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宋臻 《职业》2004,(8):24-25
这是一道很经典的测试题,也许很多人都曾经听说过题目与答案,但建议你不要急于关闭窗口,看看大家出自不同立场的帖子是否能够给你远比题目和答案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希望能参军,能当个军人,可那个时候参军很严格很难,我没能如愿。但我希望能有套军装穿穿,不仅是我,那个时候的年轻人都喜欢穿军装。我想穿军装,可我们家没有亲戚参过军,到哪里去求一套军装呢?  相似文献   

3.
《职业》2008,(4):19-19
故事 一帮子人去面试.人太多被保安阻截在门外.其中一人冒充经理扬长入内.结果被录用了。  相似文献   

4.
假肢师,一种大多数人都不甚了解的职业。正是默默无闻的他们,用一句句亲切的话语让肢体残疾人重树信心,用一双双巧手为不幸的他们制作精巧的假肢,用一招招专业的训练方法让他们也能和正常人一样站立、行走、上下楼、骑车。  相似文献   

5.
牛润科 《老年世界》2013,(15):24-24
我们厂里有个绰号叫“600工分”的女工。之所以叫她“600工分”,是因为一部朝鲜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剧中的老人介绍一位“一年能挣600工分”的粗壮姑娘给儿子,可儿子不喜欢,老人很生气说:“漂亮的脸蛋能长大米吗?”我们厂里的年轻人在劳模宣传栏里,看到一位“在不漂亮的脸上能长大米”的姑娘,与电影里那位“一年能挣600工分”的粗壮姑娘长得真是像极了,于是大家私下里都叫她“600工分”。  相似文献   

6.
故事的主人公是甘肃省会宁一个叫小琴的女生。在问到基金会每月给她的250元生活费是如何花的时候,她说每月只花一百多一点时,大家惊讶了,因为学校食堂最便宜的一碗面也需要3元钱,如果每月只花一百多点时,就意味着她每天只吃一餐饭。随着交流的深入,一个关于十二个馍的故事打动了我们。  相似文献   

7.
经典故事的传播力是惊人的,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脍炙人口的故事,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流传下来,也使诸葛亮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相似文献   

8.
章立早 《职业》2011,(13):39-39
不要发牢骚两个青年人到一家公司求职。经理把第一位求职者叫进办公室,问道:"你觉得你原来的公司怎么样?"那人面带阴郁地答道:"唉,糟透了,同事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部门经理粗野蛮横,以势压人,整个公司暮气沉沉。生活在那里令人感到十分压抑,所以我想找个理想的地方。""我们这里恐怕不是你理想的乐土。"经理说,于是这个年轻人愁容满面地离开了。  相似文献   

9.
在孩子的名字之中,常常寄寓了父母的希望和追求,显示了他们对子女人生价值的把握和取向。古今名人为孩子起名成为中华家教中的一个特有的方法,留下了不少佳话。  相似文献   

10.
七月的新疆阿勒泰草原上鲜花盛开,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含辛茹苦收养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孤儿的事迹传遍了天山南北,70岁的阿尼帕老人和她这个民族团结大家庭的故事感动了2000多万新疆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11.
很多企业想对外“说”自己的品牌,往往不是无从说起,就是在“搭车营销”和“造车营销”越来越昂贵的费用面前却步。我们从本土品牌中找到几家,它们用故事作载体,收获了不俗的传播效果。当然,并不是每个企业背后都有一个经典故事,谨作品牌传播之参考。  相似文献   

12.
落叶 《金色年华》2010,(10):44-44
在非洲一片茂密的丛林里走着四个皮包骨头的男子,他们扛着一只沉重的箱子,在茂密的丛林里踉踉跄跄地往前走。  相似文献   

13.
央视主播张泉灵前几天在微博上讲了这么一件事:“给儿子讲的《三国》终于到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段落。儿子问:‘颜良文丑是好人还是坏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坏人。’儿子又问:‘曹操杀了吕伯奢之后就算坏人了对吧?’我答:‘是。’  相似文献   

14.
60年代,因为课外书的贫乏,很多孩子都成了“链友”。这是一条“读书链”。某个孩子突然有了一本课外书,是向同学借的,而同学又是从另一个同学那儿拿来的,另一个同学又是从另一个人处搞来的,另一个人又是从哪个朋友那儿蹭来的,犹如链条,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有一天我用几只脆饼从同学处换来一本厚厚的没有封面、从三十几页开头的小说。  相似文献   

15.
尹田 《老年世界》2010,(6):30-30
不久前去河南省法官学院讲课,课后和一些法官一起吃晚饭,席间自然免不了谈论一些法律上的事。一个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年轻人忽然说想请教我一个问题,接着,他讲到他们研究室正在讨论的一个请示案件。  相似文献   

16.
肖毅彪 《老年人》2007,(8):22-22
在我的一生中,中秋节吃过不少月饼,但最让我难忘的,是在1985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和全连战士一道,在中秋节分吃4个不同寻常的月饼。 这年中秋节的晚上,我所在的某步兵团三营九连全体指战员,正守卫在中越边境的广西龙州县某高地上。此前几天,越军对我阵地进行连续炮击,造成连队给养中断,我所在的九班断粮已经有两天了,全班留存的食物仅剩下4个月饼。  相似文献   

17.
王瀛 《当代老年》2009,(9):34-35
北京有这样一对“老顽童夫妻”,抖空竹、舞彩带、打花棍儿无一不精,他们常常在地坛公园、陶然亭公园晨练。老先生胡广荣乐呵呵、举手投足一副“老玩童”形象,一件红衫、身手敏捷、翩翩似燕,年轻人做起来都难以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在他手里玩得出神入化,魔法师一般;在身边应和的是他的老伴儿胡大妈,满面笑容,一招一式紧随其后。  相似文献   

18.
史学敏 《老人世界》2013,(10):22-22
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春天,我们部队在湖北花园东开山修路,我们四班住在房东李大娘家里。那时,不仅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就是我们施工部队的战士也常常吃不饱。在星期天,首长带头挖野菜补充粮食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从新中国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走出来的雷锋,恰是一个“共和国长子”式的角色,他代表了“无私奉献”的红色一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对于中国当代年轻人来讲,显得神秘而遥远。雷锋在当年并不是一个落伍的人,他其实是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喜爱文艺、写诗、学开汽车、参加解放军,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而革命,也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爱国者的故事霍去病为国不顾家汉代有个青年将领叫霍去病。他16岁就参了军,跟着舅舅卫青到边塞和入侵的匈奴人作战。别看他年纪轻,却英勇善战,能指挥成千上万的骑兵步兵,屡建战功。有一次,他率领一万精锐骑兵,深入敌后几千里,打败了敌人。后来他和卫青分兵两路,和匈奴进行决战,终于击退敌人,使国家的北方消除了外来的威胁。汉武帝加封有功将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