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其中一些文化特质被吸收继承,另一些文化特质被排除,从而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之天的力量来决定收成的好坏,人们寄希望于自然之天,关注的是天与人的和谐,而古代的思想家也正是从这一社会现象出发去寻找政治的合法性、社会运行的准则。西周时的周公也是如此。周公的天命观并不是讲天决定一切,实质上是他对政治生活的独特理解。本文主要研究了周公天命观的历史渊源、周公天命观的主要内容,探究了周公天命现在政治上的适用,最后分析其天命观的现实意义。周公的天命观及其政治实现,无不体现着重民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重视民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在华夏文化形成与奠基时期,周公曾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周公的"制礼作乐"历来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典故,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周公也是推崇备至,一生以追求文武周公之道为理想,他晚年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一句话,要讨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周公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由于年代久远,有关周公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极为匮乏,除《尚书》一些篇目和《史记·周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诗经》中保存了部分较为可信的周公言论事迹外,其他的周公事迹多半出于后人的追述,存在不少传说的成分.史料的缺乏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对于那些追述、传说而言,又有一个去伪存真的问题.周公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20世纪初新史学革命以来,深受疑古思潮、实证主义史学理论以及社会现实环境等的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现代意义持有偏见,或者对古代历史上那些追述、传说的周公事迹始终抱着极为审慎的态度,因此有关周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较为系统性的成果实在不多.上个世纪20年代,钱穆先生在无锡第三师范任教时,见到日本学者林泰辅所著《周公及其时代》,考述周公及其时代之相关史实,虽时有未臻完密之处,却堪为研究周公的一部专著,遂于课余之暇,摘译而成《周公》一书.最近多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在周公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和成果,比如杨朝明的《周公事迹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辜堪生、刘学林的《周公评传》(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吕庙军的《周公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等.  相似文献   

3.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四人帮”曾经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刮起过批周公的妖风,把罪恶的矛头指向周总理。这一点人们早已清楚了,本文毋庸赘述。但是对于历史上的周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尚有重新评论的必要。在此,我想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周公说几句话,以清除“四人帮”的影射史学枉加给周公的种种罪名。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  相似文献   

4.
在郑玄的经学思想中,如何根据经文的记载,构建一个完整的周公郊祀祭天的理论体系,是郑玄经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郑玄通过发明经义,阐述了以“天有六天”“郊丘为二”为主要特征的周公郊祀礼。而这一礼制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郊祀礼中的始祖的存在,是统三统的思想基础。郊祀礼中的感生说,使郑玄理解的历史世系不同于《史记》。同时,周公的郊祀礼,是孝治天下的最典型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关天区第一张文化名片是"周公仁政","周公仁政"的提法不能被"周公德政"的提法所取代。因为,"仁"字首出于周公:《尚书·金縢》中就有"仁"字,是周公在祈祷武王康复并愿代死的愿文中,自称"予仁若考能"。"周公仁政"的全民性,不仅体现在周族及联军各族内部"仁政"的全民族性,而且也体现在对周族及联军各族外部人群如殷人的一定的全民性。"周公仁政"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眼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高,是党中央"以人为本"国策的中国文化源头。  相似文献   

6.
周公思想的研究,是当前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软肋:人们都承认,周公是一位有史料确证的,实实在在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开创性的贡献,中国文化中的某些最核心的观念、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风俗习惯等的形成发展都要追溯到他;但学术界却又无力应对疑古思潮的挑战,现在中国思想史一般都是从老子、孔子开始讲起,而周公等先贤的思想被抛弃在理性研究之外,使得中国文化的初创时期处于非理性的云雾之中。但是,人们要真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发展的逻辑,就必须要突破这种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周公研究多依据《尚书》中的周初诰辞,而对武王克商以前的周公事迹几乎无人问津。其实,《逸周书》保存了大量这一时期的周公事迹,由于种种原因,该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书中记载周公与武王谋划倾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继承文王的政治经验,也体现了周公早期的思想主张。我们认真体会春秋时人说到的"文武之政",将《逸周书》与《尚书》进行比较,注意周公思想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特征,就能够更好地理解《逸周书》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论西周王朝中的齐太公后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籍中关于周公、召公以一子就封,另有子"世为王臣"的史实比较明确,但对于同为开国重臣姜太公是否有子"世为王臣"则文献无征.通过近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师钟、师鼎、即簋、师臾钟铭文考求其世系可知:姜太公确有两子世为太师,留侍王室,同周公、召公家族情形相似.  相似文献   

9.
周公摄政而未称王,该事件非个人偶然行为,乃历史必然选择。摄政的合法性来自殷商的传统。商代巫师地位崇高,周公倾心全力仿效商朝的历代先贤,并且其权威性直接承接自文王的传授。周公摄政直接导致了管蔡叛乱的发生,根本原因是违背了周人的固有传统,周公摄政与管蔡叛乱反映了商周传统的冲突。认清这段表象纠结而内涵重构的历史,能够促进理解商周变革与因损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公姬旦,是我国远古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关于周公其人其事,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资料集《尚书》中,有大量记载。该文依据《尚书》中的有关资料,对周公作番考察  相似文献   

11.
周公"制礼作乐"是历史的选择,也与其"天纵生知之圣"的主观气质分不开,这在少年周公身上已初现端倪。周公身处殷周鼎革之际,少时即浸润于周原早期文化,"朝读《书》百篇",汲汲于殷商先进文化与传统历史文献,展现出深厚的人文素养;在文、武二圣的熏染下,周公少时即表现出超人的政治远见。在辅佐父兄灭殷的过程中,周公在政治上日趋成熟。及武王崩,成王幼弱,历史将周公推向政治舞台的中心,其制礼作乐,顺天应时,在政治上构建了异于夏商的封建宗法制,同时亦型塑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使华夏文明升进至"礼乐文化"阶段。  相似文献   

12.
《周公之琴舞》组诗表达了周公对成王的训诫及成王身为"需(孺)子"对周公训诫的信任两方面内容,要达成的政治目的,一是周公摄政的地位得到尊重,西周政权得以巩固;二是成王作为天子的身份不容挑战。周公制郊祀,立明堂而产生"天子行孝,四夷和平"的政治效应,其历史业绩突出表现为"孝治",这可为理解周公所作《多士儆毖》中对于"孝"的强调提供一个思路。"琴舞"中成王所作"元纳启"部分,称"文非易帀",而传世文献《诗经·周颂·敬之》相近部分则作"命不易哉",联系先秦与汉代文献中所称的质家亲亲而兄终弟及,文家尊尊而重世子,质文相复的历史观,则"文非易帀"实际上暗含着成王对于自己作为武王嫡长子继位的合法性的申明。《周公之琴舞》充分发挥了歌诗所特有的巫术功能,并借助"琴舞"的独特功效,强化了上述政治理念。嫡长子继承制由此确立,并成为"百王不易之制"。  相似文献   

13.
周公是西周初年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为周朝的建立、巩固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诗经》中有相当多的诗篇产生在周公时代,那么,这部诗歌选集和周公有什么关系呢? “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还政后,“成王又留之以为太师”,主管音乐工作。他对“作乐”极为重视。认为这事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对  相似文献   

14.
周公的治国思想主要来源于先王的治国经验尤其是文王的治国方略,周公将其进一步地付诸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升华,最后形成思想理论。周公的治国思想主要包括五点:一,敬德保民;二,明德慎罚;三,任人唯贤,宽容诚信;四,提倡孝友,以固政权;五,制礼作乐,加强文化建设,使人们逐渐由他律转为自律。周公的治国思想对后世直至今天仍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常那种将福泽谕吉看做“脱亚入欧”之先驱,认为他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一切领域脱离“亚细亚”之观点,是在对福泽思想进行全面考察,或者至少是在对其与“脱亚论”有着密切关系的儒学观进行综合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吗?看来不是的。因为只要对福泽的儒学观略加考察就不难发现,它与“现代新儒家”之代表人物杜维明的观点竟是如此相近:杜氏将儒学分为“孔孟之道”与“封建之遗毒”,福泽则将之分为“周公孔子之教”与“腐败之余毒”。福泽所竭力排斥的是毒而非教,对于“周公孔子之教”不仅无非难之词,反而亟称其作为道德人伦之标准应当敬重。因此,福泽的“脱亚”主要是指摆脱业已腐朽的、儒教式的政治体制而决非整个东亚文化;所谓“入欧”,也只是要导入其科学技术而非主张包括道德人伦内在的全面欧化,他对于“开化先生”的辛辣嘲讽便是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6.
《尚书》有古文与今文之分,古文尚书是晋人的伪作,今文尚书除尧典、皋陶谟、后世的作品外,其他诸篇均比较可靠。禹贡、洪范、吕刑等篇是研究殷代和周初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本文试图根据《尚书》来探索周公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武王死时,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周公是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杰出的政治家,是西周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在周王朝  相似文献   

17.
《国语》、《左传》记述的家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是对周公以来家训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使德教成为家教的核心内容并基本定势化。批判地取其精华,捨其糟粕,对于改善今天的家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通过制礼作乐,建立起一套以礼乐为核心的完整统治制度。周公构建的制度中影响重大的有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法制等。  相似文献   

19.
齐琳娜 《南都学坛》2005,25(5):121-122
儒学是由孔子继承周公的典章礼乐制度而建立的,孔子把富有政治色彩的典章礼乐制度民间化、社会化、人情化和人际化;孟子在孔子所做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周公的典章礼乐制度人性化、人格化,甚至自然化,从而完善了周公的典章礼乐制度,也确立了儒学在当时乃至其后的重要地位。后世的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基本是按照这一思路推进儒学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清华简《皇门》篇一般被认为是描述了周公归政成王时期的"政治遗嘱",但在认真释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主旨应是刚建立的周朝面对管蔡之乱,周公告诫群臣应与王庭保持一致,保持舆情畅通、共同面对危局的政治心声。这件事发生当不是在所谓归政的周公七年,而是在周公摄政二年前后,通过对《皇门》篇的重新释读,可以发现周公从摄政称王到最终归政是有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的,由此也可窥见周初的政治情态、周公为周王朝长治久安而施行的特殊政治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