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受时代影响,大众文化消费的审美趣味在发生变迁,以中国传统杂技为例,从单纯欣赏杂技有惊无险的高超技艺,到“技”和“剧”并重的杂技剧的出现,以及杂技与舞蹈、外来文化的融合,借助声光电等高新技术手段烘托舞台气氛,展现给大众饕餮盛宴,充分体现大众审美的多元性、全球性和后现代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壮剧是壮族代表性的民间戏曲,其中的北路壮剧真实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思想感情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壮剧堪称是了解壮族人民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北路壮剧使用壮语演唱,其唱词具有音韵美、节奏美、修辞美、意境美等审美特征。壮剧唱词英译应遵循"力求传神达意,确保合乎习惯"的原则,并采取准、整、创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众文化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提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要影响.地处偏远山区的侗民族审美文化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歌舞艺术、建筑、服饰、饮食文化都暗含"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想.在当下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侗民族审美文化将相互促进、相互生成为生态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4.
古典舞作为中国舞的重要分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曲艺、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体现出东方舞的刚柔并济之美。在古典舞教学落实的过程中,要有效体现心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特点,以更好地推进古典舞的艺术审美发展。现从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入手,浅述古典舞身韵审美的艺术特点和练习技巧,以更好地凸显身韵在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还是共时分层,都说明审美文化是一种内涵复杂、层次丰富的文化形态。从历史演变的情况来看,审美文化主要可以划分为围绕手工劳作的生产方式建立起来的古典性审美文化和围绕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文明建立起来的现代性审美文化;而审美文化存在着民族演变的情况,这样就有了外来民族的审美文化。对于中国"古典舞蹈"来说,有必要对古典性文化的内涵及其审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与理解,以此作为重建"古典舞蹈"的审美方向。  相似文献   

6.
守护差异性寻求发展的壮剧,面临着由传统单一的地域特色发展为更为丰富的综合性戏剧风格的转型问题.对于壮剧的保护就是要充分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在民间文化生存演变的规律中营造有利于壮剧发展的文化环境,建立一个充满审美精神和艺术氛围的人文世界,促使壮剧形成一种自身调节的动态机制.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态格局,是历史存在,也是当今的现实状态;它更是中国文化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朝着"存同求异"、"各自实现"、"求异创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性、重点强调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当下,民族地区真正原生态的审美活力与审美形态的文化艺术元素,已成为现代人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的独特性特征和不同生产形态是造就蒙古族审美文化模式的母体元素,是草原游牧民族审美理想的最终归宿和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生活等民族文化因素,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得以成型并且固化外显和承传的重要载体和土壤。  相似文献   

8.
藏族民间巴塘"谐"体现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刻的人民思想和浓郁的大众人文精神。巴塘"谐"的特征表现在作品上,更多的是反映在文化审美上。而其中的歌词是其重要的特色,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已经成为藏族民间口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邢崇 《民族学刊》2020,11(4):52-58, 129-130
传统藏戏将教化性和审美性融合统一,形成了具有无限延展的审美空间,被藏民族一代代接受和传承。传统藏戏的多种元素彼此之间相互对抗、冲突和矛盾,形成具有张力的审美空间和强大的审美冲击力,使接受者产生共鸣,在艺术的审美中获得精神的洗礼。在传统藏戏中,主客体巨大反差产生崇高美,体现出藏民不屈的超越精神,以及克服和战胜恐惧后的心灵慰藉和平静;传统藏戏采用佛教逻辑叙述故事,集中体现藏民的人生姿态和精神信仰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凸显世俗的人性美;藏戏以美的艺术形式和程序化的艺术表演再现普通大众的味与情,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最终达到宗教教化的目的;藏戏中戏师的理性讲述与演员的感性表演形成对照,让受众游走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对于人物与情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性认知和理性反思;藏戏重复与回环的情节设置使故事情节发展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思想更鲜明,形成了复调之美。  相似文献   

10.
壮剧艺术主要产生、发展于右江、驮娘江、西洋江和清水江流域,主要分布于广西百色市的德保、靖西、田林、凌云、乐业、西林以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等县,在这块土地上主要居住着壮、汉、瑶、苗、回、彝、仡佬等民族。壮剧除了具有一般戏曲艺术所具有的综合性和活态性特征外,由于壮  相似文献   

11.
西藏传统杂技的产生与藏民族居住的文化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是西藏传统杂技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演进和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二是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创造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藏民族文化,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杂技艺术;三是节日环境为传统杂技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民族节日是孕育传统杂技并使之得以发展的重要土壤.  相似文献   

12.
舞蹈和杂技都是人体美学的表演展示技法,二者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表现形式、表演技巧上各有特色。在杂技创作的过程中,融合了舞蹈中的表演方法和技巧,使杂技的表现形式有了较大的突破,其艺术造诣也有所加深,使传统的杂技表演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本文从艺术融合的角度出发,简述舞蹈在杂技创作中的作用,希望能与相关人士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13.
模糊修辞是一种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言语活动,具有蕴藉美、形象美、朦胧美和情感美等再造性审美功能.其审美再造性功能的生成主要源于审美客体的不确定性、审美主体认识的有限性和特定的心理机制,同时,与一定民族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巴塘"谐"舞是藏族人民十分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歌舞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形式生动、分布面广,是藏民族四大歌舞中集歌、舞、诗、曲为一体的民间文化载体,它以独特的视听效果,集宗教祭祀功能、大众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文化传播功能、艺术审美观赏功能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歌舞艺坛上独特的奇葩。  相似文献   

15.
西方现代阐释学主要强调主体意识的作用,在自身基础上施加主体意识形成.本文运用阐释学理论将西方音乐以主体维度跨越讲解,旨在加强大众对西方阐释学及音乐审美的认识.本文将通过西方阐释学的演变以及音乐审美形成过程中积累实践的重要性,总结音乐审美的优点,探究社会环境、自身主体、实践对培养音乐审美的作用,挖掘音乐审美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种属性。大学语文也是语文,也同样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特点。大学语文应三者并重,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工具性是前提、是基础,也是目的之一,最终的目的是进行人文性和审美性教育。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后期,中国审美文化步入"读图时代"——古典美术挂历化、经典名著影视化、文学美文广告化、明星偶像图腾化等不一而足。本文在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试图从现代性的视角,考察图像审美文化泛滥的症结,认为唯有树立追求图像文化的审美意义理念和通过精英审美文化和主流政治文化的制衡机制,才能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图像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8.
元曲产生的真正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曲"通常指的是元代戏剧,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元杂剧".其所谓曲,又是综合了当时流行的一些民谣小曲和唐宋以来民间传唱的声腔."元杂剧"是元代最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和唐诗宋词一样,历来被认为是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它在我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的宝库中,也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元剧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有人把元剧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以曲取士".在明朝研究元剧的作家中,肯定元剧产  相似文献   

19.
甘南郎木寺乡赛赤寺法会中的宗教乐舞"羌姆",以往的文献记载及研究十分有限.为了填补郎木寺"羌姆"研究之空白,我们深入该地区,对"羌姆"宗教仪礼乐舞的整体结构、艺术特征、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客观记录并进行本体性理论探讨,以便进一步认识和保护这一既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又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波斯苏非情诗审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论述了波斯苏非情诗中"美人"与"美酒"这两个常见意象所承载的深刻宗教文化内涵,及其亦世俗亦幽玄的二重美学特征.这些情诗能为任何人所用,因为爱是人类共同的一种情感,读者在阅读时很容易融进自己的感受.任何人都可用苏非情诗来抒发自己心中对真主的热爱之情,当然也可把这些苏非情诗向生活中某个具体的佳丽吟诵.苏非信徒们也常常把世俗情诗借来为己所用.因此,苏非情诗具有广泛的审美共性,能够为审美大众所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