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军 《兰州学刊》2003,(4):29-30,21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为加强自身执政建设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也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科学审视自己领导和执政艰辛历程的必然结果。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遵循合乎执政规律的基本原则 ,即合法性原则、依法治国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 ,在此基础上顺应民主与法治这两大世界进步潮流 ,大胆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 ,实现权力制约的新突破 ;推进党的领导法制化 ,创造依法执政的新境界 ;构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平台 ,实践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2.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改革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就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如何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作了几点思考。认为:明确党的历史方位,科学地定位党的领导职能;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更新党的执政理念,调整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格局下,重建党的领导构架和执政组织结构,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应该关注并解决好的几个问题,是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可缺失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使改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主要是解决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国家政权的关系问题。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在新世纪,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必须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不仅是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一条现实途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胡序杭 《理论界》2004,(5):254-255
党风的状况体现了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状况,加强党风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从党风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相结合的视角看问题,可以提高对党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有助于改进党风建设。  相似文献   

7.
民主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新取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点是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标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优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而对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而言,民主执政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也是实现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前提和基础,它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大趋势和新取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经过夺取政权而转化成为执政党,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如何遵循执政规律,不断探索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是执政党长期保持先进性和生机活力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应包括的内容:一是党的领导的思想和理论要实现现代化,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实现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现代化;三是实现党的活动方式的现代化。应遵循的原则是:一要坚持和体现民主原则,二要坚持中国特色,三要处理好党的领导方式制度变迁、体制创新与党的自身建设传统方式的关系。当前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重点,一是要实现观念创新,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党在人民利益整合力和代表性方面的能力,三是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四是要按照依法治国的路子建设党。  相似文献   

9.
熊辉 《江汉论坛》2006,1(8):88-90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和建国初期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分析了毛泽东在两个时期探索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所形成的正确的理论和思想,同时也指出了毛泽东晚年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明显失误。探讨毛泽东这方面的思想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有利于我们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是新形势下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面临的新的历史性课题。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必须有先进的、科学的、与当代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相适应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做保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首先要把握总体要求 ,即从实现“三大转变”、立足于“四大着力点”入手 ,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浅析邓小平加强执政合法性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执政合法性 ,是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邓小平把加强执政合法性提到极其重要位置 ,通过理论创新增强意识形态的理论说服力以维系执政合法性 ,通过经济文化发展增强执政绩效以实现执政合法性 ,通过党风建设凸现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以加强执政合法性。邓小平加强执政合法性的理论和实践 ,直接推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 ,并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 ,但其决定的关键因素 ,则是苏共自身建设存着严重问题 ,表现在苏共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及作风等方面。思想路线上的教条主义倾向 ,导致政治路线、决策上的偏差 ;组织路线上“左”“右”两极倾向以及官僚主义、腐败作风的影响 ,都使党组织的战斗力被削弱 ,从而失去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其历史教训是深刻的、沉痛的。研究该问题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廉政文化建设是中共十七大对执政党切实改进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的新命题,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执政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思维,也标志着中国的反腐倡廉进入一个标本兼治的新时期,有助于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生态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其间,有成功、正确的实践,也有失败、错误的教训。鉴古可以明今,通过对这一曲折认识过程的历史性反思,作为执政党如何准确地认识、把握党的指导思想,首先要确立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认识到党的指导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要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大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推动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而社会和谐则能够优化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的实现基础,能够为党的执政方式的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能够为党实现执政方式法治化、完成执政使命提供现实条件。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党的建设科学化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科学化的状况和程度是可以、也应该用相关的标准来评价的。具体而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党的意识形态现代化、执政方式科学化、党内关系民主化、党员对党要有忠诚度和人民群众对党要有认同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深入研究党群干群关系 ,对于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党群干群关系总体上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应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 ,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寻找有力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问题上,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模式,基本途径是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正确处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基层民主。  相似文献   

19.
“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问题。”执政党的地位容易使干部腐化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心、民心 ,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严重政治斗争。从严治党 ,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 ,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 ,解决好反腐败问题 ,才能永远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反之 ,“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 ,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要把反腐败斗争同纯洁党的组织结合起来 ,在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历史,她始终代表着世界和中国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并成为自己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党的四代领导集体,都把文化建设提到立党、执政、治党核心价值理念的高度,精心构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作为党的文化精髓的文化精神,凝聚了现代和当代先进文化核心理念、价值主导的精华,进而引领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辉煌。笔者认为,党的文化精神是由其理性精神、哲学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构成的辩证统一的有机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