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珊珊 《东岳论丛》2023,(3):111-117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发展的历史形态与价值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发展与人的价值追求是一个互动的历史过程 ,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人的依赖关系”形态追求勇敢、能力或地位、权力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形态追求金钱 ,“自由个性”形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价值追求具有二重性 ,既追求金钱财富 ,又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清洗”所有主观嫌疑,“净化”历史唯物主义,构造种种客观“铁律”,制造种种人的“空场”,历来是一切简单化、教条化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相反,二十年来我国历史唯物主义(或称社会哲学)研究的总的倾向是突出了实践、人(主体性)、价值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近来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争论之中。虽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分歧和对立,但除极少数人提出了“为经济决定论正名”的旗号,极个别人甚至指责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投向马克思主义的三块石头”外,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倾向是与简单…  相似文献   

4.
胡红生  张军 《学术界》2003,(2):188-193
立足当代人类生存实践 ,并根据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的基本思想 ,我们认为“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能力依赖”是人存在和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范式 ,它们各自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历史内涵。它们的历史沿革 ,集中表征了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变革 :它不仅标示着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 ,而且标示着作为存在方式之价值表征的人的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 ,还标示着人之为人的内在精神文化特质亦即人格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有一种“末世”论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终结,整个宇宙的命运也是这样。永恒发展是物质永恒循环中的发展,对人类历史和人自身价值的理解应当置于这个大背景之下。恩格斯的“末世”论既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又是立足科学成果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价值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正> 探讨人的价值,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当前,探讨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近些年来,一些同志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出发,脱离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大谈什么“人的价值”,要把实现“人的价值”、“人是目的”,作为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他们指责社会主义“不尊重人的价值”,宣扬“要努力为消除异化现象,提高人的价值而斗争”。因此,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人的价值作出科学的阐明,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  相似文献   

7.
王峰明  牛变秀 《学术界》2002,(6):120-134
本文针对张华夏教授所说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特别是他对几个关键概念和问题的混淆作了回应性、商榷性剖析 ,指出 :( 1 )不能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混为一谈 ,前者体现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后者体现的则是其社会属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旨在透过商品的价值存在及其运动 ,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 ( 2 )不能抽象地谈论人的“需求”或“需要” ,它是具体的、历史的 ,需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需求”只是影响和决定商品价值的实现和实现的程度 ,而不影响和决定商品价值的生产、形成和创造。 ( 3 )不能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价格是价值在实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 ,价值才是本质。价值形成是一元的和确定不变的 ,而价格形成则是多元的和复杂多变的。本文还触及到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人的价值”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命题一样,曾在思想理论界引起激烈的争论。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中指出:“任何关于‘人是目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抽象讨论,无论讨论者怎样真诚,动机怎样善良,都不能使我们在实现这些目的、价值、尊严方面前进一步。”可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地认识“人的价值”问题,是划清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界限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价值”观念的产生,是私有制出现以后的产物。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的价值”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十分重视的问题。他们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人的价值”。这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于批判神学,摆脱封建宗法统治和宗教禁欲主义的桎梏,确实起过进步作用。但是,资产阶级所说的人和人性都是抽象的人、抽象的人性,因此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人的价值”,是一个完全脱离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脱离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空洞抽象。这种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人的价值”理论,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是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社会历史与人的价值活动关系问题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价值活动只是人类社会一个派生的方面、一个从属的环节,即它与社会历史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价值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本身内在的、普遍的、必然的存在方式之本质的内容,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本文不打算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全面评价,只想对后一观点还未论及的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价值活动的应然性之间的一致性问题,作一分析研究。一、“人”与“社会”、“价值”人的活动、社会活动、价值活动三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是社会的本质、实体,人的本质规…  相似文献   

10.
任何历史活动都以个人为本体展开。历史活动中的任何个人 ,都是自我主观价值判断的唯一源泉 ,都根据既有信息和其他条件采取自以为是的博弈策略 ,以便尽可能充分实现自我主观价值。因此 ,一切历史都是博弈史。本文从国家本质、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取向及个人的利益驱动探索了人类的经济行为 ,得出了任何个人的行为 ,都必定符合表示“自我均衡”“行为方程” ,即两个或多个“自我均衡”的交点 ;即为“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中国一些学者提出和宣扬所谓“普世价值”,是一个有特定含义和企图的思想陷阱。从其本质看,所谓“普世价值”就是把西方的特别是美国意识形态中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中性化、普遍化、神圣化、绝对化为一种超阶级、超时代、超越历史条件的“普世价值”,企图用以误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即企图以这种“普世价值”作为“价值尺度”、作为“政治准则”,来“设计”中国的“基本制度”,通过曲解中国正在进行的“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公开主张中国从经济、政治、文化上实现所谓“价值回归”、“融入人类文明主流”,也就是要“西化”和“分化”中国,实行私有化和“全盘西化”的附庸资本主义制度。论文在深入分析了“普世价值”的久远历史根源和现实政治背景,以及思想文化的历史继承性与剥削阶级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的基础上,从学理上揭示和论证了“普世价值”的片面性和荒谬性。  相似文献   

12.
樊浩 《江海学刊》2006,(5):26-31
伦理—经济的概念互释与理论移植是指伦理学与经济学在概念、理论方面的相互诠释和相互移植,它是20世纪学术发展走向辩证综合的重要表征。互释与解释的过程,是“意义”对话和商谈的过程,也是价值让渡和价值互动的过程。但是,由于“意义”“理解”中难以避免的“过度解释”,以及“价值霸权”的现实语境,使互释与移植逻辑与历史地潜在价值异化的危险,“价值殖民”——“价值霸权”——“价值异化”,就是它的一般轨迹。意义对话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价值异化的危险性,使伦理—经济概念互释与理论移植处于选择的二难之中。超越二难的创造性的学术理念与学术智慧就是:价值生态。“价值生态”的要义是:以伦理—经济的价值生态的建立,而不是以伦理学或经济学某个学科的意义实现为互释与对话的价值目标;以生态法则进行伦理—经济的意义对话和价值互动。由此,互释与移植的过程,便成为由伦理—经济的生态互动而进行的新的价值创造即生态价值的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新唯物主义,其基本内涵实际上是价值与人、历史与人以及社会与人的统一。也即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历史观和社会观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历史观和社会观,又分别为当代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提供了深刻的价值哲学、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社会上关于“人的价值”说法中歧义甚多,究竟应该怎样全面地具体地看待这一观念?本文试图从哲学上做一点理论性的探讨。 一、什么是“人的价值”?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个提法给人一种抽象化的印象,仿佛“人的价值”是可以脱离开具体的主客体关系,而作为一个一般公式来把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论全球化时代的价值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是现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作为“现代性”的历史展现,全球化在构建高效、便捷、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的同时,其自身的发展进程也出现了激烈的冲突,其中棘手复杂的价值冲突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面对全球化视野下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冲突、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对抗、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对立以及人与自我价值的异化等诸多价值冲突,迫切需要人类寻求新的发展观和价值观,为未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略。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历史观在本质上也是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的统一、它意味着,在对人必须吃喝住穿基本事实的理解中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关注;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状况——“实然”的分析中包括含着对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应然”的追求;在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中包含着对人的活动的价值规律的评价和理解。割裂这种统一次会陷入机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抽象人道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7.
刘杰 《理论界》2023,(8):15-22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认识是一个逻辑演进的过程,先后经历了萌生、形成和完善三个时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人本前提、内涵、路径三个维度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全面超越,即“现实的人”取代“自然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取代“类”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取代“宗教异化”,并指出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即人的本质在于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新时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历史客观规律与历史创造主体相统一的高度上 ,将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价值导向落实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姚军毅 《学术研究》2000,42(7):11-18
本文认为,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宿命论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部分人阙失了理想,因此有必要继续探讨理想、价值与历史本体及“必然”的关系。作者从对历史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认为1、历史在现实与理想的相互作用中生成;2、历史的“必然”内涵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反文化”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文化创造出的“正价值”与“负价值”同步积累,人类的历史是“正历史”与“负历史”同步演进的。反文化是以反取向思维和行为揭示匡正“负价值”“负历史”为主体职能的一种文化类别。中国古代具有反文化品格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孔子等。先哲们以特殊的语言揭示了人从“无”中走出,而在“有”中消亡的“负历史”轨迹,他们均从精神上保持了对物质的“反骨”,抵制物欲对人心的渗透。中国近现代历史运动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具有高品位反文化含量的运动。鲁迅、毛泽东均具有反文化的品格。在商品大潮涌动的今天,尤其需要有为的高品位的反文化的参与和匡正,呼唤真正的“精神贵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