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生活和活动场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因气候环境,民族习惯不同基本形成了各地方特色建筑.江南民居更是由于湿润的气候,优美的山岭,灵动的水,依山沿河而见的民居相互穿插.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江南民居造就了一幅幅天然水墨画.人居环境,宜游宜居,可诗可画.当代江南民居各种画法自成一派,不但绘画理念、构图方式也有区别,笔法墨法也有很大变化,水墨画中表现江南民居的技法也林林种种,但每种技法中也往往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只是画家在某个领域做的更加突出,更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但无论怎么发展与创新也只是技法上的异同,画家对江南民居的留恋之情一直未变,因此,当代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江南民居画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江南民居画风,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世代聚居在岭南地区的壮侗民族及其先民 ,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 ,创造了以干栏式建筑为主要标志的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居住文化体系 ,而且在聚落地的选择和营造、干栏建筑结构、朝向、居室布局以及与环境相和谐和对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等方面 ,具有诸多的合理性和科学因素 ,反映了壮侗民族顺应和尊重自然 ,追求人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生态观念 ,同时也保证了壮侗民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生态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破坏和民族地区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的今天 ,壮侗民族传统民居文化中所反映的诸多合理性和科学因素以及鲜明的地方民族特征 ,值得继承、弘扬和吸收  相似文献   

3.
基诺族民居的变迁,是当代基诺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也是基诺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生产生活方式改变、适应能力增强、社会交往扩大、生活条件改善、传统文化式微的集中体现,还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结果。由是之故,基诺族民居变迁便成为研究当代基诺族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文化变迁和民族政策得失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黑龙江省北部北安市红星村为例,探讨多民族地区朝鲜族居住文化的特点与演变,重点解读传统民居居住文化的当代渗透与地域延续。红星村朝鲜族民居在建筑形态、平面及建构方式上与他们的传统民居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居住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更多体现了他民族居住文化的借鉴与地域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广西青年画家陈中华《民族妇女肖像画展》在北京世妇会前夕展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前夕,由广西妇联、文化厅、民委、文联、青联联合举办的青年画家陈中华先生《民族妇女肖像画展》在北京当代美术馆开幕。这次共展出了表现我国56个民族妇女精神风貌的肖像画56幅。...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黑龙江省北部北安市红星村为例,探讨多民族地区朝鲜族居住文化的特点与演变,重点解读传统民居居住文化的当代渗透与地域延续.红星村朝鲜族民居在建筑形态、平面及建构方式上与他们的传统民居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居住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更多体现了他民族居住文化的借鉴与地域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每个人日常交流与沟通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表达方式,即都有属于自身的一种语言,例如,声乐的语言是歌唱,器乐的语言是优美的旋律。其实,绘画也有其自己的语言,所谓绘画语言,其实就是作者想要在画中表现的个人情感,画家通过笔墨、纸、颜料为等工具,再经过色彩、线条、角度等创造出美好的视觉效果,最终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展现给大众。本文就以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为立足点,阐述当代中国水墨画在画作语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朝鲜族的民居建筑文化,是该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积淀,其建筑空间形式在不同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条件下的演变与发展,显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我学书法的时间较久。我不为书法的技巧技法发愁,却经常因为自己思想的贫乏、文化的薄弱而苦恼。至于绘画,有许多技巧技法性的东西要学,如果绘画者的技巧技法不过关,便无由造型,无由表情,更无由达意。近几年,我在拜读古今画家的画集时,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古代画家的画多有题跋,或诗或文,往往情趣隽永,思想丰富,书法精美。读完这样的题跋,你不由得要回过头去,再读一遍画作,重新体味画中意境,揣摩画家的匠心。今日画家,能题诗作文的已不多见,即使题跋,也多失之浮泛,缺少醇厚感。不少当代画家,造型构图的能力很强,但几个落款字反倒影响了画面…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多民族互嵌式共居的经验表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在政策引导下和基层群众工作中,不同民族围绕共同的经济、社会生活而展开互助、互鉴以至互赏、互信而逐渐形成的。这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和谐族际关系建构路径,远非西方族群研究中占主流的“社会融合”理论所强调的——隔离与融合二元对立。它揭示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脉络和特征,也对当代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各民族作家致力于模山范水,故都之风物,草原之壮美,亚热带风光,南国奇观,以及生活于其间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及其历史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民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画卷,体现出当代少数民族散文创作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民族美术是艺术园地里不可缺少的一朵艳丽的鲜花,在世界艺术的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艺术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法国的不同于意大利的、西方艺术不同于东方艺术;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美术也以各自独特的风貌,在艺术的百花园中散发着沁人的芳香。仅以美术为例,民族绘画想象的大胆丰富,构图的独特别致,设色的强烈鲜艳,内容的淳朴风趣,感情的真挚自然,手法的新颖奇特,往往使专业画家倾倒。在美术界有这么一种现象:业余画家向专业画家学习,小画家向大画家学习;而专业画家和大画家往往又回过头来向民间艺术和民族艺术学习。西方现  相似文献   

13.
民族民间舞蹈源于各民族的生活与劳动,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代与特定环境中文化艺术的高度浓缩。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审美意识及生产劳动方式等也存在差异,而上述因素不仅会对该民族的步态及身体动作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在该民族的舞蹈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以傣族舞蹈为例,身姿轻盈、动作优美、情感表露含蓄充分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及民族性格。傣族舞蹈的动作十分灵活,情感内敛,并且具有雕塑性,舞者通常保持半蹲,同时身体各个关节通常会呈现出一定的幅度,使整个身体呈现出鲜明的"三道弯"特征。傣族舞蹈文化风格独特,舞步轻盈,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征,源于傣族人生活的环境,以及长期形成的审美意识、文化习俗以及独特的生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古民居记录着当时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习俗文化,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江西受到周边徽商影响,地域的民居风格偏向徽派民居,每个徽派民居的建筑形式根据地域的不同有所差异。汪山土库又名"江南小故宫",为故宫的总设计师所设计而成,是徽商的民间建筑和皇家的宏伟分布形式相结合的官员府邸,具有特别的建筑形式及装饰艺术,独特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锡珍 《中国民族》2007,(10):32-33
回族舞蹈是伴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在伊斯兰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双向交流、渗透过程中新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宗教观念和民族生活的特定性,回族舞蹈无论是流散于民间的娱乐活动还是舞台表演的作品创作,都是在以表现民族精神气质、反映民族思想感情、展示民族生活风貌过程中形成自己艺术审美独特风范的“这一个”。回族舞蹈的发展也必将是在当代精神的发展创新中,不断完善着自己“这一个”的形式美创造。  相似文献   

16.
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以传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丧葬、节庆、礼节、禁忌、喜好等诸多方面。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 风俗习惯,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是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于民族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经形成,它就被全民族所公认和共同遵守,起着维护和巩固民族共同体的作用。每个民族的群众对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深厚的感情,都认为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也就是对民族的尊重;对…  相似文献   

17.
寻求民族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统一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回族舞蹈回族的生活意识和情感,积淀了回族的文化传统,凝聚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回族传统文化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回族的历史文明,是当代回族舞蹈的母体和根基.回族舞蹈决不能脱离民族的土壤、传统的土壤.但是,光在民族土壤上停步不前,不接受当代进步文化思潮和创作经验,也是没有出路的.一个优秀的民族舞蹈总是民族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综合体现,因为民族传统不是僵化、凝固的,它在强大的时代洪流  相似文献   

18.
云水法是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技法.陆俨少云水技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陆俨少早年研习传统,之后通过不断的写生游历,从自然中汲取精华,总结出独特的陆氏勾云画水表现技法.本文结合陆俨少各时期山水画作品中云水法的笔墨、形式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云水法的形成、特点及云水对画面虚实取势的作用,分析他如何从传统和自然中汲取精华,并创作出独特的绘画语言.对当代青年画家们的发展方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地区是满族主要的生息繁衍之地,这里山高水长,江河密布,"窝集"丛生,有着丰富的山林江湖资源,举凡林木、野兽、蔬菜、野果以及各种鱼类,无不种类繁多,出产丰饶。同时,长白山山脉又地处北部地区,气候较为寒冷。这种环境、气候和物产决定了满族经济生活除了渔猎和采集之外,农耕也是满族先民的古老生产门类,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其民族独有的农耕习俗,而且其农耕习俗的形成与长白山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这些习俗表现在满族农耕生活的各个方面,千百年来,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20.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藏民族通过生产生活寄情于歌舞,以歌舞形式述说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崇尚,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美好理想.藏民族歌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它以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著称.由于藏族的生活地域与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地区民间歌舞不同的风格与流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