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辜鸿铭对现代化不仅有着较他同时代的人更直观的认识,更主要的是他的关于现代化的知识主要不是取之于近代中国的土壤,他的直接的精神承传是上两个世纪欧洲现代化时期以卡莱尔为代表的欧洲浪漫主义,卡莱尔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现代化犀利的批判,在辜鸿铭的身上打上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如同那时的中国人无法了解与理解卡莱尔一样,人们也无法从卡莱尔的中国学生身上嗅出他们所熟悉的西学气味,却从他的外表上发现了守旧者的装束.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与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最保守与最激进的两极性文化人物,其思想的两极性在二人对两性关系的审视上表现得尤为充分。结合辜鸿铭与鲁迅的个人婚恋生活,通过对辜鸿铭与鲁迅的文本进行分析,概括出“无我”和“妻性”这两个理解辜鸿铭和鲁迅两性文化心理的关键词,以期为辜鸿铭与鲁迅比较研究、辜鸿铭与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关系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两性文化心理建构做一点铺垫。  相似文献   

3.
辜鸿铭因政治观点保守,与时代格格不入而遭人遗忘.但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重新思考辜鸿铭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独到贡献.辜鸿铭最早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他主张采纳西方文化的拓展精神和进步理念,走出一条基于传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上,他创造性地研究国学,使国学走出故道,进入世界性文化大背景之下.他创立"中国学"及述译中国典籍,使西方学者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真精神.辜鸿铭是一位积极的文化建设者.  相似文献   

4.
辜鸿铭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独特存在,诋毁他的人称其为顽固保守的"封建遗老"、"怪物";崇敬他的人称其为"东方文化代言人"、"怪杰"。借助吉拉尔替罪羊理论,对辜鸿铭文化现象解析,探究替罪羊机制在其身上的生成、演化过程,有助于全面理解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实质。辜鸿铭挑战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文化主潮,强调东方文明的独特价值,批判西方物质文明,致力于"东学西渐",因而成为同代精英与社会舆论共同制造的"替罪羊"。今天当褪去历史迷雾,我们重新审视辜鸿铭时,才发现历史上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替罪羊",竟然是被遮蔽的"英雄"。辜鸿铭从"替罪羊"到"英雄"的悖论性存在不仅是"替罪羊"机制的体现,更是历史复杂性与深刻性的内在呈现。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思想文化史上"极端甚至怪异到不类"的"过渡人",作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和文化上的双重保守主义者,给后世留下了言说不尽的辜鸿铭形象。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辜鸿铭形象的定位大多在文化层面上,文化辜鸿铭的形象穿越历史的遮蔽逐渐从朦胧走向清晰,而对在晚清社会的政治之网中穿行25年的政治场域中的辜鸿铭着墨甚少,对辜鸿铭这样一个没有建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的"政论家"关注不够。在政治认同的层次理论框架下,结合辜鸿铭生平轶事,通过对辜鸿铭著译文本的细读,在其生命历程和墨写春秋中能够探寻辜鸿铭国家归属意识的发展踪迹。从"一个中国人"的彷徨到"真正的中国人"的确立构成了辜鸿铭国家归属意识的整体内涵,对辜鸿铭国家归属意识转变因缘的探讨,为深入理解辜鸿铭"尊王保皇"政治认同的独特性、准确描绘辜鸿铭"不类"的政治认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的大部分著作是关于政治批评、历史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理论,但同时他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又是文学家或者作家.勃兰兑斯称他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1];有人将他视为杰出的文学家并提名他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有传记资料显示:"瑞典文学院提名两位东方人作为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一位是印度的泰戈尔,另一位就是辜鸿铭.  相似文献   

7.
辜鸿铭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独特个性和独异思想的"文化怪杰",其所呈现的"辜鸿铭现象"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辜鸿铭以"良民宗教"、"良治秩序"、"君子之道"为基础构建的政治、历史、思想文化观,虽不无偏颇,但其力图以中国传统思想阐释西方古典文明,批评西方现代性的见解却真切地反映了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实质。"良民宗教"、"良治秩序"、"君子之道"不仅成为解读辜鸿铭人文精神的思想理论基础,更是认知辜鸿铭历史行为的本原。  相似文献   

8.
张宝明 《中州学刊》2001,(1):142-147
辜鸿铭是一位在近代史上争议甚多的人物.在保守主义的阵营里,他那执着的中国文化情怀鹤立鸡群.当以"新"的大纛出现的激进主义成为新权威主义而给人留下"可爱"的印象时,保守主义即使"有理"也说不清了.笔者以为,辜鸿铭是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另一个思想面相.作为"五四"的一个有机组成,我们不能没有辜鸿铭.  相似文献   

9.
辜鸿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本体的理解和认知,完全以西方的人文视野及其价值观作为参照,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比照中审视和言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因此,不宜以正宗国学的标准要求他;换句话说,辜鸿铭是在向外国人讲述他们绝少了解的中国历史文化,这固然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  相似文献   

10.
辜鸿铭以其轶事之怪异、著译之独特、思想之极端成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保守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辜鸿铭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感召下思想文化界和理论批评界不断进行思想解放和创新研究的结晶。通过对30年来的辜鸿铭生平轶事、著译与思想文化活动研究的综述,梳理出30年来辜鸿铭研究的主要倾向并指出辜鸿铭研究面临的问题,能够为进一步研究辜鸿铭与其他文化人物的关系、辜鸿铭与近代文化的关系,进而从中国社会与文化转型、现代化转型的角度研究辜鸿铭的思想与历史影响、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作出科学评价等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前提与准备。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是一个思想文化背景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尽管他有些怪异并基本上处于守旧的思想观念.却始终以时代关怀为立足点,以强烈的现实精神显示自己的价值立场,因而与新人文主义颇多相通之处.当我们从新人文主义的理论框架审视辜鸿铭特别是他独立特行的"尊王"理念时,会清晰地感受到这个文化批评者所具有的鲜明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背景.  相似文献   

12.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富个性魅力的保守主义者,他以西方文化为根基审视和接受了中国文化,以儒生式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向西方宣扬儒家伦理道德,被西方社会奉为中国文化代言人。因此,准确把握辜鸿铭保守主义思想实质,深入剖析辜氏思想所涵盖的中西文化构成及探究两者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辜鸿铭,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独特的保守知识分子,以其"东西南北人"的人生履历,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言说不尽的轶事层面的辜鸿铭形象。过多的轶事和轶事的过度消费,给辜鸿铭的生平轶事本身的真伪和轶事背后的精神现象研究带来许多难以确定的因素。在对辜鸿铭传记研究资料爬梳的基础上,对辜鸿铭生平轶事研究中有待证实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能够为准确理解其人其事和进行辜鸿铭与近代文化的关系研究以及辜鸿铭与其他文化人物的比较研究做必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14.
1898年和1908年,十年之间先后有两位曾经留学英伦且在近代中国思想言论史留下影响的归国留学生,怀着强烈意愿上书最高当局,就近代中国所面临之时局以及如何图强富国以避免亡国灭种之困境而积极进言.这就是严复1898年初的"拟上皇帝书"和辜鸿铭1908年的<上德宗景皇帝条陈时事书>.但从这两份上书的最终命运看,似乎都不尽如人意:严复的"拟上皇帝书"最终因为戊戌变法失败而未能上呈曾经对其面谕并怀有期待的光绪皇帝;而辜鸿铭的上书则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辜鸿铭自然无法预知的是,他所上书进言的光绪皇帝就在他上书当年的11月14日满怀着未尽志愿而驾崩了.  相似文献   

15.
一辜鸿铭老先生在民国初年恐怕也算是“顶古怪”的人物了(周作人语)。他留小辫自诩为“傲霜枝”,他主张纳妾视之如茶杯与茶壶那样理所当然,他为清朝大唱挽歌,攻击刚刚诞生的民国,以至于激进的陈独秀、宽厚的蔡元培先生均不约而同地将其归入了倡复辟者的行列。他有幸...  相似文献   

16.
辜鸿铭以其对西方文明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文明的多年研习,比较中西,畅谈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在清末民初的中西文明关系论说中独树一帜,开拓了新的境界。他既能够指出西方文明的缺陷,又能够自如地阐发主张,明显超越了当时只对传统经典予以注疏的枯燥说教之人。辜鸿铭对中西文明的看法建立在追求良治的基础上,然由于带有很强的道德色彩和理想特征导致实施上面临诸多的困境。总体上说,辜鸿铭对中西文明关系的处理还停留在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框架之中。其深层原因之一,是对中国文明的褒扬过于理想化,对西方文明的批评又过于苛刻,始终不能在同一层面客观地比较二者的优劣。  相似文献   

17.
"辜鸿铭现象"的起源与阐释:虚拟的想象抑或历史的真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辜鸿铭的思想影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展现民国初年和当代对辜鸿铭言行的不同甚至矛盾的评价,揭示了辜鸿铭思想在东西方碰撞背景下的复杂意义,特别是辜氏在维护中国传统和阐扬儒家思想时与西方浪漫派的渊源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东西方学界的微妙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文化自为是指近代中国文化主体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处于理性阶段。孙中山不是学者型的思想家,但他对世界文化有比较全面的看法,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未来如何发展有深入的思考。在清末,他与伍廷芳等人有些相似,不同点在于对待清政府的态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与陈独秀、胡适、辜鸿铭等人的看法均有所不同。他不赞成激进的反传统主张,不赞成全面西化,在保守与发扬传统方面,也不像辜鸿铭那派人那么偏执。对于中西文化,孙中山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派,或曰折衷派。时过八十多年,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关于中西文化的论述,还是孙中山的见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9.
金桂兰 《学术界》2012,(11):202-209,287
辜鸿铭,中国近代史上的怪杰,在激烈的民族冲突和文化冲突中,他谴责列强行径,为国家主权辩护;他挞伐西方文化,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并向西方倾力推荐,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言人。辜鸿铭文化观的形成,除了受其早年的经历和西方浪漫主义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之外,还因为他学贯中西,文理兼通,比同时代人多了一份跨国性文化交流与比较的世界眼光。他的东学西渐对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产生了的巨大的影响,也赢得了西方人的尊敬。也为我们今天处理好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辜鸿铭在人文主义的类属上属于白璧德式的道德人文主义。对于孔孟之道以及正统的儒家观念的接受是他与道德人文主义思想相契合的文化基础,他所以能在清末民初的文化史上成就为尊孔拥儒的名家,成为这个风雨飘摇时代儒学文化的中流砥柱,是因为他独树一帜地在东西方政治文化的宏观视野上尊崇儒学,弘扬儒学。儒家的王道政治被辜鸿铭阐释为道德良心的宏大体现,道德良心不仅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廉耻和道德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精神,而且作为一种规则和法律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动作。道德作为政治操守其影响渗透到各种命题的深处,在谈论诸如自由命题时,他坚持以道德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