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纯洁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68-70
文言文俗语词的训释,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注意:勤查方俗语的辞典和有关考释方俗语的论著;比类文例,即将出现同一词语的句子一一找出来,然后加以归纳概括;参考异文,利用异文材料对词义进行推断;因声索义,即通过声音线索探寻词义;审辨字形,即通过对方俗语的字形的辨析,正其讹误,然后求其确切意义。 相似文献
2.
“落英”争论至今未歇,各家论证之义未必让人认同,但其研究方法却不无可鉴之处.从“落英”词义论证得到一般古文字词训释方法的启示,以期对语文教学和汉语语言研究有所帮助:解释古文字词,从训诂学角度加以训释往往是最重要的方法,传统的训诂学从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着手加以训释;其次,组合搭配、文理、情理以及非文学角度也是训释古文字词不可或缺的论证方法. 相似文献
3.
冯浩菲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在《诗》三百篇的训诂史上,唐初由孔颖达等人受敕撰定的《毛诗正义》,是《郑笺》以后魏晋以来的一部集大成的、杰出的代表著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宋人着力于掊击毛、郑,破旧创新;清代学者又多忙于汉学与宋学之讨论,因此,由宋代以来直到今天,学术界对于唐人经学成就的研究和评价,相对来说便显得很不够。就以《毛诗正义》而言,从整理文献、研究训诂的角度观察,唐人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巨大的,而且在 相似文献
4.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89,(1)
一、词义比喻引申和借代引申 蒸:君 《释诂》:烝,君也。 这是通过比喻的方式,进行词义的训释。二者本来在词义上各不相干,分属两个词,两个词义系统。烝,《说文》:“火气上行也。从火。”这是烝的本义。《说文》:“君,尊也”。《仪礼·丧服》传云:“君,至尊也。”郑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君,早期意义是指那些地位高的帝王卿相侯。这些位高者,通常是众多人 相似文献
5.
罗少卿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本文认为反训客观存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在词义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有人怀疑反训,主要因为对郭璞的原意和反训的含义存有误解。反训是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在词义中的一种反映。探讨反训中的辩证法,对训释古代汉语词义、研究汉语史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罗少卿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2,(2)
本文认为反训客观存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在词义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有人怀疑反训,主要因为对郭璞的原意和反训的含义存有误解。反训是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在词义中的一种反映。探讨反训中的辩证法,对训释古代汉语词义、研究汉语史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释名》声训的诠释方法与训释条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兴均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释名》声训的诠释方法与训释条例刘兴均东汉刘熙《释名》对一千五百又二条物名都能从声音的角度加以联系,找出一个音义相近的词语作训释词。其视野是开阔的,思维取向是广泛的。他象诗人一样展开联想的翅膀,把遍读经书的心得与个人生活的丰富阅历结合起来,对百姓日常... 相似文献
8.
林慧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8,(2)
古代训诂的方法用于释词,声训和形训至汉末便逐渐被淘汰,只有义训的方法得以独存并沿用不衰。章黄学派把义训分作巨训和义界两类,以古人释词的资料,还有一种描写譬况的释词方法可以归入义训的范畴。本文分析总结了互训、义界、描写譬况在释词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情况,说明尽管各种释词方法在古人的释词实践中不断成熟,但至今仍然有待于后学进一步努力,使义训的释词方法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9.
反训内部的词义引申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如岩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词义现象,即一个词具有正反对立的两种意义,传统上被称作反训。这种现象早在汉代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晋郭璞在《尔雅》注中指出: “故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清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指出: “凡一字两训反复旁通者,……不可悉数。”直至今日在现代汉语中还存在着这种现象的残迹,如“借”,既为“借出”亦为“借入”;“天真”,既指“单纯可爱”,又指“幼稚无知”。可见反训现象在汉语中一直存在着,这同汉语词义的发展规律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力图在前人及同行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反训内部的词义引申规律。 相似文献
10.
解植永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4):139-141
《说文解字》训释的体例一般是先解释字义,再阐释字的构字理据。很多训释,训释词与被训释词貌似义合,实际在语义上是不等值的。这种不等值训释包括上下位关系、同位关系和整体与部分关系三类不等值训释。 相似文献
11.
曾佑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Z2)
本文以比较语言学的方法(主要是汉英比较,少量涉及日语)揭示“同词反义”现象,并从词汇学和语义学的角度,探索产生“同词反义”现象的根源,指出了研究这一语言现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珑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5):67-7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总结了许慎<说文解字>连绵词训释的通例,并以此对今本<说文>部分不合通例的释义进行校补,但是对绝大多数衍音连绵词和一部分义合连绵词的训释,段玉裁并未按通例进行校补.对段氏所作校补的考证,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连绵词的来源与特性,摆脱字形束缚,坚持从音、义的角度训释连绵词,规范连绵词的释义方式. 相似文献
13.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语文教材的特点是“文以载道”,“道”包罗万象,其中包涵了丰富的、深刻的爱国主义因素。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人民和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具有为争取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这就是通过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我们中华民族不仅以勤劳勇敢富有创造力著称于世,而且是酷爱和平自由、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优 相似文献
14.
胡甲林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说”胡甲林中学语文教材中,共选录了七篇“说”。它们是:《师说》、《马说》(韩愈),《捕蛇者说》(柳宗元),《爱莲说》(周敦颐),《黄生借书说》(袁枚》,《问说》(刘开),《少年中国说》(梁启超)。都是名家名篇,文质俱佳。内容涉及治国... 相似文献
15.
邓季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1.中国传统训诂学义训条例中有“相反为训”一例,习称“反训”.这种训释方法起源甚早:《尔雅·释诂》:“徂、在,存也.”郭璞注:“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曏、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方言》卷二:“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或曰逞,楚曰苦.”郭璞注:“苦而为快者,犹以臭为香、乱为治、徂为存,此训义之反覆用之是也.” 相似文献
16.
唐文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3)
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言文教学。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古代典籍。而要求学生学好文言文,首先要准确地加以注解并细致地进行教学。文言文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要理解它,就需要用现代语加以解释。就总体而言,这种解释就是训诂。解释必须准确,必须符合原义。例如,《孟子·齐桓晋 相似文献
17.
彭占清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本文运用文献学、文物学与语言学参互论证的方法,证成“瑚琏”就是环,“连”则是炊具的一个别名,纠正了从东汉通行至今的错误解说,提出“词语的析音形式与合音形式”、“依据器物的形制特点造词法”、“词义的粘连与词义的迷失”等一系列新的概念范畴,丰富了历史词汇学的理论内涵和操作范例 相似文献
18.
阿扎麻提·艾尔肯别克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哈文版)》2014,(3):70-75
本文对哈萨克族祝福词中的反祝福词“teris bata”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作用和语言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通过反祝福词的危害来忠告人们远离反祝福,多做善事。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