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九六一年,杨朔从锡兰回国后,曾对其弟杨玉玮说:“我要写一篇‘怪’文章。”在写作期间,他与友人通电话时,也曾说过:“我正在写‘怪’文章。”而后,一篇值得称赞的“怪”文章——《野茫茫》与读者见面了。(引文见杨玉玮同志与笔者的通信)。我认为,这篇散文首先“怪”在它与常见游记体散文的写法迥然不同。游记这种文体在  相似文献   

2.
《匆匆》语言艺术赏析杨桂梅《匆匆》是朱自清1922年所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的题材并不新鲜脱俗,文中也没有刻意雕琢的华词丽句,但那浓郁的诗意和深邃的哲理却使它至今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珍品,《匆匆》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五年初,鲁迅写过一篇《雪》,后来收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一书中。《野草》大概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那原因主要在于其中的文章“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词就很含糊了……”(《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今天的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感到索解为难,是难免的。除了当时险恶的政治环  相似文献   

4.
《长江文艺》1996年第7期发表的长篇散文(楚都二千七百周年祭),是黄瑞云先生游览湖北荆州楚故纪南城(郢都)之后写的一篇游记。有意思的是,这篇艺术散文却包涵着一篇研究楚史的学术论文,对楚国发展的历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点。文章根据历史上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长期与楚作战的史实,指出“周楚长期对立,并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接着,文章又根据楚熊渠于周夷王之世宣布“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乃立其三子为王,指出“当时中华大地上”,有“王”这一称号的只有周楚两家。而熊通于公元前704年自立为楚武王乃在东周平王…  相似文献   

5.
杜得敏教授获中华精短散文大赛“柳泉杯”最高奖于近日中华精短散文大赛中,杜得敏教授获得最高级奖。此次杜得敏教授参赛之文章题目为《钱德颂》。《散文》近期发表评论于此文日:“李兰、杜敏之《钱德颂》则是一篇犀利的议论性散文。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万人咀咒世风日下...  相似文献   

6.
论《九歌》的性质和作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辩证前人诸说的基础上,认为《九歌》是屈原撰写的一组祭事诗。在11篇里,《国殇》与前面描写天神地的诗篇不类,它的题材是现实的,写战争的,带有政治性的,是一篇歌颂为国捐躯者的英雄赞歌。是典礼的高潮,是全剧的压轴戏,是这一祭事活动的性质所在。所以末篇《礼魂》即礼“国殇”之魂,实际上就是《国殇》的“乱词”,也正说明《国殇》是这次祭祀的主体,是这组诗歌的意义所在。因此,文章的结论是:这次祭典是为了祈福佑,而这福佑的主要内容,是十分现实的,具体的,那就是企图借助天神和国殇的英魂,复国耻,报国仇,使一再兵挫地削的楚国,转危为安。这就是《九歌》的性质和作意。  相似文献   

7.
《雪浪花》中有个“咬”字用得不同凡响。一个“咬”字就把雪浪花写、“活”了,把老泰山写“神”了,把这篇散文诗化了。文章开始,作者写海景,赞浪花。写景状物,千恣百态。可以说,杨朔同志把浪花的性格、脾  相似文献   

8.
<正> 自一九二六年二月至十一月,鲁迅写下了十篇回忆往事的散文,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名《旧事重提》。一九二七年鲁迅在广州编集时,写了《小引》和《后记》,并改题为《朝花夕拾》。这十篇散文,记叙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展现了从清王朝末年到辛亥革命失败的广阔的历史画面。它是我们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而且,它以独特的、富有至情和风趣的艺术风格,为“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散文的开拓和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总结的。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庄子》“道”的理解不同,对《庄子》哲学属性的理解也就不同。以往学术界对《庄子》“道”助理解,许多人常常用《庄子》有内篇、外篇、杂篇的分篇法作为鉴别标准,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有说“道”是宇宙精神,绝对的“道”是高高在上的精神实体;有说“道”是物质实体,是混饨的气,或是精细的微粒,是一切事物的存在的基础。此外还有说“道”是一个抽象“全”的,“道”的本质就是自然的,等等。本文试图打破过去习惯用脏子呐、外、杂篇中某一固定论点,某一种文章风格作为鉴别标准的方法,而把《…  相似文献   

10.
二十六年前,1961年的5月12日,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笔谈散文”专栏内写了一篇五百字短文《形散神不散》,文中提出的散文要形神兼备、形散神不散的观点,在散文舆论中流布开来,一些大、中学教材或参考资料多有采纳者。有的还加了各种解释和阐发。 最近,林非同志对这篇短文提出了批评,他在文中结合对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看法,提出“形散神不散”是散文创作中的框子和格套。读了林文,我觉得有提供一些情况,也顺便谈一点看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作者所撰《水浒》人物论中的一篇。文章具体分析了杨志、鲁达、武松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并进而认为《水浒》是一部“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对一向占居支配地位的“农民起义”说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12.
前几年我曾经写过一篇谈孙犁的散文美的文章(刊于《文艺报》1981年第17期),但总觉得还没有完全说清楚。此后又陆续读到孙犁的几部散文新作:《秀露集》、《澹定集》和《耕堂杂录》。根据他这些新作,我再探索一下孙犁的散文美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诗的借代     
一 读过题为《学诗随记》和《写诗漫话》两篇短文,获益非浅。但是,两篇文章都把借代和比喻混同起来,则似欠妥。《学诗随记》说:“借代,属修辞格中比喻的一种”。《写诗漫话》说:“比也叫比喻,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艺术手法,是用那一事物来比喻这一事物,但要求在两种事物之间,有内在的某些联系,或形象上的近似……”这些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一、“文章不朽”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章不朽”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段话把文章的价值提到很高的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曹丕强调的是“文章”之不朽,据他的有关论述,“文章”是“成一家之言”的学术思想著作,如周代的《易》、《礼》和同时代作家徐干的《中论》。徐干“著《中论》二十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与吴质书》)“成一家之言”的什伦》使徐干留名于后世,而不是他写得不错而且大受曹丕赞赏的《玄猿》、《桔赋》一类辞赋。在曹丕看来,称得上“不朽”的只…  相似文献   

15.
1919年,胡适出版了《中国古代哲学史》,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纪元”。以后,他又写了《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对中国汉唐哲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他也化了很大精力,写出了《记李靓的学说》、《王荆公的有为主义》、《戴东原的哲学》、《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颜李学派的程廷祚》、《费经虞与费密──清学的两个先驱者》等一系列论文,却没有写一部系统的宋元明清时期的“近代哲学史”。如果我们稍加检点胡适“近代哲学”的著作,即可发现一个称奇的事实:他没有写过一篇直接论述宋明理学的文章。他的近代哲学文章的一个共同…  相似文献   

16.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实力的作家,她以写“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又以开启“小诗”风潮而声威大振。然而她成就最高的还是散文,冰心自己也说“我知道我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本文试就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略陈管见。真:注重写实与感情真挚20世纪20年代冰心创作了一大批散文,这些作品主要包括《笑》、《往事(一)》、《往事(二)》和《寄小读者》等,这些散文“意在言外,言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郁达夫语),风格独特,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被人们称为“冰心体”。“冰心体”散文的特色有诸多方面,“求真”则是“冰心体…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对三十年代作家李广田的散文非常喜欢,尤重其文如其人。但在现代文学史或散文选评等书中,不是说他早期散文“题材狭窄”就是认为“思想比较浅”,针对前者,我写了《铮铮铁汉·锦绣文章》(刊于《柳泉》82年第四期),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则想同“思想比较浅”的看法作些商確。本文的重点是探索李广田散文的思想特点和发展过程,同时也要谈一点有关艺术手法和风格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黄春明的文学世界是一轴色彩缤纷的画卷。他的的散文也以其率性见真、爱憎分明、明快坦荡的个性占据了这轴画卷的绚丽一隅。1988年结集的《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是黄春明出版的唯一一部散文集,所收录的作品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随想”,收录了10篇作品;第二部:“乡土组曲”,收录了15篇作品。在开篇的“自序”中,黄春明将自己成为作家的来龙去脉简明地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丁玲《意外集》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在丁玲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意外集》是比较不为人知的。她说这个集子里的作品是“在极不安和极焦燥的里面”写的。集子中除了附录的《莎菲日记第二部》、《不算情书》和《杨妈的日记》写于她被捕以前外,其他几篇,包括《松子》、《一月二十三日》、《陈伯祥》、《八月生活》、《团聚》,都写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她被国民党反动派绑架幽禁的三年间。这些作品有小说、速写和报告文学,也有属于抒写个人生活与感情的日记和书信体的散文。她在序中还说到自己很不满意它:“我实在不希望读者花钱来买我这本书,我汇集起来不过作为我自己的一个纪念。我以后大半还要写文章,也许写得更坏,但将不写这一类型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20.
在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中,可与《春》齐名、与《荷塘月色》媲美的,恐怕要算《绿》了。《绿》是一篇游记,但作者没有铺叙游历经过,而是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令人惊诧不已的梅雨潭的水色之“绿”——“绿”得那么奇异,那么可爱。为了突出梅雨潭风景的特点是其水色之“绿”,故以别具一格的《绿》为题,这比《游梅雨潭记》之类的文题,显然要高超得多。这篇脍炙人口的写景佳作,以其引人入胜的诗情画意感染着读者,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那么,在艺术表现方法上,本文有哪些特色呢? 一、他静为动。即把静态事物写成好象是动态的。这其实是我国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方法。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