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族是重庆第四大少数民族,大都为元代蒙古人后裔,于元末因战败被追赶逃至四川、重庆等地定居下来。在回顾近年来重庆蒙古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重庆蒙古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之策,以推动重庆蒙古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和西南散杂居蒙古族研究。  相似文献   

2.
科尔沁草原文化是蒙古族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的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研究其蒙古族民歌历史背景和色彩区划分及重要价值,是了解科尔沁文化乃至蒙古族草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城镇蒙古族社会结构的变迁,在蒙古族社会结构变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特别是它所包含的诸多变动因素,更是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性社会结构变动的意义;本研究以近现代民族城镇和蒙古族城市居民诞生为起点,对蒙古族城市居民逐渐壮大的历史进行简要阐述;进而由职业分层引发的城市蒙古族社会分层为核心话题,对几代城市蒙古人的基本融合指数和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具有复合型文化特征群体的分类作业,并使其置于不断演化和变数概念之中;最后,主体民族的接纳和宽容意识视之建构良性城市民族互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俗出发,通过对蒙古族传统刀具文化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人们对传统蒙古族配刀文化有详尽的认识和理解.从传统蒙古族佩刀的实用特点、装饰纹样出发考察了北方游牧民族佩刀的装饰艺术的外延.通过分析这些特点,知晓蒙古刀作为蒙古族民间手工艺品所要体现的文化内涵,其文化内涵延续并记载了北方游牧民族勇敢、智慧和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口述民族志作为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另一种探索,强调普通民众的发言权,在研究过程中加入了研究对象对自身文化的解读。笔者采用“口述民族志”方式开展凉山州蒙古族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的系统性专题研究,凉山州蒙古族老人王文芝以“口述民族志”的方式展演当地蒙古族的文字记录与口述记录等各类族谱。从王文芝老人的自我陈述与自我阐释到笔者对口述民族志访谈资料所蕴含的“内隐记忆”的田野阐释,这则“对话式”口述民族志凸显了作为当地蒙古族文化持有者的王文芝的个体经验和人生经历传达,具体细节化地体现了当地蒙古族彰显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行动选择,展示了凉山州蒙古族社会性身份的构建过程。口述民族志应该为当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6.
从内蒙古T市4个不同类型蒙古族村落的调查资料分析发现,乡村蒙古族语言使用能力有较大变迁;从语言社会学的角度看,村落因素、个体因素以及国家语言政策等对乡村蒙古族语言能力和语言选择方面均有着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是重庆市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重庆蒙古族为蒙元时期蒙古族之后裔,族源甚至还可能追溯到奇渥温家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今日之蒙古族.作为外迁移民,随着社会生活、生产环境的改变,重庆蒙古族数百年来与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其他民族长期交错杂居,形成了多民族混居、多文化交融的民族格局.在长期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蒙古族与汉族、土家族、苗族等其他民族不断实现民族文化的接触、交流与借取,形成了有别于北方草原特色的南方山地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民俗图案是蒙古族民俗艺术的一个分支,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民间图样。它具有各类文化的兼收并蓄以及宗教艺术符号的特征。图案大致可分为自然纹样、吉祥纹样和几何纹样三种。在海报设计中蒙古族民俗图案的整合运用,主要侧重蒙古族民俗图案的提炼、创意、更新以及个性化。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经典的一部分,现如今发展草原旅游业促进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和传承方式提供了新一个平台和渠道;本文阐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特征,开发草原旅游业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分析发展草原旅游业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并提出发展旅游业将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宗教观念和文化心态的沉淀。本文通过服饰这一面小小的镜子简要分析了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部分特征。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是古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影响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蒙古民歌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外来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蒙古族民歌的现代化产生了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蒙古族民歌本身的发展。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的兴起,标志着蒙古族民歌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蒙古族民歌的创作主体、题材、曲调都有了崭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是黑龙江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蒙古族医药发展、蒙文传播、文学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很多藏传佛教寺庙与其他地方寺庙诵读藏文经卷不同,其日常课诵是以蒙文经卷为主,因而喇嘛成为传统蒙古社会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阶层。直至今天,藏传佛教仍在黑龙江蒙古族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延续的信仰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天命论思想作为古代蒙古人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蒙古族族源传说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把蒙古族族源传说置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学传统中进行探源,可以看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蒙古人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根源为天命论思想。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装饰纹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蒙古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漫长的蒙古族民间文化发展史表明,蒙古族装饰纹案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来自生活实践、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等。以文艺美学的视角审视蒙古族装饰纹案在企业标志、商品包装、平面广告及多媒体广告中的运用,可以透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促进广告设计的发展和蒙古族审美文化资源的丰富。  相似文献   

15.
公元13世纪,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近百年之久。在此期间,为数不少的包括契丹、女真等族在内的广义汉人,放弃原民族姓名,改用蒙古姓名,出现了大量带蒙古姓名的汉人。那么,元代汉人为什么改用蒙古姓名?其原因何在?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到当时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谚语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产斗争、社会交往的经验总结 ,也是其智慧的结晶 ,其中有许多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理。青海蒙古族谚语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思想内涵和结构形式。本文主要探讨了青海蒙古族谚语的类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一蒙古族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早在十三世纪初就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方言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蒙古族人民原来信奉萨满教。十三世纪元朝忽必烈汗时代接受了红派喇嘛教,但仅仅限于宫庭和贵族,广大牧民却仍然信奉萨满教。十六世纪中叶,黄教开始传入蒙古地区。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年间,统治者对蒙古族人民实行的理藩政策之一,就是广建寺庙,引入藏经,传播喇嘛教,对喇嘛教实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文化浅说洪玉范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物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①生产方式作为文化真正本体,是我们探讨某一民族文化的根据。蒙古族是马背民族,自古以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蒙古民族生活的这块土...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在比较蒙古族建筑历史与现状和阐述其成因、特点的基础上,探寻蒙古族建筑中体现出的文化适应与变迁,同时总结提炼出蒙古族建筑中的元素精华.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旋律舒缓悠长,结构独具特色,歌词内容哲理性强。蒙古族民歌大都饱含了沧桑、寂寥的艺术之美,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更是把这种内在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科尔沁原生态民歌这一充满游牧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演唱形式,述说了蒙古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辉煌文明,用其独特的歌唱方式、独有的歌曲内容,演绎着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繁衍生息的足迹和赞美大自然、祝福天地合一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