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阐述了德育、德育课程和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内涵,探讨了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应追求的目标,提出必须完善高校德育课程结构,构建"德育显性课程"和"德育隐性课程"相统一,"知"、"信"、"行"为一体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德育、德育课程和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内涵,探讨了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应追求的目标,提出必须完善高校德育课程结构,构建"德育显性课程"和"德育隐性课程"相统一,"知"、"信"、"行"为一体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德育课程是德育目标实现的中介。德育课程的设置与设计 问题是当今学校德育改革的突破口。德育学科课程、德育活动课程、隐性德育课程三大课程 形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对他们既要合理设置和充分运用,又要注重扬长避短,发挥其整体 功能。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与全面实施,长期以来一直在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等方面普遍较差的中小学的德育课程改革也进入了新的建设时期。在新课程背景下,德育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德育方法及德育评价等方面都应进行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5.
三峡大学充分发掘实验室资源的德育价值,拓展德育途径,把实验室建设引进"两课"教学,发挥实验室的德育功能.实践表明,高校设置德育实验室,不仅有利于逐步完备学分制条件下配套性的德育管理制度,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为重要的是德育实验室打通了课堂教学与课后衔接的教学通道,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品德和人生发展倾向建造了一个跟踪关怀与观念指导的德育家园.  相似文献   

6.
德育课程考试是德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实践中,德育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目的、考试功能的实现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以德育目标为归宿来审视考试目标,以教学系统的观点来创新考试内容,采用与德育实效相适应的考试形式,注重可操作性的考试机制,才能实现德育考试的实质性创新。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目标具有政治性、重复性和层次性等方面的特征。确立与实施高校德育目标应遵循社会需要和满足个人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实与着眼于未来相结合、精神效益和物质效益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通过发挥"两课"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加速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改中,德育系列课程设置的加强和教学的改革是其突出的重点之一.从课堂交往策略自身属性、德育课程理念、课程与教学整合思路、课标教学要求看,课堂交往策略是德育新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之一.在教学中应注意交往基础、环境、机会、有效性、学生的交往心态与技能、教师的交往示范与主导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德育基本概念方面强调对德育目标、德育本质以及现代德育功能方面的探究.德育理论研究现状突出表现在围绕"生活"、"生命"、"生态"、"人本"等关键词展开讨论.德育理论研究趋势呈现为:德育的人学研究走向;德育在物质、制度、理念层面的全方位建构;德育坐标沿传统回归与现代创新的双向延伸;德育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10.
隐性课程是一种重要的德育资源 ,它广泛存在于学校校园与课堂环境中 ,并发挥独特的德育影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德育影响目标的“宽泛化”、影响内容的“整体化”及影响方式的“生活化”。实践中 ,隐性课程的德育影响不是自发的 ,它是以现代德育理念为先导的自觉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实践主体性德育就是要着力培养德育"主体"的主体性.因而,它的关键在于科学认识和建构主体性德育的过程体系.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理清德育的"主体"范畴,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和丰富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和特点.继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观下,建构"认知-实践-完善和提升"的德育过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潜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以其独有的特点、功能及其施教方法与学校德育工作密切相连,与显性德育课程互补地存在于德育课程体系中.要全面改善高校德育过程,必须充分关注潜在德育课程的优化建设,探讨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以致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及其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价值多元化的困惑、重智主义倾向的影响、不合理的德育评价制度的误导、德育内容与实际相脱离、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致使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要摆脱这些困境必须重新定位德育目标,更新德育内容,提高教师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科德育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昌济是中国近代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德育,其中德育目标的设计丰富了他的德育理想.他立足于对人的"善良之品性"的培养,又从社会化与个体性两个方面进行了"道德人格"的设计与探讨.他的德育理想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与很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略论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高校德育目标是培养国家合格建设人才的需要,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必须从"两课"教学、日常学生管理、后勤服务、学生自我教育等多方面实施全方位的德育工程,才能确保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才能实现党和国家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16.
论德育实效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实效是德育期望功能与现实功能的吻合程度,是德育价值的实现程度,是德育目标的达成程度,是德育效果、效益和效率的集中体现.它具有多层次性与多维度性、外显性与内隐性、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延时性与反复性、可测评性与测评的模糊性的特点.因此,对德育实效的评价应是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根据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整个评价客体进行全程评价.对于评价结果应当认真研究,不妄下断语.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教学向各学科渗透,是目前大学教学中的热门话题,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不例外.文章从英语教育过程中的德育渗透的发展趋势、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间的"视界融合"以及英语教学中所包含的内容三部分阐述了学科渗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明确德育概念,认清德育关注生命成长的功能,建构多层次的教育目标,把握德育内容的时代性,选择生活化的德育方法,才能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的高校德育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现阶段高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的根本性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的迫切需求。直面德育方法呆板、内容陈旧、主体性缺位、目标抽象等诸大原因,高校德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于,充分调动德育对象的主体性、树立大德育思想和构建大德育体系、正确定位德育课、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大学德育对话教学范式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对话教学和大学德育对话教学范式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大学德育对话教学范式的理论依据,即哲学、心理学和后现代课程论,对该范式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