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梁夏 《中国民族博览》2016,(14):225-226
在电影艺术的长河里,蒙太奇作为电影理论的概念之一和核心名词,承接着电影的叙事及表意功能。在电影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无声电影发展时期,前苏联诸如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艺术大师作为苏联电影理论的先锋,都为电影史册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早已进入一个由新媒体统治的世界,传统逐渐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电影与各种媒介的交互融合逐渐构成当代电影发展的新趋势,进而形成了桌面电影、弹幕电影、游戏电影、VR电影等新的电影形式。其中桌面电影作为新形势下极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发迹时起吸引大量受众目光,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桌面电影逐渐受到其自身类型的限制,而走向了发展的瓶颈。通过对桌面电影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和思考,对当前新形态电影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农村电影在全面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思想认识的同时,也能够补齐农村地区文化软实力的短板,促进"中国梦"的实现。然而由于当前农村电影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试图探寻可行的对策来繁荣农村电影市场,促进农村电影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农村电影在全面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思想认识的同时,也能够补齐农村地区文化软实力的短板,促进"中国梦"的实现.然而由于当前农村电影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试图探寻可行的对策来繁荣农村电影市场,促进农村电影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藏族题材电影作为民族电影的分支,也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电影发展浪潮中的一环,呈现出与主流电影文化既有密切关联又富于独特个性的复杂形态。本文将藏族题材电影分"十七年"时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四个阶段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和归纳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6.
万玛才旦导演在藏语电影《塔洛》中表达了"现代性"进程中个体的身份焦虑,这种焦虑同时也表征了藏族在当代现代性进程中的个体割裂所造成的困顿。《塔洛》作为藏语电影,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塔洛》《清水里的刀子》等少数民族电影的出现,进一步丰满了以汉语为主流的"华语电影"的文化版图。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少数民族电影,正被电影产业推动着、冲击着传统的"华语电影""少数民族电影"等电影理论观念。《塔洛》和"2017华语电影展"的出现表明了海内外学者、电影导演、观众正试图通过多元对话,逐步促成一种中国电影"文化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电影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批评学、文化美学、政治民族学和影视人类学这四种学科方法是少数民族电影研究几个比较重要的研究取向;少数民族电影本体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文化性格、文化视点、文化冲突、社会功能以及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上;界定核心概念和建构理论框架是少数民族电影研究的当务之急;把握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本质,系统理性地建构其学科理论体系,是少数民族电影研究应该坚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影业的快速发展,观众对于原声电影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电影字幕翻译也越来越受人重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重要翻译策略,在电影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不同电影中的对白为例,从文化的视角下分析两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电影歌曲是“十七年”时期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这一时期长影创作的电影歌曲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经典之作更是不胜枚举。本文截取1949年到1966年这十七年间长影创作的电影歌曲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分类梳理,以期描写出特定时期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对吉林省声乐文化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我跟李前宽、肖桂云导演伉俪相识于2018年9月在北戴河举办的“人民与英雄——中国主旋律创作的初心和使命”文艺峰会上,作为主办方特邀嘉宾之一,我恰巧与他们夫妻二人同分到第一会场的电影组,共同对谈“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发展之路及当代电影的原创问题”。  相似文献   

11.
西方人类学电影史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江 《民族研究》2001,(2):86-96
在人类学理论史和纪录电影史背景下,本文对西方人类学电影的历史作了梳理。着重评价自活动摄影机诞生以来出现的人类学电影主要潮流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并且对摄影机技术的发展对影片制作和作品风格的影响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2.
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已达成共识。随着传播科技的迅猛发展,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利用电影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民族艺术成为现阶段的重要议题。中国电影长久以来发展并不平衡,因此,以方志电影研究为基础,利用本土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优势对东北电影"因地制宜"进行改造,负载民族形象与文化精神,在深入生活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属于本土民族特色的电影精品,继而实现当代本土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儿童电影自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我国儿童电影遵循以"性灵为主体""以儿童精神生命成长为叙事原则"的基本理念,旨在回归自然、贴近童心,实现教育性和娱乐性的融合。本文指出当前中国儿童电影创作时审美教育的表现和应用,同时就儿童电影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邢崇  张立笑 《民族学刊》2023,(11):102-109+167
作为中国诗意电影的滥觞之作《小城之春》,开启了民族化诗意电影语言的探索。“十七年电影时期”郑君里导演同电影大师费穆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不断向中国古典艺术探胜求宝,创作出极具特色的诗意美学电影《枯木逢春》。当代电影《春江水暖》延续了传统诗意电影风格,融中国山水画意境美学于现代大家族危机故事中,展现当下年轻导演追求山水诗意电影民族化的探索。这三部电影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影人在电影民族化诗意叙事的探索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春”:诗意的电影意象象征;江南影像:诗意的电影叙事空间;“中国画”:诗意的电影长镜头美学。通过对三部电影视听语言共性的提炼与个性的阐释,管窥三部影片诗意化的影像于不同时代的承继与发展,体认中国电影美学精神的自觉追求,探索民族化电影诗意语言的当代表达。  相似文献   

15.
约翰·伯格是一位基于影像的视觉理论批评家,他的批评广泛,涉及到绘画、广告、摄影、雕塑、电影等领域,作为一个新感受力的践行者,他在批评中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对时代的良心和责任。他广泛揭示出影像的欺骗性,在新时代在做着启蒙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其中当然也包括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电影是各国人民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娱乐休闲活动。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大量的外国电影流入我国,尤其是欧美影视作品被国内大量影迷所追捧,因此,对英文电影的翻译工作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优秀的电影翻译不但能够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还需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基于此,笔者针对归化、异化两种主要影视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电影翻译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其中当然也包括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电影是各国人民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娱乐休闲活动。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大量的外国电影流入我国,尤其是欧美影视作品被国内大量影迷所追捧,因此,对英文电影的翻译工作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优秀的电影翻译不但能够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还需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基于此,笔者针对归化、异化两种主要影视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电影翻译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向是“沉寂”的大西北,现在一鸣惊人,举世瞩目:电影《红高粱》、《老井》以其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从西安电影制片厂席卷中国影界,震动世界影坛,以《红高粱》主题歌为“震源”的西北音乐,紧接着震撼中国乐坛。正是在人们惊叹不已的时候,又传来西部理论家的最强音:建立西部理论体系!这西部交响曲,又增添了新的乐章。建立西部理论体系的呼声,发自7月20日至26日在西安召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西部改革和发展理论实践研讨会。来自西部11省区的200多名理论、宣传和经济工作者,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西部发展战略和对策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会议强烈意识到,在  相似文献   

19.
在多年发展浪潮中,香港喜剧电影已形成独特的风格,喜剧明星层出不穷。周星驰便是其中之一,他极大地推进了香港电影事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选取香港影星周星驰喜剧电影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影文本的方式对周星驰电影的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析,其中包括周星驰与喜剧电影、表现形式特征和文化审美意义三个方面,最后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无厘头文化对当代大众文化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大先 《中国民族》2012,(Z1):57-63
本文一直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作为一种文献来进行考察。电影作为文献,是一种诉之于感官和体验的情感文献,它在通过影像叙事,记录与叙述特定情感的时候,也表露出书写者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主动的当下社会文化批判和参与文化建构的欲望。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忧郁书写,真切地体现了电影创作者的这种思考——建构一种有关特定民族文化的回忆,并以这种挽歌式的回忆表现对于片面性发展模式的不满。它们不仅通过影像改变了对于民族文化过去的陈述,同时也眺望了将来民族文化存亡绝续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