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秦朝为实现君主专制和王朝的大一统,在文化上实行了以“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专制政策,从而开启了封建专制主义文化的先河。秦朝的文化专制政策巩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并帮助实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然而,这种专制性的文化政策也为秦朝的统治增添了一些专制和暴力的色彩,成为秦朝最终暴政而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焚书坑儒”这种秦王朝的文化专制政策为契机,分析中国古代专制制度拥有长久生命力以及朝代更迭必然发生的原因,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  相似文献   

2.
母仕洪  蒋真 《世界民族》2022,(3):116-126
在伊朗萨法维王朝时期,阿拔斯大帝及其后继之君基于发展国家经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和发展同基督教世界外交关系的需要,对迁居伊斯法罕的亚美尼亚人实行优待政策。在萨法维君主的扶持下,亚美尼亚人在萨法维王朝国内的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国际商业环境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通过依仗亚美尼亚人,萨法维君主的专制权力得到强化,萨法维国家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随着萨法维王朝末世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宗教氛围发生变化,萨法维统治者对亚美尼亚人的优待政策也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3.
清代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个特殊的王朝,既乘续之前明王朝的发展概况,又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作为一个满族入主中原的王朝,清朝统治者在进行统治过程中,既充分吸收汉化色彩,又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在近三百年的统治中,清朝统治的核心便是树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围绕统治合法性的问题展开,又恰逢世界格局大变动,清代统治者充分吸取前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形成了一整套国家管理体系,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以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为主体的国家认同。本文将从满族身份认同的建立、民族意识的萌生与民族国家的建立简述清代大一统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的特征,进而说明清代民族认同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儒学教育长盛不衰,成为中央政权的官方学术,为历代王朝"大一统"国家形成和稳固夯实了思想根基,为君臣百姓树立"家国"意识提供了遵循,为今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借鉴之义。清王朝为延伸帝国权力,在宁夏地区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建立起了由府、州、县官方儒学和书院、蒙学组成的民间儒学教育机制,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儒生,增强了王朝统治的向心力。几千年儒学教育的渗透对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民心性,促进了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丰富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相似文献   

5.
自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楚王马殷任命彭瑊为溪州刺使,至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止,彭氏土官统治在湘西地区沿袭了800多年之久。本文通过中国古代中央王朝的"羁縻之术"和彭氏土官的军事实力以及彭氏土官灵活务实的策略梳理,分析了彭氏土官在湘西地区能够实现长期统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古代北方民族,常常形成实力强大的集团,对中国历史的全局产生重大影响。在国家政治组织层面上,征服王朝既采纳了一些汉法,又掺入了不少原先政权的制度因素,这样的结合导致了真正的君主专制。女真人政权的合法性得到境内大多数汉族知识阶层人士的认同,蒙古人的元朝则有些逊色。辽、西夏、金、元等王朝非汉族的统治,并没有改变汉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基本面貌,它们的影响主要是政治上的。  相似文献   

7.
一 以满族封建上层为主体建立的清王朝,是中国悠久历史上许多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最后出现的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新兴王朝。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能否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是关系到王朝命运的根本问题。满蒙汉“联盟”关系,是有清一代满族统治者在处理民族系关中为笼络蒙古族封建王公和汉族地主阶级而奉行不替的宗旨。早在“后金”统  相似文献   

8.
元明清等朝续递国家治统,在“大一统”历史框架和地方行省管理体制下,土司制度裹挟的国家权力是影响元明清等朝与各族土司关系的根本性因素.秀山杨氏土司的军征表明,受国家权力左右和统治利益驱动,职衔较低、实力较弱的土司较职衔越高、实力越强者越不具备悖逆国家、对抗中央的实力,更有利于实现王朝国家“大一统”目标和巩固民族地区安定,明清等朝采取“众建”“削弱”举措“改土归流”,最大程度巩固王朝统治、扩张国家权威和消解土司影响.  相似文献   

9.
郎玉屏  刘毅 《民族学刊》2022,13(1):73-81, 139
中央王朝在清代雍正朝改土归流以前从未对西南边疆实现过直接统治,导致儒学教化长期缺位而使西南边疆的大部分区域仍然处于“化外”阶段。清朝入关以后,“华夷一体、天下一统”的大一统政治思想逐渐形成并在西南边疆得以政治实践,西南边疆因此具有了和内地一样实施儒学教化的条件。清政府把儒学教化思想与西南边疆治理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思想体系,铸就了西南边疆与祖国内地持久的、稳定的、多民族的大一统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南部边疆研究的个案经验与国家整合的研究理路出发,可以总结明清以降边疆地区国家整合的五种方式,即地缘血缘想象、文化地景塑造、礼法话语建构、资源/人员流动与信仰仪式统合。具体而言,边地人群通过族谱书写、口传故事等形成了王朝国家内部地缘与血缘一统性的想象;文化地景塑造不仅体现了当地人的审美态度与情感,还凝聚着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民众的国家认同;礼法话语建构揭示出边地上层对于"大一统"礼法制度的学习与实践;资源/人员流动说明了王朝国家后期日益频繁的物资、人员与信息流动对于国家整合的促进;信仰仪式统合则显示了"大一统"文化元素在地方文化层级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国家整合的一个结果是地方文化具有了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
马啸 《青海民族研究》2008,19(1):133-137
重视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西北地区的"边政"问题并深入进行研究,是近现代以来西北史地之学的传统.1980年以来,史学界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比较集中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古代中央王朝统辖西北民族地区的指导思想、基本政策、具体措施、管理机构、统治效果等各个层面.对之进行必要的总结与评析,指出不足,有利于该项研究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2.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政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华民族的情结。经过数千年的蕴蓄积累,到了清朝康雍乾时期,终于实现了稳定的国家大一统局面,奠定了中国今天的版图。一直以来人们往往把承德的避暑山庄作为古代建筑遗产,认为它拥有举世瞩目的山水园林,其实这些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世界文化遗产避暑山庄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代表性建筑,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清朝的承接和载体。  相似文献   

13.
东汉时期的民族政策与西汉时期的民族政策相比,不仅南北不同,而且对北方地区的南匈奴、西羌和西域诸国的政策也不一样。对南匈奴实际上是实行"以退为进"的策略,其结果是既把南匈奴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保证北部边疆的长期稳定与安宁,从而腾出手来加强对南方各族的统治。东汉王朝之所以能够从容地徙羌于内地,对他们实行郡县统治,而当羌人发动起义时,亦能毫无顾忌地对他们进行镇压与屠杀,同样是由于东汉王朝较好地解决了匈奴问题,排除了后顾之忧所致。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克尔特王朝曾经统治过整个不列颠群岛。那时候克尔特人的语言、习俗和观念在这个地区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克尔特人的艺术和文化也处处受到尊敬和爱护。今天,这种文明还可以从那些做工精致的石器和铜器等出土文物中看到。它们留下了确凿的证据,而且,在克尔特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15.
颁布正朔是古代王朝治权实现的重要象征,接受正朔则是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的标志。10-13世纪,华夏地区有宋、辽、金等几个相互竞争、边界变动的正朔颁布中心,这是由当时民族竞争融合的特殊政治格局形成的,历法的颁受折射出民族政权间政治、文化的复杂关系。这一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历法颁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认识华夏认同、朝贡体制形成和维系的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16.
西北回族对辛亥革命的贡献--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 ,是一次全国规模的有各族人民参加的革命运动。它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不少西北回族革命志士同汉族及其他各族士志一起 ,为推翻帝制创建共和英勇奋斗 ,在回族人民的斗争史上 ,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绚丽篇章。本文就所接触到的资料 ,回顾和研究这一历史时期西北回族人民的革命贡献  相似文献   

17.
<黄金草原>记载了从法老时代至公元10世纪的埃及历史以及古代埃及的文化.这些不仅对于研究希腊罗马统治下的埃及具有较大价值,还对现代人了解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丧葬习俗、天文历法等情况提供了珍贵资料,为研究古代埃及统治者的王朝世系提供了文字材料.  相似文献   

18.
杨园章 《民族研究》2023,(5):78-92+140-141
乡约及其所代表的“化乡”实践是探讨传统中国文化大一统的重要内容。明嘉靖年间,庄用宾等泉州缙绅在继承蔡清开创的学术传统之外,从京师带回新观念,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改造社会,青阳乡约应运而生。庄用宾基于当地盈塘水利和“朝天拜会”八堡轮流值社的传统,创造出乡约的组织架构,并增加新的礼仪实践,塑造乡贤谱系,将王朝礼法和地方传统融为一体,给本地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正是通过诸多与青阳乡约相似的实践,以泉州为代表的兼有海内外多元文化传统的滨海地域社会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中国文化大一统进程。这为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始终是不平衡的,当中央王朝的统治延伸到边疆民族地区时,首先面临的就是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如何有效治理和管辖这些民族地区,中央王朝为解决该问题便推行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羁縻政策。后来,发展到元时在西、南边疆演变为土司制度,明时发展,清后期衰落。从土司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两汉王朝为了实现和逐步巩固对南越的政治统治,以优越的经济和文化条件为基础,通过册封为外臣、设立初郡和边吏的声教宣传等措施汉化南越,加强同南越的政治、经济联系,逐步深入对南越的统治.最终达到汉化南越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