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中华民族经典文献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是我国悠久历史和博大文明的集中体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大力普及、倡导我国悠久的历史知识和经典文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经典的体现,民族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因此,倡导经典诵读教育必然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小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更加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2.
当前,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但是,大都重在知识传授,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学生再增负担,也使传统文化经典的精髓--生命涵养功能被湮没.本文认为,经典诵读应该由传授知识走向生命涵养,发挥文化经典的生命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中华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的结晶,对经典的传承是大学教育应尽的责任,师范生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经典的传承使命。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也成为当下之重。诵读技巧、诵读流程、诵读背景的有效选择能使师范生的语言表达技能、教学组织技能、运用技术技能得以提高,从而提升培养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经典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教育改革事业,它既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探索,更是强化道德建设的必然。语文教学要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优良品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就必然回归到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及民族文化精华的经典文本之中,通过诵读经典,使学生知书识礼,提高其素质修养,为其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重振礼仪之邦雄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石。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素质教育持续二十余年,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民族地区大学生人文素养提高方面的研究还不够。针对民族地区 大学生人文素养亟待提高的问题,提出诵读地方本土经典诗文是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地区 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诵读地方本土经典的意义、内容、方法与效果进行了论述,对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借鉴 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关于古诗文部分的学习,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那么,在课改的新形势下,如何进行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教学,便成为我们思考、申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认真诵读、品味、背诵中华经典古诗文,对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人格品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典诵读与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高人文素质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各国学校都高度重视开发课程的人文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大有益处.所以,对中国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学习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做起,诵读中国传统经典篇章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雯 《成才与就业》2013,(21):37-38
中华经典学习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开展中华经典学习是提高市民人文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上海市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试点省市,自2010年起上海市长宁区已在普教系统中广泛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础上,长宁区率先将此项工作从学校延伸到社区,旨在通过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进社区”学习活动在社区全面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理念深入人心,使“中华经典进社区”逐渐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又一新品牌。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优秀文化典籍浩繁;阅读经典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最好传承,诵读本土文化经典意义重大。西 昌有着丰富的本土文学经典,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促成了西昌本土文化的繁荣。开展本土文化经典诵读实践, 需要开展资源的搜集整理研究,把诵读活动引入语文教学课堂,需要努力搭就平台拓宽渠道。  相似文献   

11.
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中,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文学教学,尤其是经典阅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学教学应适应新形势,并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构建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重任,这就必然回归到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华的经典文本中,通过经典阅读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大学应当加大经典精读的教学力度,矫正通史课程重宏观的弊端。经典精读就是在意义追问中学会思考并批判性地审视前贤之观念,追问经文蕴含的圣贤精神、民族特性和普世价值,从而使学生有依据地思考历史文化问题,以此形成理性思辨的能力,养成问题意识和纯正阅读品味。经典中圣贤独立特行蕴含的人文精神可以转化为学生修身的思想源泉,精读经典可以涵养学生品格,培育人文精神。经典中哲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带有终极性,是我们今日解决人生问题的宝贵借鉴。经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典之观念阐释随着时代思潮在不断演进,精读经典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普遍呼吁加强现代青年人的母语能力教育的当下,“经典”作为母语的重要载体再次引起重视。对于“经典”的研习既是一项文化传承的工作,同时也与文化创新、民族的主体性建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小则关联到读者自身的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大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目前语言能指狂欢、网络语言蜂拥而至的消费时代大环境中,将注意力再度回归到经典文本,重新感悟“经典”的力量,无疑是让母语教育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中国汉语永恒魅力的一剂良药。本文将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分别从经典背后的民族传统、经典文本的教育作用以及经典中蕴含的创新品格等方面,阐述研习经典文本对于母语能力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期对教育者有所启发,从而引导青年学生走近经典、研习经典。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菁华,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无疑具有开拓文化视野、提升艺术品位的重要功用。在古典诗文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仅逐渐具备了形式体制的审美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还具备以诗鉴史的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在对古典诗文的涵咏与感悟中,通过对文本表层下文化底蕴的挖掘与解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善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有着独特的人文学科优势。通过品读包罗万象的英美文学经典,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英语语言水平,还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从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然纵观我国英美文学课程现状,国内多位知名学者认为英美文学课程没有充分发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笔者根据英美文学的课程特点分析了我国英美文学教育的现状,对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深化文化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民族成员广泛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必须重新审视本土文化,增进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感,组织开展有意义的节日文化活动,以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使其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7.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国学传承模式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之一,但当前,国学师资问题成为了制约国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国学师资应该具有知行合一的教学创造力,以推进国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如此,才能成为国学教育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培养国学师资需要创设国学常识类、文本解读类、课程教学类、教学技能类等四类课程,形成基础型、提高型、专业型三种教学层次,构建经典式、探究式、实践式三种教学模式。这种内生式教师专业发展逻辑是国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生命与荆楚文化保持着血缘般的亲密关系。荆楚文化以其丰富的哲理内涵,影响着中国现代作家文化思想及其审美观念的形成;中国现代作家在用身心解读荆楚文化经典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深层内蕴;荆楚文化的艺术精神影响着中国现代作家的艺术创造,他们的文学生命中有着浓重的荆楚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9.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出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它的内涵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实生物的辩证法、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贵和持中的方法论和天下大同的理想观。“和”文化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要采取多种措施,发挥“和”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培养师范生的文学素养。小学教育专业目前的文学教育存在学生阅读量较少、阅读体验不够丰富、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学类课程存在弱化等现象与问题。本文就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思考探究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的策略。旨在使学生亲近经典,涵咏经典,回归童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率真博雅的气质和品位,从而提高文学教学效率,切实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