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团圆式的结局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比较普遍的现象。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曾说:“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点。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叙事文学大团圆的结局,在唐代已近成风气,再至宋元明清,繁荣空前。大团圆结局的作品,一般都是先悲后喜,以喜悦欢乐的气氛冲淡或消除作品的压抑悲愤的氛围。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往往是历经磨难而终得到令人安慰的结局,反面人物在猖獗横行之后,遭到应有的惩罚,即好人得好报,恶人遭恶报。这是调和主义在文学上的运用。这种“调和”的特性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说”和…  相似文献   

2.
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戏剧家高乃依雀其戏剧中设置了十分明显的"两难"结构模式,而在中国元代的许多戏剧作品中,也存在着相同的结构模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某种社会文化背景的相似,以及基于叙事必要的文本体制安排,即高乃依戏剧所遵从的"三一律"和元代某些结构严谨、篇幅相对短小的戏剧的文本体制.此外,高乃依的戏剧虽多为悲剧,却有许多被安排成"大团圆"式的结局,而这恰也是中国古典戏剧的传统.本文从中法戏剧各自的受众成分及其审美心态方面对造成这种相似现象的原因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话剧艺术是在本世纪30 年代明显走向成熟的, 其成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戏剧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戏剧语言创新四个方面。从情节的发展意义上说, 以《雷雨》为代表的戏剧创作显示了综合性情节悲剧的多方面特征, 并在多种情节因素的融合方面做出了民族化的改造; 而以《上海屋檐下》为代表的一批作品, 则是以创新性的具有生活实感的结构样式表现了特定时代中国都市下层民众的真实生活, 并在尊重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前提下创造了中西合璧的结构形式; 戏剧人物塑造上, 《日出》、《原野》等作品, 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注重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刻画的性格描写方式; 而在戏剧语言领域, 30 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最大成功在于新的对话机制的建立, 即它的叙事主体和受体都直接表现为剧中人物, 而作者和读者、演员和观众则处于一种内隐的地位。正是在上述几个方面, 体现出了中国本世纪30 年代话剧艺术的成熟特征。  相似文献   

4.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戏剧结尾的一种普遍形态,大量产生于元末明初之后,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叙事方式。其产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从哲学美学的层面分析,大团圆结局是“贵和尚中”的文化习性在文学叙事中的表现;从伦理道德的层面分析,是正义原则的体现和伦理信念的表达;从社会审美心理的层面分析,是接受者与创作者消愁补恨的社会心理的载体。大团圆结局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民族性格及美学观念的审美折射,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陈才训 《东方论坛》2005,(2):64-67,76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特征、表演程式及内容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戏剧的题目、副末开场、楔子、冲场、小收煞、角色行当的符号化等都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补恨传奇"的出现;大团圆结尾的长盛不衰,李渔等戏剧理论家"减头绪"、"贵减裁"等艺术主张,也是结果期待意识的显现.  相似文献   

6.
解放区戏剧是中国 2 0世纪戏剧史上与战争环境密切相适应的一段特殊存在 ,在整个民族面临危亡的时代 ,戏剧艺术“牺牲”自己一部分特性进行鼓动宣传 ,拯救民族于危亡 ,从而对历史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点任何时候都应当得到肯定。然而 ,作为以政治思维为核心 ,以对立、对抗、斗争思维和善恶价值判断思维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方式 ,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在理解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为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而在艺术创作上选择具体的切入方式 ,造成了戏剧作品存在着人物形象简单化、戏剧冲突单一化、大团圆结局等艺术硬伤 ,不可避免地成为解放后的戏剧走向歧路的萌芽和先声。历史应当区别对待 ,在社会生活环境发生根本变化以后 ,对战争时期的解放区戏剧在艺术上的缺陷进行检讨 ,方才有利于戏剧艺术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语用预设与百科知识以及语言使用者的风俗、信仰等文化因素息息相关.在戏剧翻译中,语用预设显在地制约着观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在<上帝的宠儿>、<茶馆>中,译者在戏剧独白和戏剧对白的翻译中创造、移植或突显语用预设,以保障戏剧语言内交流与外交流的通畅,从而使观众(读者)获得欣赏文学作品的乐趣.  相似文献   

8.
西方戏剧的改编是传统戏曲曲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心比天高》是成功改编的范本.改后的剧本对女性主角形象从人物身份、主体意识、死亡观等方面作了本土化处理.戏曲改编中之所以会出现本土化现象,是因为戏曲和西方戏剧在作品使命、传统伦理及观众的接受习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9.
从民俗学与美学的角度来剖析这部戏剧艺术反映的审美文化意蕴,如剧作构思反映的元代普通民众"大团圆"的审美观念;题材多样体现出的民俗事象的多样美.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现代文艺发展史上,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最闪耀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痴迷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老庄思想,道家学说的“自然”、“阴阳”以及“宿命”等思想,深远地影响着他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体现在《马克百万》、《长日入夜行》、《喷泉》等作品中.通过赏析和研究,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无处不在,其作品自始至终均体现出道学的艺术价值.此种文学创作也体现出东西方艺术、文化、思想等领域的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停顿”是一个重要的戏剧术语 ,系指人物没有台词、没有明显的形体动作。众所周知 ,戏剧是动作艺术 ,动作乃戏剧之最基本要素 ,而“停顿”无疑是整个戏剧动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戏剧内在情节发展环节的视角而论 ,“停顿”堪称剧作家使戏剧富有“节奏化”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 ;而若就刻画人物的视角推敲 ,“停顿”则不失为剧作家揭示人物复杂诡秘之内心世界的特殊而独到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先锋戏剧是艺术创新的风向标,它起着变革戏剧的导向作用。新时期中国先锋戏剧家们表现出追求艺术卓越、求新求异的大胆开拓精神,为中国戏剧的繁荣发展以及艺术上的创新做出了贡献;同时,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国先锋戏剧也存在着被市场经济异化、挤压,最终出现退化、妥协、庸俗化的去先锋现象。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中国戏剧观念的论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百废待兴的格局注定了身在其中的戏剧将进行重大而有意义的转型。围绕这一转型,新时期的戏剧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展开讨论,讨论甚至上升到论争的层面,将戏剧从政治的符号还原到艺术自身,戏剧观念的重大转型直接促成了中国戏剧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许潮是明代重要的南杂剧作家 ,他的作品题材都取自历史人物故事 ,多借古抒情 ,寄托理想 ,其对杂剧体制的全面革新 ,特别是首创专用南曲创作杂剧的方法 ,确立了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家庭视角戏剧的悲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剧作家持之以恒地在"家庭"这一中国文化最敏感也最具意味的视角上创作出大量的剧作,而这些剧作无论是悲剧、正剧、还是喜剧,都体现出了统一的悲剧内涵。本文试图阐明剧作家们将这些悲剧内涵显现出来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即将家庭放入失序的社会背景中,演绎平常人的社会悲剧,运用写形传神与心理刻画相结合的方法关注现代市民精神痛苦,创造戏剧意象,构建浓重的悲剧氛围。  相似文献   

16.
契诃夫的戏剧精神和风格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戏剧冲突的淡化处理、舞台抒情氛围的营造等戏剧表现手法方面。而这些戏剧表现手法背后实为契诃夫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对这一喜剧精神的理解决定了对契诃夫戏剧风格接受的程度。中国现代剧作家在各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契诃夫的戏剧表现手法,但对其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则还没有充分领悟和借鉴,尤其缺乏契诃夫那深沉的冷峻所蕴涵的荒诞意识。这是中国现代历史、文化的特性造成的,这种特性使得中国现代戏剧家的创作在接受来自契诃夫的艺术影响的过程中有不小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近代传奇杂剧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一种可称之为传统主义的创作现象。这种现象在思想主题、艺术结构、文体形态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既有对传统的眷恋和坚守,也有对传统的适度改造,其思想观念和艺术品格表现出复杂多变、思虑深沉的特点,反映了戏曲家哀婉与感慨交织的创作心态。近代传奇杂剧中的传统主义产生于特殊的戏曲、文学与文化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其价值不仅是戏剧史、文学史的,也是文化史、思想史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小说对戏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明清时期,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中的故事为依据而创作的传奇、杂剧,便成为其时剧坛上的主要剧目.然而,戏曲改编小说并非易事,它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戏曲演出时间与小说叙事时间上的巨大差异,小说所容纳的故事长度是戏曲很难达到的,这就需要剧作者在根据小说进行再创作时,对原有题材能够做到有目的取舍.清代"红楼戏"改编<红楼梦>小说,对原著的情节内容主要采取了"由人入手"和"由事入手"这两种取舍方式,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来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话剧这一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经历了百年沧桑.百年史程,涌现出一批伟大的剧作家和杰出的剧作,老舍连同他创作的精品剧目是其中优秀的代表,曾经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铸就过辉煌.长期以来,话剧作为"大众文化",曾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却在电子信息化时代遭遇巨大冲击和挑战.一度的剧坛冷寂和缺乏精品,使已趋于"小众"的话剧,更趋"小众".话剧危机是复杂的文化现象,话剧要走出生存的困境,根本出路在于话剧艺术自身的艺术审美之力--创作精品.重新审视和研究老舍的精品剧作创作,仍有挖掘不尽的人文内涵,老舍话剧创作的"精品意识",对新世纪中国话剧事业的振兴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秋红 《东方论坛》2007,10(5):57-62
我国最早触及象征主义的是陈独秀,但他并没有使用象征主义一词,而只是提到了某些象征主主义戏剧家。象征主义最初总是被译为表象主义,直到1919年象征主义才有了正式的译名。象征主义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的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渗透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各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的象征主义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