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如果我理解的不错,这里说的“华夏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指的是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品格.这样一种精神品格既表现在历代…………  相似文献   

2.
举办“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建构”这样的讨论会,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可分四点来说:其一,现在人们都在关心经济全球化这种形势会给世界文化格局,会给民族文化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1年4月 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邀请北京部分高 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古典文学专家,就“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建构”的课题,围 绕“古典文学对华夏民族性、传统人格形成的影响、“古典文学中表现的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 “古典文学中表现的文人心态”、“古典文学对于精神史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讨论,现 将部分学者的发言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本套丛书共分7卷,约200万字。从各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精神问题,如西周文学中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和个人意识的初步分化,六朝思想中的三道融合及与士人心态的关系,元代文人境遇和文人心态、明清易代之际的社会变革和士人心理等,以点带面,完整地勾勒出华夏民族精神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性特征。从文学与精神传统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古典文学的传播方式、接受方式,研究古典文学在传统教养和美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及所产生的实际影响,阐明古典文学在中国古代精神传统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套丛书通过研究、深入阐发华夏民族精神与传统人格,让世人更充分地认识我们中华  相似文献   

5.
论者常以为华夏民族在夏代已经形成,窃以为夏代确已形成华夏民族后世发展的核心,但华夏的三支主要来源夏人、商人、周人当时尚未融为一体,他们到西周时虽已融合,也仅形成民族的雏形,到春秋战国才形成稳定的民族共同体。秦的统一,是在华夏大认同的基础上实现的,因而战国七雄的兼并,也就是华夏民族的统一。今谨就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形成与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艺术的重要形式,是意识形态中的一种,是意识的产物,是精神的活动.哲学上所讲的意识,既指一种精神的现象,也指精神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华夏,是我国主体民族的古老称呼。关于华夏民族的形成,是史学工作者和民族学家们长期以来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至今未取得一致认识。揆其原因,大多由于民族学家和史学工作者研究方法或研究角度的不一致。因此,将民族学与历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形成的理论与我国古代历史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是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需要。本文拟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有关华夏民族形成的几个问题进行新的探索,期望得到学术界同行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现实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语义的角度看,Realism一词不仅指文学中的现实主义,而且还指哲学中的唯实论和社会生活中待人处事的一种求实务实的态度。当人们把现实主义概念与文学联系起来时,首先是指一种文学流派,尤其是指十九世纪上半叶崛起在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Critical Realism);然而,越到后来,人们越愿意将它作为一种文  相似文献   

9.
对华夏传统文化的整体反思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如果说儒家文化是从人伦关系上规定了我们民族的行为规范的话,那么,道家文化则是从更深层的主体精神上注塑着我们民族的气质品格.似乎可以这样认为,"道"不仅是道家文化的最高哲学范畴,而且也是我们民族特有品格的基本准则——即抽象的观念对主体的规约从而使"道"转化为有感觉、有欲望、有痛苦、有欢乐、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一代又一代人的行动.本文将从老子对自然、社会、历史所作出的观念抽象的分析中,透视出老子之"道"与华夏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一、"惟恍惟惚"的自然之道"道"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无有定论,不过,对道的两个语义学的基本含义却无异议.道的第一含义为行走之路;道的第二含义是人之主张.当然,"道"的范畴在道家文化体系中的含义较之于语义学的这两种含义来说要丰富深刻得多.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周代的筮书,同时又是西周人的行动指南。《周易大传·系辞下》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此言《周易》乃常人不可须臾离身的指南性圣典,它犹如师保、父母,教人以隐现、出处的法度,使人知往知来、知患知惧,读透了《周易》,也就掌握了处世的准则。《周易》这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国习惯法研究的现状、传统法学理论面临的困境及习惯法本质特征的探析,通过对周札的广泛性特征、周札道德与法的双重性质以及周礼与成文法之间的对抗的考究,发现周礼是在夏商之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成文法颁布之前的一部较为完备的习惯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文人心态,在总体上呈现出的两难态势,可以用辩护心态和批判意识的内在矛盾来概括.…………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亡国诗篇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本文对宗法伦理文化精神与亡国诗篇的关系进行考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亡国之音具有宗法伦理精神的因素,并以独特的审美意象表现了亡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倡导具有道德精神的古典文学教育刍议王文军连恒几千年的中国文明,辉煌灿烂,博大精深。作为其文化主体部分的道德精神,个体修养,不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且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良风美俗。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东方各国。直至今日,到处可以看...  相似文献   

15.
人的精神大系统及其太极图式的结构模型 ,以人类工具性和社会性的生存方式为基础 ,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而逐渐形成。猿人开始有稳定的、经常性的精神活动 ,但整体上处于潜意识状态 ,呈现为一幅混沌天元图 ,意识仅是其中的一个亮点 ;早期智人已有清晰的意识 ,潜意识虽然仍居支配地位 ,已经出现精神太极图的雏形 ;晚期智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发展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 ,二者互相贯通和阴阳互补 ,才形成人类精神大系统与精神太极图。个体精神大系统及其太极图结构的形成 ,也经历了类似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古典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既是艺术美的载体,又是哲学意识的诗性阐说.它们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照、儒家积极向上的精神张势、佛禅观照世界的圆融与哲思、道家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滋养以及"兴于诗"的"诗兴"精神,呈现了一种理性精神空间,折射了一种充满自由的诗意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说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 ,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同理 ,中国古代的伟大文明 (作为对象 ) ,也可以生产出杰出的理论家 (作为主体 ) ,一代、二代、三代……乃至无穷。肥沃的土壤总能培育出奇丽的花朵。在现当代 ,任何一个有出息的中国人文学者 ,都应该有清醒的自觉意识和百倍的勇气 ,面对中国古代的文明之谜 ,从中探寻现代人的出路。然而 ,要进入并揭开中国古代的文明之谜又谈何容易 !从史学之门 ?考据学之门 ?文字学之门 ?文化学之门 ?伦理学之门 ?哲学之门 ?或诗学之门 ?……看…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古典文学与精神史研究的问题,我想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立足于精神史研究的立场,从古典文学这一领域出发来研究精神史;另一个是立足于古典文学研究的立场,将精神史研究作为研究古典文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文学版图的重要一支,陪都文学随着历史演变和城市轴心的迁移,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精神.本文选取东汉长安、唐代洛阳、北宋洛阳、明代南京等四大陪都文学作重点分析,在梳理其前后承继的文学脉络中,进行各自多重色彩的具体辨析,分别为东汉陪都长安夸饰中的自豪、怀恋与失落,唐代陪都洛阳闲适中的忧惧、苦闷与解脱,北宋陪都洛阳韬晦中的内敛、执著与理趣,明代陪都南京凄艳中的风情、诤骨与感伤.  相似文献   

20.
<正>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和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现的古突厥文《厥特勤碑》上的记载,藏族与蒙古高原的联系,可追溯到吐蕃王朝初期。但是藏蒙两个民族之间比较经常的文化联系,也许得从蒙古汗国征伐西夏时算起。1227年,蒙古军征服西夏。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