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8年10月,日本东京。乔伊·亨德里(以下简称乔):你愿意从一些你经历过的往事谈起吗?也许正是这些往事引起你对人类学的兴趣。中根千枝(以下简称中):回首往事,我想我在北京度过的我的青少年时代,也许和后来从事人类学研究有些联系。我在北京吋,曾无意识地观察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举止。回到日本后,我对日本不同的环境和人们不同的态度感到吃惊。这种经历使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差异和社会的差异。后来,我进  相似文献   

2.
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经过全体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就要落下帷幕.刚才全体与会人员共同见证了林冠群先生、康嘎·崔臣格桑先生、桂绍隆先生高兴地接受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的聘请.下面,受会议主办方的委托,我对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做一简要小结.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创始于1991年,本届会议在已举办的历届会议基础上,在其规模、内涵、品质等诸方面呈现出新的亮点和特色. 第一、会议准备充分,规模大,品位高 任何事物的诞生、成长、发展都需要时间风雨的历练和考验,需要靠灵异智慧的支撑和创新,更需要辛勤汗水的浇灌和培育.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在1991年首创后,1997、2001、2008年及本届会议的举办,都是在认真总结历届会议经验和充分借鉴同类国际性学术会办会标准,以及惯例的基础上筹备和举办的.  相似文献   

3.
北京阜外三里河回族公墓是明清时期北京回族最大的墓地,建有清真寺(永寿寺).该寺建于明万历年间,其文献依据是立于寺中的明代碑刻--<重修清真寺碑记>.本文首先梳理了该碑文著录情况,并对碑文作了校勘,然后将碑文内容与明代官私文献结合,对碑文涉及的重要人物李寿、金良辅、石三畏等相关史实进行了考订.  相似文献   

4.
文学家的个人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文学家的作品中都会有所呈现.在现代文学的诸多作家中,沈从文的经历是相当奇特的.从湘西的懵懂少年到北京的漂泊最后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这样的经历在其作品中同样有所呈现.  相似文献   

5.
2012年8月2日至8月4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日本、蒙古、印度、英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瑞士、德国、挪威、美国、澳大利亚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267名藏学学者出席会议,其中中国学者191人(含港台学者10人),国外学者76人.会议共收到论文238篇. 8月2日上午,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开幕式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于事游洛屏主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于事拉巴平措、中国西藏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斯塔、西藏社会科学院院长白玛朗杰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相似文献   

6.
运用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壮语和泰语的亲属称谓进行比较,探索壮、泰两族曾经经历的婚姻形态及其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7.
班珠 《中国藏学》2012,(3):218-219,2
2012年8月2日至8月4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西藏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研讨会共有来自中国、日本、蒙古、印度、英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瑞士、德国、挪威、美国、澳大利亚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267名藏学学者出席会议,其中中国学者191人(含港台学者10人),国外学者76人.会议共收到论文238篇.  相似文献   

8.
印度大班智达、大菩提寺寺主室利沙于永乐十二年(1414)抵达北京,后曾游五台山,受封大善大国师.此前他途经加德满都河谷与西藏的拉堆绛、江孜等地,文章辑录了藏文文献关于他在上述地方开展宗教活动的记载.文章通过对照汉藏文材料,对室利沙的入华因缘、佛教修为及其对汉藏佛教艺术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赞丹 《甘肃民族研究》2004,(3):95-97,94
《甘肃民族研究》自创刊至今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前十年(1981——1990年)该刊走过初创阶段,逐步在民族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于在这一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办刊特色等等本人已另文作了专门的分析。在本文中重点是对刊物发展的后十年(1991——2000年)的各方面的情况做较为详细的统计分析,以便对该刊的发展脉络、变化方向等做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一个民间花会人士追逐社会声望经历的考察,展示了北京民间社会近百年行香走会历史的一个侧面,分析了"社会声望"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及其存在与消亡的社会文化背景,说明了社会对人们主观价值追求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乔治·马库斯(George E.Marcus)是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也是一位文化理论大家。他出生于美国匹兹堡市,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在学习生涯中,马库斯对众多的人文科学和艺术领域都抱有浓厚的兴趣,斯坦利·卡维尔、巴林顿·摩尔和丹尼尔·贝尔等学者的学术观念都曾对他留下深刻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马库斯学术生涯中所体现出的多学科杂糅的状态,以及其研究的广泛性都与其学生时代的经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1月2日第一届都市人类学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主要就世界各国都市的多民族化及都市内各民族的关系、我国都市中的少数民族情况及都市对少数民族发展繁荣的作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2月3日到今天为止,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已成立159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4个.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已有45个少数民族实行了自治.自治地方行政区域面积达61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4%;人口为1.42亿,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6300万,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8%.此外,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补充形式,还建立了1500个民族乡.  相似文献   

13.
北京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据一些资料记载:从春秋起,蓟人、燕人就与居住在其四周的山戎、赤狄、东夷来往,久而久之差异消灭,融合成了北京地区居民的先人.从战国到秦汉北京地区是齐越、胡、乌桓、夫余、秽貉、真番和古朝鲜等人民交往的重地.汉时,北京的人口为七万.魏晋南北朝时,鲜卑人慕容皝征服高丽、夫余、丁零等民族,将其一部分迁入幽州(即今北京地区),仅高丽人就有五万多户.公元356年,慕容(亻隽)还迁鲜卑、胡、羯等三千户到蓟.前秦、后魏也将大批的羌、羯、丁零、鲜卑人迁入幽州.公元623年,靺鞨突地稽部落一知户迁入幽州昌平居住.公元668年至696年前后,新罗人、突厥人、靺鞨人、奚、室韦、契丹等部众迁到良  相似文献   

14.
吴德刚先生所著<西藏教育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下文引用该书均只标出页码)一书,是作者秉承整体主义研究观并基于多年的田野调查研究,跳出具体繁杂的西藏教育现象,站在西藏教育的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借鉴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和教育实际有机融合在一起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格斯尔》(Гдсдр)藏语称“Ге—cqp”.众所周知,《格萨尔》是深受藏族人、蒙古人和布里亚特人喜爱的史诗中英雄的名字.同时,又是加尔梅克人、图瓦人、雷布查人(居住在锡金、不丹、尼泊尔一带的民族)所熟知的一位史诗英雄.此外,居住在克什米尔的布里什人也非常喜爱这位英雄.1716年北京用木刻方法出版的本子,即所谓“北京”版本,是蒙古族人关于格斯尔最著名的版本之一.科学家们认为,这一版本源自藏北,起码“北京”版本中有主要几章是借自西藏的.但是,何时由西藏借来,至今尚不清楚.现在就有关佛教在格斯尔学中的反映以及“北京”版本的形成历史简略地谈一些看法;与此同时还应当指出:下面将要讨论的两个问题,都是学者们从前未曾涉足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 根据党组织的安排和领导上的决定,1951年12月14日,我随同湖南省民族工作领导干部马子谷(湖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副厅长)、刘润世(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龙祉承(苗族)、曹冠群(回族)等5人,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  相似文献   

17.
《味水轩日记》记述了李日华自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至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期间的日常生活,其中多是艺术生活的集中叙述.在当时形成了一个以李日华为中心的书画鉴藏圈.本文侧重于对李日华等人对祝允明书法鉴赏的研究,从祝允明性格特点、创作的书法作品、创作年代、款识内容等对祝书有整体的认识,再从作品后的跋尾、留在作品上的鉴藏印章以及李日华自己记载的鉴赏过程等方面,立体地研究祝允明书法的流传及交易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智能素质、心理与意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以汉民族为例,论述了民族体在成熟阶段(处于封建制和传统农牧业社会的民族体)的形成和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台湾对东盟国家和大陆的投资情况对比表明,台湾对东盟国家和大陆的投资经历了"此消彼长"的过程,各有优势和劣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整体来看,大陆的投资环境略优于东盟国家的投资环境.大陆要吸引更多的台湾资金,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和投资政策.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对在北京的藏语文翻译界进行的一次实地调查走访,了解并介绍重点所访几家单位的翻译原则、现状以及译风等情况的同时,立足于语言文化逐步向科学性和世界性发展的态势,结合藏区实际情况,思考并探讨了藏语专词术语之所以不统一、不规范的原因所在.因期许于能对藏语文翻译业以及藏语文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作者由衷地阐述了个人对造成藏语术语混乱的主客体原由的看法,以探讨者的身份与藏语文翻译界的同仁进行了诚挚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