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问题.分析其背景和意义,可知它是在回到文学本身、对文学性的维护和坚守的语境中出现的,它带来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向内转的倾向.文学研究应以对象为基础,应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研究方法是为了对象和问题的存在而存在的,它应根据对象实现转换和互动,应该超越文学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走向文学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人气很旺。这不仅是指这个专业研究生招生报名总是十分踊跃 ,更是指有许多本来可能与本专业没有什么关系的人也纷纷加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的行列 ,似乎不管他昨天是搞文艺学还是搞写作学的 ,也不管他是否念过几本现代文学的书 ,只要他获得了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目的意识” ,则一夜之间就可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如果愿意 ,他甚至可以问鼎这一学科的顶尖地位。这种情形的出现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具有特别强的学术魅力和感召力 ,再就是这一学科在许多人看来本来就不怎么成体统 ,似乎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资源问题,检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进程和资源构成.文章认为现代性和全球性作为西方话语可以开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思维视野,但不能取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对象本体和研究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需要在厘定西方理论的背景、内涵和边界的前提下,洞察中国现代文学问题的实质和特殊性,在坚持个体和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破除悬置在主体或客体之上的形而上学理念,回到历史本身,回到现实自我,在对象、时代与自我之间实现历史的还原和思想的创造,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学价值中立之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伯论证的科学价值中立原则是指科学研究者一旦选定课题开始研究,就应该只做事实判断而不做价值判断.该原则提出后,在西方和中国均引出激烈论争.分歧似乎很多,其实误解、误会不少,真正的分歧不过两个,即:科学研究者究竟应不应该做价值判断?科学价值中立原则是否会因反对价值判断而妨碍科学服务于社会?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科学的理解.如果把科学视为与人文学相区别的学问,那么在科学研究中,就不是该不该做价值判断的问题,而是根本不能做价值判断.并且这样也不会影响科学服务于社会,因为科学研究只是理论研究的一种而不是全部.  相似文献   

5.
新疆地区的多民族和多宗教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管理控制偏好,但是,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又会形成管理控制偏好的相互渗透。文章以新疆地区的汉族为对象,研究其管理控制偏好是否具有内部一致性。根据498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汉族内部管理控制偏好总体差异率是39.28%,这说明汉族内部还是以一致性为主,一致性高于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所有制形式问题上,人们习惯于作出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划分,似乎非此即彼,不可能有第三种所有制形式。这种僵化的所有制观念已经越来越难以解释和规范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本文提出差异共有制的概念,并试图说明差异共有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一种所有制形式(也即第三种所有制形式)以及差异共有制这一科学范畴所具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探个性解放思潮在现代文学中退潮的原因王涧个性解放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和基石。正因为如此,它的急剧退潮才引人深思。要充分说明这个问题,不能单纯地从个别方面,而应从社会与时代、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等各个方面对之进行综合考察。因为任何一种思潮的涨落...  相似文献   

8.
也谈核心期刊、专家审稿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东来 《学术界》2001,(4):165-167
周祥森和张伟然两位先生有关核心期刊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相当精彩 ,值得关注中国学术生态的朋友注意。本人不揣冒昧 ,忍不住也想插上几句。首先是核心期刊划分的积极意义。我基本上赞成周祥森先生指出的这一划分的消极后果 ,但他似乎对它的积极影响估计不足。实际上周先生给出的一个数字———中国仅历史类期刊就达 60 0余种———本身就说明评定核心期刊的重要性 (这里姑且不讨论评定的方法是否科学 ,评定者是否公正的问题 )。 60 0余种这个大数字着实出乎我的预料 ,不过转念一想 ,中国作为文化资源大国 ,历史悠久 ,史学发达 ,加上凡是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正> 自从哲学诞生那天起,哲学家就被这样一些问题所困扰:哲学和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如果哲学也象具体科学那样去认识客观世界(泛指自然界和历史领域),那么,哲学的对象是这样的客观世界还是人类认识自身?如果哲学也象具体科学那样去创造知识体系,那么,哲学的性质是建构性的还是治疗性的?本文试图在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划一条界限。哲学只研究人类认识本身,哲学必须也应该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给具体科学;哲学不再奢望建构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体系,而专注于认识论批判。这种划界将影响我们对哲学的对象、目的、方法、特点、功能、判据和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学术自主性与中国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正来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250-260
在我看来,正是经由种种不对研究对象进行反思或不对理论研究对象进行建构的过程,各种外部性需求渗入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中国法学论者的知识活动。本文分别讨论了四个问题,即关于中国法学研究的自主性问题、关于中国法学研究与学术传统自觉建构的问题、关于中国法学研究与问题意识以及学术批判的问题、关于中国法学研究增长逻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在更大的范围上关涉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关涉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有效性,甚至也关涉到了作为整体的中国学术体制如何走出困境问题。从总体的意义上讲,本文的研究所提供的视角或开放出来的各种问题实是一种警醒知识生产者去更关注知识生产和再生产本身的内在进路。中国学术研究和学术体制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本文研究所提供的知识内在视角也并不可能为上述问题提供一个全涉的解答,因为它同样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