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爱情电影《假如爱有天意》给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唯美流畅的画面,影片的声音制作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画外音,主题音乐,音响的剪辑完美地配合使这部影片更加深入人心,本文分析了影片的声音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影声音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化配乐的趋向日益明显,成为电影作品中重要的声音构建方式。德语电影《冒牌上尉》使用的电子化配乐成为影片音乐设计上的一大特征,突破了传统配乐的局限,将听觉形象和画面视觉深入融合,构建了视听一体的表现新空间。本文探讨影片中电子化配乐带来的视听审美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科学纪录影片的摄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民族研究工作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1957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先后拍摄了二十余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科学纪录影片。本文拟就摄制这些影片的缘由和影片的主要内容作一些说明和简介。  相似文献   

4.
《农奴》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西藏农奴翻身斗争的故事影片。这部影片在全国放映后,得到热烈的反应,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影片富有阶级教育意义的主题,激动人心的画面和强巴等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从保存到展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国内外影视人类学历史和理论并联系影视人类学新的认识和实践 ,从人类学理论阐述和影片的定位入手 ,对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作品从保存到展现变迁进程进行了梳理并探讨其原因 ,认为民族志电影“科学”、“客观”、“真实”并非是绝对 ,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在“科学”、“客观”、“真实”为取向的传统民族志话语下“合理的存在”的结果 ,这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中国有着共同的表现。随着民族志对传统书写民族志所谓的“科学典范”的质疑 ,携带被研究者声音和对话的“开放”的民族志作品出现有助于当代民族电影摆脱“科学”的禁锢。不同于文字作品 ,民族志电影作为人类学的影视表现形式 ,是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而 ,本文提出展现是人类学用“形象化语言”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客观要求并具体阐述了民族志影片的新定位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前苏联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其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大小50多个少数民族。这个现实为民族学研究和影片摄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尽管苏联在20年代和30年代就已开始制作民族学影片,但我却被目前制作的一小批同样的影片所打动。在1986年底和1987年初,我带着一笔资金到该国就民族学影片制作的情况做了3个月的研究,从中了解到,无论在莫斯科大学还是在列宁格勒的大学里,都还未开设民族学影片制作的课程。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下设一个室——一个独立实体来关注此  相似文献   

7.
张涛 《中国民族》2012,(Z1):11-13
《农奴》是一部史诗性的影片,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国电影中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它是典型的新中国文艺思维模式的产物,它第一次在电影银幕上讲述西藏故事。影片的主要角色全部都是藏族演员。片中的强巴、格桑两位主要人物的肖像,肤色发亮,线条粗犷,加上强烈的高光,宛如青铜雕像。影片以其版画式的粗犷、遒劲的光影处理,成为"摄影参与剧作"的一个极佳例证。  相似文献   

8.
去年以来,在我国银幕上,继《回民支队》、《绿洲凯歌》、《五朵金花》等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优秀影片之后,又放映了一些以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如《两代人》、《摩雅傣》、《勐龙沙》、《达吉和她的父亲》等等。这些影片,内容丰富多彩,艺术上各有千秋,是我国电影艺术的题材、样式、风格“百花齐放”景象的一个具体反映。这些影片放映之  相似文献   

9.
我们最希望做的事情就是向中国少数民族纪录影像的创作者表达自己的敬意!——编者在中国,1956——1966年、1957——1966年间拍摄新中国的第一批关于少数民族的纪录电影,当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影片”(简称“中国民族志影片”)。它们记录了50年前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包括生产、节庆、婚葬、建筑等,是后人研究这些民族的珍贵资料。这批影片是中国人类学电影的奠基之作。西方人类学电影学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在中国,这批影片却很少被人提及,即使在今天电影研究和评论已经很活跃的时候,关注这批影片的人仍寥寥可数。…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与电影传媒的"联姻"是古老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的有效尝试和重要途径,用新的方式将古老的文化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让具有文化科技双重含量的文化电影产品脱颖而出,是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方式。本文以影片《大鱼海棠》为例,在对电影《大鱼·海棠》的创意、内容、特点以及影片中"神之围楼"与福建客家土楼的对比分析之后,深入分析文化遗产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探索电影如何有效地记录文化遗产元素、有效地表达其中赋予的民族内涵,并通过影片内容展示与传播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电话谋杀案》是希区柯克20世纪50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电影中丈夫汤尼发现妻子玛戈与作家马克的恋情后,威胁利诱旧时同学史旺细密计划了谋杀妻子的全过程,然而在行动过程中史旺却在玛戈的正当防卫下丧命,汤尼因势利导,试图陷害妻子于蓄意杀人的死罪当中,在马克与警官的共同努力下汤尼的罪行终于水落石出。正如希区柯克在影片《破坏》中所说的:"爆炸并不可怕,等待爆炸才真正可怕",在《电话谋杀案》中,他也惯常性地引入了"信息落差"这一概念,将事情真相于开篇公之于观众,极大调动了观众的观看积极性,将观众对情节的期待最大化,使影片情节极具张力。除此之外,影片中的一些具体物象在展现影片张力方面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希区柯克将这些具体物品巧妙运用到影片的情节发展和悬念设置当中,运用物品本身自然带有的属性以及社会规约所赋予物品的性质,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和悬念的制造。  相似文献   

12.
杜庆春 《中国民族》2012,(Z1):90-93
《青春祭》是部纪实性影片,是部主观色彩很浓的影片这部电影在纪实性方面走得比《沙鸥》远得多……它完全摆脱了叙事、情节对于戏剧性的依存,第一次实现了整体的非戏剧电影的散文框架。影片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事情突然发生了,又倏然间过去了,不知道还要发生什么事情,但每件事情都能引发  相似文献   

13.
喜剧音效是中国早期电影音响运用的特色之一.广为人知的喜剧音效出现于1935年上映的影片《都市风光》,事实上在此之前的1934年,影片《大路》中已经大胆地应用了喜剧音效.  相似文献   

14.
《电话谋杀案》是希区柯克20世纪50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电影中丈夫汤尼发现妻子玛戈与作家马克的恋情后,威胁利诱旧时同学史旺细密计划了谋杀妻子的全过程,然而在行动过程中史旺却在玛戈的正当防卫下丧命,汤尼因势利导,试图陷害妻子于蓄意杀人的死罪当中,在马克与警官的共同努力下汤尼的罪行终于水落石出.正如希区柯克在影片《破坏》中所说的:"爆炸并不可怕,等待爆炸才真正可怕",在《电话谋杀案》中,他也惯常性地引入了"信息落差"这一概念,将事情真相于开篇公之于观众,极大调动了观众的观看积极性,将观众对情节的期待最大化,使影片情节极具张力.除此之外,影片中的一些具体物象在展现影片张力方面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希区柯克将这些具体物品巧妙运用到影片的情节发展和悬念设置当中,运用物品本身自然带有的属性以及社会规约所赋予物品的性质,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和悬念的制造.  相似文献   

15.
多数影片都造成一种对美国印第安人的错误印象。直到最近,印第安人都还被描绘成高级野人、残忍的斗士、聪明的猎手。影片中,他们是欧洲殖民者的凶恶的敌人,或是跨越平原的白人家庭马车的袭击者。好莱  相似文献   

16.
拟从<黑客帝国><哈里波特>和<指环王>三部(系列)影片出发说明在这些影片中体现出的一种人类对于世界的重塑趋势并试图窥见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有着动人的历史和现实的斗争生活。这一广阔的生活领域,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源泉。电影艺术家们又是历来都注重反映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斗争的,因此,我们每年都能在银幕上,看到一些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近几年来,不少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都有少数民族的创作者、演员及各部门的电影工作者参加,因而使影片的少数民族生活气息日益地显得浓厚  相似文献   

18.
(黄宗英,著名电影演员、作家。1925年生于北京。1941年到上海,因主演喜剧《甜姐儿》而知名。1947年从影,先后主演《追》、《幸福狂想曲》、《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片。1957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评奖一等奖。新中国成立后拍摄《家》、《聂耳》、《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花轿泪》等影片。现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事创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众多中外影片片名和译名的分析提出了片名翻译应该注意的三大前提,并结合中外电影文化和影片片名的特点,归纳了四种片名翻译方法,即直译、音译、意译和重命名。这四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就是三大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草原和马作为草原民族的文化象征,常常以自然意象出现在草原民族题材电影中,形成了草原民族题材电影中具有特色的草原和马文化.主要探讨作为意象,草原在影片中采用的常见的叙事手法以及马在影片中体现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