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空城计》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故事。魏国宿将司马懿率十万之师,取一小小的西城县,与诸葛亮一照面便不战而去,引起许多议论。有的神化诸葛亮,有的非议司马懿,更有甚者说:“派  相似文献   

2.
<正>在三国史上,诸葛亮不善于培养人才,以致蜀国后期缺乏人才从而败亡的论点,已为很多人所接受。反观魏国后期,则是人才济济,这无疑与作为魏国后期中流砥柱的司马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司马懿是一名"教练型领导",他善于培养人才,尤其善于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  相似文献   

3.
<正>说到三国里的人物,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评论者都认为智商最高的当属诸葛亮。在笔者看来,诸葛亮智商确实高人一筹,但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能成为诸葛亮对手的人屈指可数,在这些可数的人里面,司马懿当推第一。但为什么在《三国演义》里面,司马懿的表现不如诸葛亮呢?这里面固然有小说作者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更主要的是司马懿把握的平衡之道,他对此道理解得可谓深入透彻,运用得神乎其神。他完全可以凭借魏国的经济、军事和人才等优势打败诸葛  相似文献   

4.
从管理学角度看,魏蜀吴三国都不是赢家,蜀国、吴国被兼并,魏国则是职业经理人夺了股东的权。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曹操用人诈而多疑,借黄祖之手杀祢衡,足见其诈,杀杨修则显示了喜欢弄权的帝王心术。他最大的毛病,是该防的人没有防住,后来还是让司马氏夺了权——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都没有防住司马氏。看上去,刘备最厚道,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对关、张、赵情深义重。罗贯中无疑对刘备多有偏爱。诸葛之智,关羽之义,赵云之忠都写得浓墨重彩,可还是让人感觉蜀国的风气不正。比如,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几乎把管理权都交给了这…  相似文献   

5.
正战国时期,魏国在魏文侯执政时期一度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但自魏惠王以后,魏国就开始走下坡路,霸主地位逐渐丧失,直至最后亡国。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人才济济而又强大的魏国为什么会很快走向灭亡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与魏国的人才流失有着直接关系。一、魏国的人才流失(一)吴起入楚,魏势削弱吴起(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初期兵家代表人物。魏文侯初年,吴起"闻魏文  相似文献   

6.
刘畅 《领导文萃》2021,(2):40-43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须贾怀疑其通齐卖魏,而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险些丧命.在好友郑安平的帮助下,范雎逃出魏国相府,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抵达秦国后,王稽向秦昭王极力引荐范雎,但当时的秦昭王战功赫赫、意气风发,故而不相信作为一名说客的范雎真会有什么大智慧、大谋略,便一直冷落范雎,未曾召见.  相似文献   

7.
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在三国政治、军事的角逐场上,无时不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展现。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派谁去守华容道这一人事安排上,诸葛亮是颇费心思的,我们从中看到了诸葛亮深邃的政治目光和高明的用人艺术。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与魏将司马懿战于秦岭之西的街亭。街亭虽小但位置重要,是两军争夺焦点。诸葛亮在选派守将时,错选参军马谡,致使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严肃军纪挥泪将马谡问斩,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充分展现了其从严治军的带兵  相似文献   

9.
即便是诸葛亮,同样未在刘备面前极力提携赵云。当庞统嫌官小而抱怨时,诸葛亮马上向刘备反映,刘备立刻将其升官。但赵云则从无埋怨时,诸葛亮也从不主动进言提携。这位名将直到70岁时仍得自告奋勇,请求随诸葛亮出祁山北伐,  相似文献   

10.
正诸葛亮的知人善任一向为诸多王朝统治者所称道,随着学界对诸葛亮研究的深入,论述诸葛亮用人失误的文章越来越多。在此笔者对诸葛亮用人的偏执之失进行一些客观的探讨。一、根本原则——兴复汉室,坚定北伐诸葛亮是一位有志向、不偏安的丞相,曾言"才需学也,学需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志之远"或许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出将入相、辅佐君主成就霸业。诸葛亮27岁初出茅庐后的第一件大功是成功劝说孙权、促成孙刘联盟,随后刘备入川是庞统  相似文献   

11.
汉文帝刘恒     
傅剑仁 《领导文萃》2012,(11):39-43
公元前二○五年三月,汉王刘邦率军从陕西大荔东渡黄河,直逼魏国的首府山西临汾。魏国首领魏豹抵挡不过,率军投降。刘邦在大肆搜刮金银财宝的同时,把魏王宫室的美女一并掳走。  相似文献   

12.
刘典 《决策》2012,(6):84-85
诸葛亮以用法严峻著称,但奇怪的是,被诸葛亮“严刑峻法”惩罚过的人,却在听说诸葛亮去世时都垂泪涕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作为《三国演义》中重点描述的主角之一,诸葛亮传奇色彩的背后,隐藏着高人一等的处世哲学与治国智慧。史书记载,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安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20里,就是诸葛亮高卧的隆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王者之师     
黄永武 《领导文萃》2013,(16):47-48
大将左宗棠最喜欢听诸葛亮的故事,还以武侯自命,给友人的书札常常自署别号"今亮";诗人杜甫,也最崇敬诸葛亮,也以武侯自命,称赞孔明是"万古云霄一羽毛"。好像中国人不分文武,都奉诸葛亮为心中的偶像。在诸葛亮之前有张良,之后有刘基,这三个人都扮演了同样的历史角色。诸葛亮近申韩法家,张良近黄石公道家,刘基精于天文兵法近乎阴阳家,尽管三人思想  相似文献   

14.
葛伟 《领导文萃》2012,(17):44-47
诸葛亮用人的短板作为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成就早已彪炳史册,但是其光辉业绩却难掩其在主政蜀汉政权之时用人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败笔当属其大力扶植起来,又使其北伐大业付诸东流的马谡了。诸葛亮与马谡一家关系非常亲密,他与马谡形同父子。再加上马谡本人的确有才能,还曾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提出"攻心"之策,为诸葛亮消除了日后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所以,诸葛亮在马谡身上寄予了事业接班人的厚望。对马谡过高的期待,让  相似文献   

15.
魏延,蜀将也。位在五虎上将黄忠之后,应该说是一员大将。诸葛亮临死前说他“脑后有反骨”,定下计谋除之。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反蜀,马岱按诸葛亮的计谋在阵前将他杀死。学生时代读《三国演义》至此,深感诸葛亮料事如神。参加工作后再读“三国”。已生出一些异样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隆中对》是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其谋划的整体战略构想。当诸葛亮在隆中草堂面见三顾草庐的刘备,从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出发,为刘备量身定做的战略构想和实施要点和盘托出,这就是诸葛亮为帮助刘备建功立业的《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战略思想与我们现在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基本一致,研究《隆中对》对现在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战略管理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犯傻     
与友人聊起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时,友人出人意料地冒出一句话:“诸葛亮是傻瓜。” 诸葛亮向来在人们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怎么竟被友人视为傻瓜呢?真使人大惑不解。然而友人深入浅出的论述,确使人感到诸葛亮对失街亭一事的善后处理真的傻得很。  相似文献   

18.
赤壁之战的前一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那时只有二十六岁,要比刘备小二十岁。诸葛亮对刘备的贡献是尽人皆知,在此不必细述。陈寿把诸葛亮列于和管仲、萧何平等的地位,可以说是非常得体,因为他们都是良相而非良将。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的贡献似乎都是在外交内政方面,至于用兵作战,刘备常自有主张,并不一定尊重他的意见,甚至于也不征询他的意见。“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先生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由此可见陈寿将其与萧何相比,实在是很恰当。刘备反而比较尊重法正的意见,《先主传》上说,他以诸葛亮为股肱,法…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对料事如神的诸葛亮钦佩不已,尤其是“锦囊妙计”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才能,将其视为领导者成功谋略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赵玉 《领导文萃》2013,(15):37-39
朋友聊天时问我:"三国里的谋略,你最喜欢哪个?"我特别喜欢的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京剧有出戏叫《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说的就是这段故事。这里有一个很棒的领导策略。制严语宽其实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很不一般:马谡的亲哥哥马良是诸葛亮的老乡兼同学,后来马良在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时候,战死在乱军中,死得很惨。作为马良的至交,诸葛亮从工作到生活对马谡都格外照顾,两个人感情很亲密,而且马谡也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