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茅盾是新中国最具权威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他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现实主义批评特色.本文通过对茅盾建国后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从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历史-美学”的批评原则和科学公正的批评实践等三个方面阐述其对当代中国新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法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潮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激烈斗争,然而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反传统的、非理性的"反文学".普鲁斯特、罗布-格里耶、尤奈斯库和索莱尔斯是法国"反文学"在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杰出代表,在叙事方式上具有典型的意义,对他们及其作品进行分析,能够让我们认清和把握20世纪法国"反文学"发展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关于文学的"传统认识”里,文学似乎就从来未与神学发生过什么"往来”.然而确定无疑的是在人类文学史上和现下的文学生活中,人们又常常对文学保持着一种宗教化的心理敬畏和神学崇拜.正是在这种神圣的敬畏和崇拜的"先决条件”下,才有了人类今天的文学生活.针对文学中始终存在的这种"前文学”的"神学现象”,本文首次对其进行了发生学与历史学的研究.作者认为尽管文学只是一种世俗现象,但是人类却一直对其保持着神学情怀.人类的这种神学本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学神圣论的发生,而且事实上成为了文学发展的基本文化动力.作者在本文中第一次对文学神圣论理论及其两种主要观点进行了批判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范畴概念.  相似文献   

4.
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已是不可争议的事实。这主要来自现代传媒所拥有的文化权力、文化垄断与文化主导地位。现代传播媒介不仅消解了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也消解了文学的诗性空间,并用"新说法体系"和"霸权话语"建构了独享风流的"传媒文本"。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存在两种文学潮流一是激昂凌厉地前行于历史潮流中紧贴政治脉搏的文学,一是坚韧地潜行于文化追求的文学.前者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一个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生存和文化困惑中作出艰难选择以及在寻找中失落的过程.乡土中国的落后现实,既是现代文学的摇篮又是障壁,它导致了以个性主义文学为起始的现代文学的寻找和分化.贴近现实生存、和政治保持同一步调成为当时文学的选择,它经历了鲁迅为代表的个性主义文学的寻找、瞿秋白为代表的在政治和文学面前的现实困惑以及文学从表现个性转为对群体的关注和追寻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文坛出现"论鲁"风。通过分析,指出所谓的与鲁迅"断裂",不过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传统的"失语"。其内涵是以浮躁取代辩证认识,以蔑视权威而否定文学需要主流,文学需有崇高。鲁迅实际是文学要体现先进文化的代表,鲁迅思想推动中国文学走到今天。在21世纪到来之际,要继承发扬鲁迅精神,使文学事业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典型的“看-被看”结构,示众凝聚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在示众的看与被看之间,存在着“政权-群众-个体”的博弈空间。从“五四”文学对示众的戏剧结构的解构,到解放区文学对示众的权力结构的颠覆,再到新时期文学对示众价值结构的重建,中国现当代作家从不同角度揭示示众的“政治-文化”意义,解构示众中“看-被看”的暴力结构。  相似文献   

8.
张永 《东方论坛》2002,(1):126-128
许志英、邹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的编排架构反映了编者对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深刻独到的见解.新时期以来,不少学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建议把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打通;有的主张冠之以二十世纪文学等等.许志英教授则从文学的现代化角度对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即把原来的"现代文学"下限延续到"新时期",并提出了这样划分的客观理论依据.从思想体系来看,社会主义思想观念与新民主主义思想观念同属现代意识的范畴;从创作实践来看,现代文学观念并未因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而停止其内部的调整,仍然为延续着"现代文学"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虽系同一术语,但在内涵上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别.女性主义文学较之女权主义运动,出现得更早.女性主义文学主要强调文学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去表达女性对世界和自身的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强调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独特的意识.就文学史而言,女性主义文学最早出现在18世纪后期的英国,之后的两位作家,简·奥斯丁和夏·勃朗特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创作目的、女性意识和婚姻价值观三个方面,两位女作家均存在着较大差别,正是这种差别,显示出女性主义意识在英国文学中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忽视,使得某种"趋同"的文学史意识产生着潜在影响."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提出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到这种影响,还在于在这-文学史观的观照下,学界可以对如何定位多民族文学互动融合的重要性、怎样评价不同时期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的书写方式、如何发现和重新审视被遮蔽的各异的文学经验,从而整合出-种更真实、更清晰的文学史视野等-系列问题作出有益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和儒家都通过抽象的否定完成了本体论的建构.但是,基督教的本体论区分本体与现象,它以神的人格化完成了彼岸对此岸的关照.在儒家的本体论中,本体不离现象,彼岸与此岸不分.基督教的本体论方便救世,儒家的本体论则更加圆融.  相似文献   

12.
英国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基督教,尤其是《圣经》的影响,即使是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小说《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魔衣橱》也在其中体现了很多宗教意义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代埃及文化对周边地区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犹太文化,无疑应该继承了埃及文明的许多特征.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所以埃及文化的痕迹依然留存.埃及和早期基督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督教受埃及文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文学、神学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基督教文学中的一些词汇、语言、题材和体裁明显受到埃及文化的影响;埃及传统的宗教思想与基督教神学之间有很多相通契合之处;古埃及艺术、特别是宗教题材的艺术,为后来的基督教留下了一些素材.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层面来探析湛约翰对"道""德""阴/阳"之文化内涵的诠释,对其如何诠释及诠释的缘由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作为一名传教士的湛约翰翻译《道德经》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文化,即:言说"自我",但最终的结果是促进传教的同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西传,即:言说了"他者"。  相似文献   

15.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在孜孜求生的过程里,也不断地追求避死,乃至于渴望永生不朽.古老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世界各大文明系统都有着不同的企望永生不死的观念和一些实际的操作.从生死哲学的角度来看,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追求的永生,都要通过"死"这一桥梁,唯有中国道教求取的是此"生"此"身"的不朽.这一点与现代"克隆"技术所可能提供的超越死亡之路有相吻合的地方.某种程度的"不死之人"终于要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实现,这确实是21世纪和未来的年代里最最激动人心的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6.
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是西方基督教在上海的社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上海现象”之一。它历史地具有上海社会、城市文化的区域特征,构成了“海派基督教”的社会性内涵。所以,欧美基督教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化问题,既指基督教的中国化意义,亦可与当今基督教学界关心的处境化问题应对。  相似文献   

17.
启蒙精神和宗教信仰决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的写作。在《白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方面肯定理性精神,否定违反自然律的肉身复活的基督教信仰;另一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基本的情感形式来自基督教信仰。梅什金公爵是一位苦弱的、品德高尚的人,原型明显来自耶稣基督。梅什金公爵持有的是一种弱小者的哲学,他对人性的恶充满理解和怜悯。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他提出了社会公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最早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与古希腊文化并称“二希”,是西方文化的两大书面源头,二者相辅相成,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基督教对欧洲十九世纪初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季,在中国本土发生了一场成功的“回儒”文明对话之同时,曾在回族伊斯兰学者马德新与天主教云南教区法籍主教古若望司铎之间展开过一次重要的“回耶”两教间的哲学本体论对话。马德新从回、儒、道、释、耶五教本体论的比较角度,以两封长信回答了古司铎关于天主教的“性理”学说,两信合刊为《据理质证》一书。本文结合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以马、古二人的交往和该书文本为基础,对马德新在这场“回耶”对话中所秉持的平等开放、宽容博大、和平友善的文明对话观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基督教文学在经历萌芽、发展过程后,已在近代日本文坛中占一席之地,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远藤周作的代表作《沉默》可以说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因作品的主题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而得到世人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