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修辞表达方式的一种;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广泛存在.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转喻所作的理据分析,为转喻的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我们理解包含转喻的小说文本另辟蹊径.汪曾祺的小说创作跨越现当代并具有独特的风格,转喻在其创作手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汪曾祺小说文本中的转喻现象.  相似文献   

2.
作为典型的“那(稻作)”文明类型,壮族民间信仰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即“壮族模式”.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角度,以壮族先民的“天地形成”“造牛”及“文字观”等民间信仰观念为例,认为壮族民间信仰的内在认知模式属概念隐喻:先民基于非命题感觉运动意象图式建构抽象概念,并通过对抽象概念选择性投射合成创造出丰富的新概念.正是先民对概念隐喻的创新性整合,产生了独具壮族特色的民间信仰.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审视壮族民间信仰,有助于揭示其背后人类认知普遍性及独特生态环境下产生的特异性,从另一个角度促进对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词汇意义本质在于其动态性。认知语言学以认知和释义为取向,对动态词义形成及理解有重大意义。理想化认知模型为动态词义的形成提供了认知理据。意义动态构建观认为静态词汇没有意义,意义是在线构建的。认知语用学则认为使用中的词汇意义以编码意义为出发点,以关联性为依据进行在线的语用调整而得出的。  相似文献   

4.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受大众喜爱的小说之一,该小说充分展示了狄更斯小说的语言特色,尤其是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方法,结合语言学理论,通过对原著的细读,对该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大卫、姨奶奶、米考伯以及小人物毛奇尔、巴吉斯等人物的语言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认为个性化语言的运用对信息的暗示以及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认知与关联理论为语用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按照传统的俄语语义学理论,俄语人称指示语的使用要遵守一定的数量和常规对应指代关系准则.但在现实的交际活动中,说话人会使用表面上看来是混乱或错误的人称指示语.本文旨在用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原理,来探讨俄语人称指示语非标准用法的理解机理.并尝试创建可能存在的语用附带含义理解模式.  相似文献   

6.
温红霞 《中国民族博览》2022,(23):120-122+126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融入国际市场,我国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也在逐步吸引更多外国人参观旅游,因此景点旅游资料的文本英译就成为国际旅游业务中的重要信息资源。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探讨了跨文化交际理念下,山西特色景点旅游资料文本英译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在相关的景点文本英译过程中如何应用认知语言学跨文化翻译策略,以通过精准的文本英译确保景点资源的准确传递,激发外国旅游者对本地特色景点的旅游兴趣。  相似文献   

7.
"花园路径现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类语言现象,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句法、语义及语用等方面对其成因进行了解释.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对"花园路径现象"作一个认知识解,旨在探讨人类语言的认知机制.通过对"花园路径现象"的成因及理解过程的分析能够深化我们对语言认知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言语修辞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言语交际行为。我们认为,言语修辞行为双方从语境认知到话语建构与话语理解的一系列信息编码解码的过程,即为言语修辞行为的心理认知过程。本文着重解析了言语修辞行为信息过程处理的基本特征,即记忆的编码、解码过程和信息传送过程,同时运用关联论的推理法则以及动态语境理论对言语修辞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解析言语修辞行为表达与理解的心理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学派,它主张从人的认知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语言.其感兴趣的课题有概念隐喻,心理空间,意象图式,原型理论等.当前,对古歌史诗的研究多局限在民族学、民俗学领域,而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之进行探讨的尚不多见.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现、隐喻观及凸显现三个角度来分析解读瑶族史诗<密洛陀>.  相似文献   

10.
流行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通过分析流行语的语言,我们可以有效了解社会心理和语言发展规律。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理论框架,结合从官方媒体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检索出的100条真实文本,对流行语“XX刺客”构式进行分析,发现它的产生离不开汉语认知隐喻机制的影响。最初产生的句式表达是“雪糕刺客”,因为仿拟类推和高频使用逐渐产生更多类似表达,最终凝固成为语法构式,以“XX刺客”形式存在于汉语中。“XX刺客”代表的这类戏谑构式语言折射大众社会消费心理,暴露相关市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供需矛盾调节和市场合理化定价的隐性指向标。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哲学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是有限的,重点在于对语言能力的研究,同时对语言运用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并将其上升到语用能力的高度,认为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研究是互相支持的;认知语言学强调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构建语法模型,这是对形式语言学的一个补充,但从根本上说,认知语言学没有构成对形式语言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隐喻,具有深刻含义的隐喻可谓是不胜枚举。对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雷考夫和约翰森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问世,引起了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热烈探讨。传统的隐喻观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会使语言更加优美、丰富多彩。认知论认为隐喻是由源域到目的域映射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隐喻被看作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使用。而语境对隐喻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语言语境还是非语言语境都对隐喻的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汉语无主句英译问题。通过分析发现,英语隐喻性无灵主语句可为英译汉语无主句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近一两年的内蒙古文艺创作,小部显得十分活跃。当然,在这期间,文学艺术的其它种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说来,小说创作,特别是短篇小说的创作,成绩似乎更为突出,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作品,涌现出不少很有写作前途的新人;而过去已经致力于小说创作的同志,在这两年间也有了大步的跨进,有了新的提高,新的突破。我们认为,蒙古族作家一敖德斯尔同志,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结合余华小说的创作,分析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问题,从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延展开去论述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艺术表达、叙事方法的新变,并开辟了一种新的对于人和世界本身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6.
朝鲜族诗人南永前由早年的浪漫抒情诗写作过渡到选择朝鲜族图腾作为诗歌创作的新的表现对象与情感载体,已有20年。不少评论家都认为南永前此前的诗歌创作虽然也有自己的特点,但毕竟没有与同时代的乡土诗拉开距离,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创作的图腾诗才是他“最重要的作品”。罗兰·巴特曾在《S/Z》中将一切文本分为两种,即可读的文本与可写的文本。南永前的图腾诗歌无疑是一种“可写的文本”,因为它们满足了评论家们关于民族史诗再创作与文化史诗写作的集体想象。诗人花了20年的时间来研究朝鲜族的图腾文化,并进行了相关的田野调查,终…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关联理论的语境角度出发,认为语境在口译过程中对交际双方的认知活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从认知角度出发,研究了口译过程中在认知推理的作用下我们可以使用的策略和方法,为我们口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实际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英国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韩礼德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语言学理论,属于语法学的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包括系统和功能两个核心部分。他通过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研究而形成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了解语篇中的语法在表达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其中,语篇功能(也称纯理功能、元功能metafunction)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王维《竹里馆》多个英译文本的语篇功能分析比较研究,试图分析这一理论在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在认知语言学内部,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以认知中的思维过程为研究对象。目前,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从哲学基础、基本概念、操作过程等方面,论文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同质性;认为概念整合是对概念隐喻的继承和发展。为论证此观点,论文分析一幅环境保护漫画,旨在说明概念整合更加详细地描述了概念认知过程,是对概念隐喻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已在语义、语法及语用等诸多方面被证明是极具解释力的理论,它兼顾了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强调原型的可变性及主观认知在原型择定方面的能动性。据此,笔者以为该理论也能对语言变体作出较合理的解释,并提倡进行多体化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