想社会的追求及越过事物的形式追求实质内容的思维模式,以实质性思维处理案件亦可达至息讼止争的社会目的,但这种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国人法治观念的淡漠,同时阻碍了中国法治社会的建立。然而,无论如何它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无法抛弃的,只能期待我们现代人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一部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力作—读张碧波主编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卷》陈永宏国家社科“七五”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继其《民族文化卷》之后,经十载惨淡经营于1995年12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将三北地区...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4,(7):93-95
中国古代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科技文化领先,历代王朝通过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周边邻国,以不同的形式与周边国家与地区发生联系,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风范。形成了"止戈为武"的和平、"大而不霸"的文化、"和而不同"的体制、"居中驭外"的策略的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16.
面妆作为中国妇女日常生活习俗,有着久远的历史。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内涵,它的盛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更替,风尚的变迁,以及审美观念的取向。从古代妇女的面妆中可以体味出“阴阳殊性,男女易行,……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的封建社会意识及其相关的伦理观念,也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妇女的心态、意趣和品性。它既是一种生活习俗,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之所以妆点脸面并予以特别注重,首先是因为它处于人体的最上端,是人类情感表现的集中所在,一颦一笑,一嗔一怒,莫不映示心灵意念。其次,随着古代社会由野蛮向文明的转化,人的审美意识也逐渐发展,关于人类自身美的观念也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对于能够集中显示一个人精神风采的面部容貌的美自然更为注重了。但中国古代妇女由于经济上依附于男性,在婚姻问题上,往往被动地成为男性的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卷首语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李富深邃,是世界上罕见的,并且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和欧洲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相比决不逊色,学习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吸取其中的许多珍贵品,以推进我们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王义事业,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期“文史研究”栏目...  相似文献   

18.
冯立鳌 《探求》2010,(2):56-59,80
思想文化历来是文化系统中最深层和最有决定力的内容。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在内容上大致由政治文化、伦理文化、谋略文化及科技文化等部分构成。这是一个良莠混杂的系统,它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效。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应当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革命性的"扬弃"。  相似文献   

19.
王雅林  高凤清 《学术交流》2007,(12):141-146
从古代政治文化体制的绵绵沿革透视我国经济管理的特质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附着于封建社会政治与伦理的理念。传统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这种形式的建构,为农耕经济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古人"经国济民"或称"经国济世"的管理思想和携带着天然的弃私性;求均意识限制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现代管理模式的形成;重农抑商的政策及重义轻利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制约经济发展与高效管理的障碍。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管理和经济管理合而为一的形态表现。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形态,托体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用今人的价值观念去品鉴古人的经济管理意识,目的是从中获取睿智的思想源泉,加深对中国经济管理思想独特性的探讨,为凝缩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特征及社会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逸 《浙江学刊》2000,(2):142-145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对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过程、特征及社会贡献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