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由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含着、关涉着许多不同的方面,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一种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区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其次,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可以区分为理论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践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次,仅就理论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它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就必须完整地把握以上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鉴于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成就和特色、误解及欠缺,拟以近百年来中西文化大激荡为背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为此,应以充分认知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为前提和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据、文化前提、文化挑战等问题为研究对象和目的,以广泛借鉴、使用文化学、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特色,重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化支撑,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大众化,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置于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继承与整合、创新与变迁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去审视。  相似文献   

3.
任何思想、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对话"这一基本路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不例外.以"对话"为基本路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包含这样三个维度: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辩证互动的"问题式"对话;二是马克思主义文本与中国解释者视域融合的"解释学"对话;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交往式"对话.  相似文献   

4.
“诠释学”包含理解、解释和应用三大要素,从诠释学视角去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也就是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去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准确而科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问题;合理而恰当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问题;在实践和应用中实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忽视的问题。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即理解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本视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具体实际视域的双向视域融合;解释马克思主义是使对象走向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最终要走向实践和应用,在实践和应用中真正实现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原则和途径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克服的问题.从邓小平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包括理论前提、思想前提、认识前提、主体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包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注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汇和整合;重视语言的民族化和表达方式的通俗化;以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新内容.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克服的问题主要有:因循守旧、保守观望等心理的消极影响;混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等认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法论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不断推进,是以方法论的检讨为根本前提的。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法论中有两个问题尤为值得指认与解述:一是中国问题范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路向厘定;一是学科互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视域融合。就前一问题而言,我们应当着力破除引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纯粹学术性范式,进而在真实而完整的意义上确立起中国问题的范式;就后一问题而言,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内在打通,进而将它们有机整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形态化既是近年来的一个前沿性热点问题,又是一个具有导向意义的重要论域.在社会文化语境发生整体性变化、文艺理论批评本身观念及话语方式新变的当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在观念和方法两个层面都受到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参照现实发展所需,通过对思想和话语两种资源的重构,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学术创新和话语转型,使之更加有效地因应现实,从而增进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于整个文艺理论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形态化这一问题时,如下五个问题应该成为我们的问题意识和提问方式:学科间性问题、系统整合问题、问题意识重塑问题、阐释学对话问题、本土视域与世界视域并重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西方解释学家伽达默尔的"理解"理论,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理解"理论认为:理解不是复制,而是一种创造.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很有启示的.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与马克思主义相容性的一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两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阻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负面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总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某一阶级、阶层、社会群体或个人以某种思想理论为支撑,以人们的社会心理为基础,以达到其理想追求、政治愿望、利益要求、情绪兴趣为目的,经过广泛传播并具较大规模和重大影响的思想潮流;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丛生是有其充足的学理依据的;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思潮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着手于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视域,要着力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以自己熟悉的文化内容和思想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就融入的内容和路径而言,一要引入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似相通的内容;二要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三要遵循内容要精,形式要活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教育学生以知促行,懂得"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3-28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体现在中国文化主体性语境下当代诠释的系统功能之构建与反思这一逻辑体系之上。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确认首先需要确认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并在本体论层面确认中华文明特有的自然理性传统,最后在自然理性与逻辑理性的比较中确认中国文化的时代内涵,这是基于中国文象思维理论构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的三个重要维度。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系统功能将扩展到现当代文化、党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领域。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都源自于对两个基本问题的经验性理解: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为一个经验性的命题;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叙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因此,要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种种误读,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我们必须对这两个基本问题作出理论性的阐释。在前一个问题上,要辨析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并结合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揭示其中所包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特征和中国的民族性格;在后一个问题上,要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造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史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职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中国大学校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方法论和世界观两个层面.方法论层面强调唯物辩证法与传统辩证思维的贯通,世界观层面则要求实现大同理想的现代转化;前者是方法创新,后者是价值理想.二者的互动是这一过程的内在要求,但这在现代性和乌托邦视域中又是不兼容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与实践、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想、主体与客体、必然与自由在现代化实践中的统一提供了依据和准则,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选择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坚持什么样的方法论和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如何体现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如何与现代化相促进这样三个层面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先进文化选择的必然要求和集中体现,这一命题的提出对中国文化选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其逻辑前提涵盖以下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理论前提;解放思想是认识前提;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是物质前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视阈融合是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总体视域 在今天的背景下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自觉的总体视域.在这个问题上,通常有三种可能的视域:第一种是前现代的总体视域,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到前现代的问题域中去考察.这种进路当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但是,它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对现代性的总体性批判和总体性超越,利用前现代性的总体视域去反思这个问题只能是一个理论时代的错误;第二种是现代性视域,这种进路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马克思主义确实是对现代性的总体性批判和总体性的超越,我们要想理解这种批判的深度和力度,确实有必要对现代性展开充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解放思想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方面来加以理解,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过程,它丰富的理论成果都是解放思想的产物.新形势下的解放思想,必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必须以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科学发展观为旨归,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交互作用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相互作用、相互推进,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交互作用的基本路径是:"基本原理"必须与"文化传统"相结合,实现民族化;"文化传统"必须以"基本原理"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基本原理"与"文化传统"必须实现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将历史唯物主义与文明间力量变化、互动关系等放到一起研究就会发现,在中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足以彰显中华文明的视域以应对异质文明的侵伤.这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此构建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视域融合的地基.这样既有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时又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事实本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依据上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开放性、世界性的"理论品格"、中国的社会变迁及由此产生的"理论需求"、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理论研究者的"理性自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诸多方面的"相融相通"。在基本路径上则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辩证互动的"问题式"对话、马克思主义文本与中国解释者视域融合的"解释学"对话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交往式"对话。在研究走向上应该从"学科闭守"走向"学科间性"、从"单向度割裂"走向"系统性整合"、从"精致科学的构造"走向"问题意识的重塑"、从"文本原意的追寻"走向"文本与研究者之间的解释学对话"、从"本土视域与世界视域的分离"走向"历时聚焦与共时比较的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