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依据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思路,采用认知隐喻学与框架语义理论,对汉藏语言中6种基础颜色词做了系统的分析与比较研究,基于汉藏颜色词的文化共性与差异性比较,进而描述了颜色词的色彩范畴语义,论证了颜色隐喻下由颜色词所反映的汉藏文化特异性动因.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维汉颜色词的文化涵义,揭示了维汉颜色词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日汉颜色词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由于日汉两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较大,颜色词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正确理解和掌握日汉颜色词的非完全对应关系。对于词汇教学和翻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颜色词不仅描述颜色,而且具有联想意义和象征意义.因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习俗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汉英两民族的颜色观存在着许多差异.但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异质文化的趋同性影响,两种语言所反映的颜色观又出现了相似或叠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聂素民 《民族论坛》2013,(4X):100-102
跨汉英东西南北方位词文化的异质性,给二语习得者的语义认知带来了障碍与干扰。本文分析这四个方位词在汉英词中的概念与文化认知,比较其在汉英文化认知下的语义异同。关注汉语方位词的空间关系与文化意义,为学生感知与认知英语方位词奠定基础。重视研究汉英词的语义概念与文化认知,挖掘汉语方位词的固定词组与英语的文化差异。为学生建构新的文化知识,并自然而然地习得知识,从而发现相同意义的词却潜伏着不同的文化源流。  相似文献   

6.
跨汉英东西南北方位词文化的异质性,给二语习得者的语义认知带来了障碍与干扰。本文分析这四个方位词在汉英词中的概念与文化认知,比较其在汉英文化认知下的语义异同。关注汉语方位词的空间关系与文化意义,为学生感知与认知英语方位词奠定基础。重视研究汉英词的语义概念与文化认知,挖掘汉语方位词的固定词组与英语的文化差异。为学生建构新的文化知识,并自然而然地习得知识,从而发现相同意义的词却潜伏着不同的文化源流。  相似文献   

7.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以民众生活为根基,以民族关系为旨归,依托汉藏民间故事类型的提炼和分析,探讨和解析汉族、藏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共同性、相似性及差异性,进而洞见和阐释民间叙事共同体的共享性与意义。论著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汉藏民间故事、汉藏民间叙事传统交流的新观点,不仅对于汉藏文化关系研究,而且对于中国民间叙事学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何丽  李玲 《中国藏学》2015,(2):188-191
瞿霭堂和劲松教授2013年发表了《论汉藏语言联盟》一文,使用语言联盟的原理,为汉藏语言的发展源流构建了一个新的谱系框架。文章涉及很多理论问题,比如语言的混合、语言的接触、语言的类型、同源词的识别等。本文拟对这种新构想所涉及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诠释与拾遗,以提高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汉藏语言历史分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史诗《格萨尔》中的色彩词与汉语相似,由于人们的隐喻认知,色彩词汇发生了引申,一词多义的现象。本文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史诗中色彩词"白"的深刻意义,从人类对色彩词的认知进行探讨,解释了藏族的尚白习俗文化。  相似文献   

10.
族群迁徙是影响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因各种原因,自清代中叶以来大量汉族迁入九龙地区。汉藏通过通婚与经济利益互补等方式构成了相互依存的族群关系。汉族移民入赘藏家,为二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汉藏文化的交流反过来又密切了相互关系,促进了汉藏民族的交融。汉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双向进行的,并且他们也相对地固守与改变着自身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语言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词汇是语言的次系统,一种语言的词汇沉淀着大量的特定的社会文化.隐喻属于词汇中的词的理据的范畴,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语言的社会文化更多地从该语言的隐喻中反映出来.作者从语言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角度,阐述了英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英语隐喻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里经常见到表示白颜色的词和与此相关的说法。本文从民间文 学语句结构研究的视角,对鄂伦春族民间故事的白颜色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鄂伦春民间故 事中的这一现象与该民族长期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民族语言中色彩词的基本象征意义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色彩词的民族特性。蒙、日两种语言中的色彩词之文化内涵的异同,源自日本民族与蒙古族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而且,两个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道德信仰、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不同,也使其色彩词表示出不同的语义。从"红、白、黑蓝"四种色彩词入手,分析蒙、日语两种语言中色彩词的运用,从语言的角度比较了两国色彩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石硕  王志 《民族学刊》2021,12(5):83-91, 116
文章立足于清代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探讨了汉藏连接地带汉藏通婚的历史过程,汉藏通婚得以实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并对通婚对汉藏社会、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探析。指出以男丁为主的汉族移民和男少女多的藏族社会存在结构性互补,是“汉男娶番女”这一通婚模式的人口学基础;勤劳、体健、能对汉族男丁在藏地的事业发展产生助益是藏族妇女成为汉族男丁理想婚姻对象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身份、财富、劳力、特殊技能等家庭物质生活保障能力是汉族男丁能够入赘或娶得藏族女子的主要原因。汉藏通婚家庭的成员以“翻译”的身份,不仅有效的促进了汉藏民族间的经济交流,而且对汉藏民族间感情的沟通,文化的交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姚南强 《中国藏学》2008,(1):167-170
藏汉因明的比较是近代以来中国因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因明本身而言,比较研究可以加深对因明义理的理解,有助于解决一些长期困扰学界的因明疑难,实现新的综合。从更广泛的文化角度而言,有助于理解汉藏两民族的思维形式有哪些同异之处,这些差异对各自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等。从现实意义看,有利于汉藏民族间的沟通和理解,有利民族团结与和谐相处。本文从宏观体系、逻辑论和知识论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多维视角比较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弃隶蹜赞与金城公主的联姻是唐蕃关系史上的大事,它带来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密切了汉藏人民的关系.今天,通过唐诗和藏族文献歌谣的记录来重温这段历史,我们更应当珍惜汉藏一家的大好局面,更应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7.
宋代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悟湖 《西藏研究》2006,139(4):36-43
文章认为,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主要反映在三种层面上:民间层面的渗透影响、学者僧侣层面的交流传播和中央王朝与地方政府官方层面的往来贡赐。文章仅就宋代汉藏两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略作考察,至于其他历史时期与其他层面宗教文化交流则另撰文论述。关于宋代汉藏宗教文化交流,学界关注者寥寥无几,至于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则更鲜有问津之人。认为宋代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通过民间方式,将汉地的宗法性传统宗教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传递到了周边藏区民间,也将藏传佛教文化、苯教文化和其他藏族宗教习俗传播到了周边汉地民间。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有益地推动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从某种程度上保持和深化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王子奇  徐百永 《西藏研究》2023,(1):49-63+157
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汉藏民族文化在历史遇合中的双向交往过程,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性认同,是两族人民关系演进的历史主流。国内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兴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相关成果主要立足于文化、经济和生活三个维度,其中文化维度作为研究的主流始终带有宗教的底色,而经济维度和生活维度中所附着的文化因素也同样为汉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通途。目前学界对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探究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热点和特点,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中,性别隐喻始终存在,是主流意识对身份认同和想象的主要体现,除了在东西方比较语境中能够找寻,性别隐喻还充斥在文学发展中,但却是片面的且具有限制性的。纵观汉语言文学发展,要真正探究性别隐喻问题,则要直接追溯到后殖民主义理论。其中除了具有基本的中西关系,也有东方对文学性别的认知与界定。对此,从后殖民主义的性别隐喻着手,分析了汉语言文学中中西关系的性别隐喻,并以此提出了两项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语法隐喻以及互文性理论来分析新闻英语,以表明互文性的动态性。语法隐喻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语篇特征的具体表现。语法隐喻普遍存在于新闻英语中,构成了语篇的互文性。这种现象有助于在同一语篇内不同成分之间建立语义联系,保持了意义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