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核电走出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中国核电走出去既有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也有外部的机会和威胁。以中国核电走出去为目标,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这四类影响因素入手,结合SWOT工具对中国核电走出去进行了全面和深入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战略:共建“一带一路”,加大融资支持,积极推动核电全产业走出去;研究区情行情,防范投资风险,努力开拓新兴核电市场;抢抓战略机遇,提升出口能力,促进出口核电与当地民生项目的融合发展;促进出口核电与当地民生项目的融合发展;借鉴国际经验,整合国内资源,深化国际核电市场的多重合作。  相似文献   

2.
虽然中国石化集团在石油勘探开发国际化经营中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管理机制、科技创新、投融资、人力资源、海外投资环境及国家宏观管理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中石化要取得国际化经营的成功应采取“航空母舰战略”、“战略联盟战略”和“多元化战略”等三大战略 ,加大海外石油开发投资力度 ,改革“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及人事管理制度 ,改善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国际信息网络 ,提高石油企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 ,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 ,如何“走”以及“走向何方”才能“一路走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像“引进来”一样 ,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走出去”的战略格局 ,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优化资源配置 ,中国经济也才能在“走出去”中增大发展的空间和动力  相似文献   

4.
农业“走出去”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进一步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包括国际投资环境不宽松、国内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和政府管理与服务不到位,制约了“走出去”的健康发展。本文在详细分析这些不利因素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提出了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发展目标,即配合国际政治目标、资源保障目标、提高农业竞争力目标与增加国家、企业和农民收入目标。根据目标提出了具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走出去”战略是辽宁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面对国内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背景下,辽宁企业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全球化生产和资源配置的要求更为紧迫。本文主要分析了辽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实意义,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辽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能源战略实施历经着重引进西方资金技术的"引进来"开放、开拓海外能源市场的"走出去"国际化经营以及新能源安全观指导下全面多元的国际能源合作三阶段.当今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呈现出令人注目的新特征,包括能源合作对象与方式的多元化、合作渠道和路径的长期化和机制化,以及平等互利、共同受益的合作原则和价值取向;但同时面临西方国际竞争的压力、"中国威胁论"的危害、资源国合作环境的不利和周边国家的同构竞争与领土资源争议等一系列现实与潜在的严峻挑战和障碍.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为我国互惠共赢的对外能源合作带来新机遇.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跨国企业正处在成长发展之中,是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它的发展模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有资源配制互补型、品牌战略开放型和市场开拓互利型等模式,这些模式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征相联系,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实践者,推动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为走出去?从广义上讲,"走出去"战略是指产品、服务、技术、劳动力、管理及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开展竞争与合作的战略取向;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到国外投资,设立生产经营机构,向境外延伸研发、生产和营销能力,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合理配置资源的发展战略。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投资近千亿美元。其中,2007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187.2亿美元,比2002年的25亿美元增长了7倍多;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3%;对  相似文献   

9.
“走出去”投资发展,是我国继续对外开放所实施的新战略。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经济危机蔓延、贸易保护主义肆虐的态势下,特别是在我国众多涉案企业遭遇国际贸易摩擦重创的情况下,如何博弈贸易保护“围剿”并实现走出去发展的问题,已经急迫地摆上了国家的战略日程。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走出去”投资发展,才能融入经济全球化;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经过改革开放和广泛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局面。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党提出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思想。“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是对全球化浪潮的战略回应,尤其是“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对外开放。构建我国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新战略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也是新世纪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简要回顾宝钢、海尔、福耀、格兰仕、长虹、TCL等中国企业遭遇外国贸易救济措施与"走出去"的行为后,发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因主要是避开国内激烈竞争、顺应国际化潮流、规避贸易壁垒、品牌国际化、抓住机遇、掌控战略资源、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等。中国企业"走出去"路线的选择没有固定模式,企业"走出去"的绩效也就各有千秋,最后指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际国内油价的持续走低对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进口国,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和严峻的竞争形势,必须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科学、合理的测评,以便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运用因子分析法,结合我国石油企业的特点,选择整体规模实力、获利盈利能力、资源开发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国际化水平等代表性指标,构建出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这一体系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相对薄弱,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整合企业实力与全球资源,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逐渐融为一体。通过开展国际经营,扩大生存发展空间,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已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呈现出快速、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了解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指导其未来的发展。该文首先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经营的必然性,指出其背后的驱动力;然后进行现状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品牌战略变迁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微观目标。但对于目前的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自创国际知名品牌的做法并不现实。中国企业应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和国际化的进程,灵活选择品牌战略,并适时对品牌战略做出调整。本文在对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实行的品牌战略模式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品牌战略变迁的三种路径,并对其中必须解决好的两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即如何处理所收购的本土品牌和如何选择品牌收购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入世以后国外企业会大批涌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应该走出国门.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贸易式进入,契约式进入和投资式进入.企业可以通过数量分析,对不同进入方式的成本、收入和利润作出估算和比较,以选择最佳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利用全球资源,发挥并扩大竞争优势,谋求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6.
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营销组织与管理的“适应”问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营销环境,如何使企业现有的营销管理理念与方式适应全球营销的需要,是涉足全球营销企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因而提出了绩效评价如何适应全球营销环境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全球营销对绩效评价提出的要求,进而深入探讨如何实现绩效评价适应企业从事全球营销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7.
走市场经济道路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历史选择,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一个市场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对垄断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认识到知识产权(包括商标)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就商标国际保护而言,一方面,企业应主动出击,积极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创建自己的国际品牌,以占领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的商标在国外被抢注,应面对现实积极维权。  相似文献   

19.
以海尔南卡州工业园投资建设为例,企业国际直接投资是为了开拓国际市场、规避非关税壁垒、利用当地生产要素。投资有"先易后难"与"先难后易"两种模式。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必须坚持高起点原则和本土化原则,要明确市场状况,重视投资风险,强化自身优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20.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税收法律机制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尽快制定包括ODI税收条款在内的海外投资基本法;明确ODI税收激励的产业和区域政策导向;完善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法律规定;强化税收激励机制;扩大税收协定网络;规范对"走出去"企业的税收管理和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