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6,(6):106-111
法治认同实质是一种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文化心理基础。当代公民法治认同的现实基础在于认同是一种利益期待,法治为公民提供一种正当、现实的利益保护。法治树立权威的正当性基础在于民众对法治的内心响应与理性权衡,法治凭依政治属性和政治向心力能最大化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树立权威。法治政府权威提升既需要一种内在的情感认同、价值引领,更需要一种外在的实践规范、制度保障;先立法、后行为成为一种法治常态与法治认同,为提升法治政府权威打造了畅通的制度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理解法治文化的特质,重点在于把握法律的人文属性与道德意义、优良秩序的基础是制度而不是人以及法律只是社会底线道德等三方面内容。法治文化的功能表现在,有利于推动价值论法律观确立;有利于深入"法的精神"层面推动法治建设;有利于推动法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化。法治文化的培育机理寄寓于人们日常生活世界与实践理性之中。在法治文化培育过程中需要保障社会关系和谐,需要确保法治政府,需要有信心和耐心。  相似文献   

3.
立法后正当性评价包括伦理评价和历史评价两个尺度。这两个评价尺度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其对立统一的基础在于法的制度道德。法的制度道德兼具理想性与现实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是沟通立法后正当性评价的尺度和标准的桥梁和纽带。法的制度道德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不同的价值标准,这些标准可用于检验立法和法律实施的正当与否。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法治现代化面临着现实的困境,这个困境表现为大量被制定的、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法律在现实中并没有被真正得到尊重和遵守,法律形同虚设。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我们在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在重视法治的制度建设的同时没有能相应地重视法治的道德文化、心理基础的建设,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深厚基础的儒家伦理与法治精神有着根本的对立和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心性层面、制度层面、世俗层面三个方面。要解决困境,必须彻底批判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建立以权利、自由、平等、人道为核心的新伦理。  相似文献   

5.
吴建依 《江汉论坛》2005,(7):128-132
行政法治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它是通过对行政法治构成要素进行理性化改造,使行政法治越来越接近其本身的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从而实现行政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相一致。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法治现代化的建设模式,本文就现阶段行政法治现代化的方法论进行了探讨:即强化依法行政理念,扩大社会组织公共行政职能,确立正当行政程序制度,推行柔性行政。  相似文献   

6.
实质法治、形式法治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比较而言 ,实质法治论是一种较为妥当的理论 ,形式法治论有一定的缺陷。但是相对于单一的实质法治论 ,本文主张多元的实质法治论。本文认为 ,并不是只能够存在一种类型的实质法治 ,法治的类型可以是多样的 ;在一定条件下 ,不同性质的法律、不同的政体、不同的文化都可能为法治的实行提供基础和条件。中国选择了实质法治理论指导法治建设 ,法治建设的目标不仅是通过完善一套形式性的法律制度以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 ,而且是通过这套制度以推进民主建设和人权建设。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是崇尚自由、平等、效益、秩序与社会公正,这一方面依赖于设计理想化的实体法规则,另一方面正如美国著名的法学家罗尔斯所说的“公正的法治秩序是正义的基本要求,而法治取决于一定形式的正当过程,正当过程又主要通过程序来体现。”本文就程序对实现和保障社会正义,推进法治社会的重要意义发表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是我党的基本纲领,也应是进行道德建设的重要参照系。在德治主义文化传统下形成的道德生活模式与现代法治社会显然是存在矛盾和冲突的,法治社会有自身固有的自由、权利、平等、正义等道德精神,基于这些精神品质,就要求我们对中国当代道德建设提出新的思路,侧重于在官德重于民德、群体道德先于个体道德、注重道德回报、规范伦理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论法治与人性的契合和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鸣 《东岳论丛》2005,26(5):170-173
在走向现代法治的过程中,认真看待法治与人性问题,对法治的性质及其构建会有更深入的把握。从人性的外延分析,性恶和性善论两方面统一滋长出法的基本精神,即对权力的限制与对权利的保护;在人性的内涵上,人性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两者的冲突以及人的社会本性内部的冲突决定了法治秩序的必要;对人的理性的理解关系到法治实现的可能性。在法治与人性契合基础上,建构法治的价值目标便是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  相似文献   

10.
法治意识作为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法治国家的精神底蕴。它既是法律规范化的思想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它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制度建设的成败。法治意识作为法治国家的内在灵魂与精神支撑,不惟是一国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一国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志。全面认识法治与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国家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道德与法律在国家治理场域中具有重要的社会规范作用,但是也具有自身的脆弱性。德法共治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仅勾勒了道德与法律的融合发展状态,而且反映了道德与法律融合发展的条件成熟。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语境下道德与法律融合发展的有机统一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综合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6,(12):95-102
法治思想是休谟政治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长期没能得到足够重视。休谟为法治提供了基于人类行为特征的法哲学论证。他认为法治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它是人们在演化博弈过程中对集体合作困境破解的结果。政府的使命就是捍卫和实施规则。在法哲学思考以及对英国历史考察的基础上,休谟对法治保护私人产权、限制政府权力、具备形式要素等三重内涵进行了阐释。休谟的法治思想在世俗主义的基础上对法律至上原则予以重申、顺应了商业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时代主题,为底线法治实质主义提供了哲学心理学的辩护。休谟是现代保守主义法治思想传统的先驱,其思想是人们深入理解法治观念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79-186
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标志着我国政府法治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作为一项新型的制度建设,有其深刻的法理依据:其合法性在于其将现行有效的单行法律法规所授予的政府权力汇总,为政府依法行政奠定基础;其正当性在于法律正当程序所要求的实现法权的公开化;其目的性在于框定公权力作为的尺度,限制公权力活动的范围。权力清单制度在实现法治价值、制度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变革传统法文化观念方面彰显出深远的法理意义。目前我国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必须通过摒弃法律工具主义,实现立法上的配套及制定主体的多元化、细化与落实行政责任、疏浚司法救济途径等方面对其进行法治化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法治不是万能的,法治建设需要道德建设的支撑和辅助;同样,道德建设需要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坚持法律的规范作用与道德的教化作用相结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5.
法与道德的关系对于法治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法与道德都有观念、规范或制度、秩序三个层次,两者的区别主要存在于规范或制度层次,而联系主要存在于观念层次。文章从法与道德的规范层面对二者进行了区别,指出违法行为与违反道德的行为是有区别的。同时就法与道德观念层次论述了二者的联系:基础一致,本质相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作用上互相支持。最后得出法与道德的和谐统一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法治理念与形式正义联系密切。形式正义本身历来就具有多态性,这种多态性也正是法治理念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法治理念是形式正义的灵魂和标准,能弥补形式正义之不足。当前,我们的依法治国主要是法治理念的大力推行,法治精神层面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德法兼治观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深刻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和道路自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各自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法兼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实践结晶,一方面将道德贯彻到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另一方面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使得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这既符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  相似文献   

18.
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是社会治理方式之争。儒家具有由来已久的重德传统,同时认为法和刑也是调节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儒家"德治"中"君德"的思想非常丰富,"以德治君"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批判性品格。在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推进法治进程的今天,更应该关注德治,关注制度下人的因素,关注道德的人和人的道德,尤其要关注官员群体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质对于法治的重要性,而不应摒弃德治,患上制度迷恋症。  相似文献   

19.
贺然 《兰州学刊》2007,(3):102-104
法律制度的有效建构和运作依赖于相应的法律文化的存在,法治的成长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法律文化土壤.因此,探索中国古代法的文化精神,促成中国法文化的现代化,是法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课题.中国古代法以儒家之价值为价值,渗透着儒家文化的精神实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在"人"与法的关系上重"人"轻法.中国的这种法律文化传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建成西方式的法治,中国的法治必须充分利用本土的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行政法治与和谐社会的内涵着手,分析探讨了行政法治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是转变行政执法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更新行政执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是确立正当的行政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