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价值这一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通过人的社会活动过程中的认识活动环节与改造活动环节来分别展现的。认识活动环节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属于客观决定主观的东西,改造活动环节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则属于主观决定客观的东西。真善美与假恶丑只有在真理性认识和与其相匹配的改造性实践观念,以及相应的价值实践及其结果中的界限才是确定和明晰的。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同客体作为范畴是成对出现的,作为“存在”是相互建构的。人类社会实践历史地规定着它们用来标志认识过程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两个对立面。所谓认识主体,就是一定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历史阶段上,具有认识能力并进行着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要唯物辩证地理解主体,应当从四个方面具体界说。第一,从客观方面(即本体论)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本身是客观性的物质实体。第二,从主观方面说,人又不是一般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能够能动地加工感性材料,进行理论概括,形成主观观念,并通过实践,物化这些观念,达到能动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从实践方面说,人只有参与了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才能认识客观对象。离开实践,充其量只不过具有认识能力,而还不是一个现实的认识主体。第四,从社会历史性方面说,人的认识能力、手段、方法以及认识所能达到的结果,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所以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都是一定历史阶段上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人。实践不仅界说了主体范畴的本质,而且,对客体的界说,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科  相似文献   

3.
“当然”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获得自由的必要逻辑环节。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我们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又在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认识论所研究的全部根本问题,即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转化。客观向主观的转化,即是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必经思维着的人脑,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为中介;又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以种种认识工具为中介。主观向客观的转化,即是理论回到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变革物质形态(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为中介。  相似文献   

4.
合目的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系统,是为人类生存实践服务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笔者认为,从思维的内容和目的来看,可以将全部人类思维划分为以求真为目的的合规律性思维和以求善(好)为目的的合目的性思维。笔者系统分析论证了合目的性思维的含义、特征、形式和地位作用,指出合目的性思维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体过程之中,是人类整体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哲学教科书未能正确界说其地位,抽象地强调规律性而贬低目的性,其结果是将马克思主义降格为机械唯物主义,这一理论误读应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5.
自由并不是过去人们所理解的“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文主要从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自我生成角度来谈自由。“真”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展示其存在的一种方式 ;“善”体现了人的自由选择性 ,并通过对象化活动使可能变为现实 ,其间人的本质得以生成 ;“美”是在真、善统一的基础上人的内心愉悦的体验 ,是人实现了的本质力量。自由是人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所达到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哲学思维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的展开表现为认识论,无论是认识作用于实践,还是靠实践检验,都不过是认识论当中的一种客观统一。理论思维是求真的,尽管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尽管认识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但理论思维的功能仍然是求真——求对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没有正确的理论便不会有正确的行动。认识不符合客观规律,就会在行动中失败。于是,哲学的方法论在极大程度上,成为认识论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论知识的客观化和客观知识的主观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认识论只是笼统地把知识作为一个现成的整体来对待,没有从知识的主观形态和客观形态的区分及其相互转化上来加以分析。其实,认识的发展必然促进知识的发展,知识的发展主要以客观知识的形式在社会中表现出来和沉淀下来;社会要现实地理解和实际地运用社会所拥有的知识,必须使客观知识通过主观化的途径转化为社会中单个主体的内在规定。 一 知识作为主体对于客观世界反映的认识成果,是存在于一定形式中的意义信息。在知识发展的过程中,主体范围内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意义信息外化到人脑以外的物质载体之中,形成具有物质形态的符号体系,从而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客观形态,这就是客观知识。客观知识有三个基本规定:  相似文献   

8.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基石。但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实践范畴却一直被定义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即实践的对象化过程;其另一方面的内容即实践的非对象化过程始终未能为人们所肯定和重视。这不能不说是理论上的一个缺陷。我们认为,实践活动应该被规定为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双重过程。 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表示实践活动内容和过程的一对认识论范畴。所谓对象化,就是主观的客观化、现实化。实践的对象化过程,就是实践活动把主体的本质力量(能动性)和主观目的(目的性)客观化,使之以对象的和客观的形式表现于现实中的过程。所谓非对象化,就是客观的主观化、主体化。实践的非对象化过程,就是实践活动把客体中的客观物质和客观逻辑主观化、主体化,改造和形成主体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和活动能力,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改造世界的历史巨人。他在《实践论》中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他的审美观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础上的。人类的全部活动和目的,无非是改造客观世界以适应主观的需求,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以符合客观规律,从而不断地走向美好的理想境界。文艺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是人们实现这种追求的独特手段之一。毛泽东美学思想从改造世界的实践出发,到阐明文艺改造世界的特殊途径,以至归结到按照什么人的面貌改造世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一、“实践标准”的真实涵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中的经典表述.支持这一结论的基本论证是:真理在本质上是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在主、客观两个世界之间,唯一的桥梁是实践这种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活动.离开了实践,主观不能通达客观,客观信息也无法达致主观.因而唯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判断.对比分析上述论证与结论,我们感到论证对结论的支持关系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这个问题可以主要概括为:实践究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方式,还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尺度?无论从真理的本性,还是从实践的特点作论证,似乎都在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途径,而非检验真理的标准本身.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含义和特征,第一次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二,首先把实践观点推广到社会生活的研究,批判了唯心史观、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谈点个人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和专家。(一) 马克思主义应该怎样给实践以科学的定义,实践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些什么特性?对这些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开展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与看法,有的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实践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运用物质手段,改造客观外部世界的纯粹感性物质活动,是属于客观物质范畴,其中不包含丝毫的主观因素。因而不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人们在理论求索的过程中,自己的人格也不断得到完善。我们认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主观世界改造的进步、理论求索的成就与人格完善的程度,是同一过程的不同侧面。本文拟就理论求索与人格完善的双重影响作一分析,以就教于理论界同仁。 一,在真理的求索中总是蕴含着对善与美的渴望。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内含着对理想的追求,这是由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马克思对此曾进行过分析。他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社会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为对象来满足自身需要,创造自己历史的感性历史活动。实践的形式有内容形式、时空形式和关系形式。实践有客观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能动的主体对象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相统一;超越性和社会历史性相统一;以及社会意义属性这四方面基本特征。实践还具有客观决定主观,主观适应客观并通过主体的能动作用来支配客观;社会实践力决定社会实践方式,社会实践方式决定实践的关系形式,实践的关系形式作为实践条件又反作用于实践;根本性实践决定其他实践,各种实践又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影响等多种规律。各种实践规律的综合构成历史的总规律或总趋势。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主张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要遵循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地处理目的、方法、手段、效果四者的关系。 目的、方法,手段、效果四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是哲学问题又是科学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既是革命问题又是建设问题。目的、方法、手段、效果四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通过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物质实践活动和理论思维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论实践结果     
<正> 一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能动地相互作用的现实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束必产生实践结果。所谓实践结果就是实践活动所引起的客观对象和主体自身的实际变化。它作为实践活动的直接产物,熔铸着加入活动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客观的和主观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各种因素;作为具体实践过程的“终结”,它经历了由实践目的、手段到结果的一系列转变,凝聚着实践过程的全部成果;作为认识的对象化,它使精神力量变成了物质力量,给予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以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人类活动所追求的就是符合主体需要和目的的实践结果,为了得到这一结果,人们才孜孜不倦地去进行认识上的探索和实践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阐明认识的任务是要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并通过真理性认识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是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属于意识的范围。只有人们的主观认识才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的内容又是客观的,这是因为人们的正确认识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的客观性,表明它包含着不依任何个人、集团、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就是客观真理。唯物论承认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客观物质世界。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对形形色色的主观真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一、人的主体性及其类型主体是个哲学概念,相对于客体而言。主体就是指有意识地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其需要的现实的社会的人。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进行两种活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亦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世界又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无论...  相似文献   

18.
概念论是黑格尔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框架的原则规定,其思维方式可概括为三个基本层面:以普遍概念的特殊化来确立概念为存在的本质,以主观概念的客观化来说明存在是概念的外在化,从而把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归结为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从这一关系的矛盾进展回过头来解释由存在到本质的过程;以概念自身由潜在到自为自在的“发展”来解释客观世界必然进程的合理性,并运用否定性的辩证法,通过主客观的双重否定,消解主客的二元分裂;引入目的性的概念和主体的实践活动,把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的“是如此”和“应如此”辩证地统一起来,并通过“预悬终点为目的并以终点为起点”的目的论来论证概念是真正在先的,进而由目的论引导到价值论,把概念的自我实现即主客观的统一亦即善和自由确立为“世界的究竟目的”和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创造认识是指探索人类未知客观世界,并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和产生新认识方法的特殊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一切认识的反映本质,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过程就包含着映现、选择和建构等环节于自身之中。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创造认识,当然也毫无例外地服从着认识反映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反映的能动性就多少包含着创造性,是创造性的初级形式。但创造认识论所说的创造性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能动性,而主要是指一种开创和探索,并能获得独创性认识成果这一高级形式的创造性,探索性和独创性是创造认识的两…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中,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已成为现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科学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大,因而,探讨知识的辩证运动、研究知识内容、结构及体系,揭示科学知识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已成为现代认识论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一、知识应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什么是知识?《辞海》解释:“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科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体系.科学知识的本质是揭示客观世界及主观思维发展的规律性,其作用能指导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科学知识作为实践经验的总结、认识成果的结晶,它属于不属于认识论研究的范畴呢?列宁指出:“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它一切领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