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州生态宜居馆”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生态自然、内涵丰富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更为传播柳州当地文化建设成果、推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引领人们正视历史、重视现在、造福未来。达到文化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博物馆作为新博物馆学的重要组成,其目的是为了对当地的文化、自然遗产及风景进行"在地"的保护。与传统博物馆注重对文物的收集及展览不同,生态博物馆以自然风景、文化遗产或居民的集体记忆为收藏和诠释的对象,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固定边界,将"地域"概念扩展到博物馆领域。随着旅游的发展,生态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在促进生态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生态博物馆"在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本文以文化空间理论为基础,从生态博物馆的概念模型出发建构生态博物馆的文化空间,提出了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的根本、基础和载体。在此基础上,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群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博物馆文化空间,提出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为生态博物馆建设及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 "明德"是柳州尚德文化的源头,奠定了柳州尚德文化形成的基础。柳宗元治柳四年的政绩昭彰,他的思想及活动轨迹充分展示其作为刺史官员、学堂教师、诗文大家、游历行者以及文明居民等多重身份所体现出的浩然正气之德行,柳宗元"明德"对柳州尚德文化的延续、融通与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文化变迁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绎,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景象处处可见。艺术在乡村中的实践亦是文化的"再生产"。共筑民族文化集体意识建设和仪式系统,结合地方性特色建设发展当地文化,恢复乡村人文系统和生态自然环境,加强地方政府和外来文化企业的交融,积极配合行业艺术家的参与,在文化濡化中提高大众审美意识,增强创新型内容,以艺术为桥梁,对当地文化在社会变迁中成功转型和构建民族文化自信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1+10工程”是广西所独创的生态博物馆实践模式,即将广西民族博物馆与10个生态博物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同步发展,其先后经历了酝酿准备、试点建设、全面实施和巩固提升四个阶段,在政府、专家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如期完成,形成了文化保护的规模效应,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并带动了当地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回顾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历程、建设方法,总结其经验及教训,对丰富生态博物馆理论,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长阳县政府将庄溪村武落钟离山作为清江画廊主推景区之一,从2007年开发至今投入5000多万元,主打"民族文化体验"和"生态度假"旅游品牌,对当地旅游业发展起到重大影响,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民族团结。2013年7月,调研团队在实地走访中发现,庄溪村特色村寨建设中仍存在许多影响群众就业、收入和团结的限制性因素,本文结合当地旅游发展优势和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文化是以该民族居住地的生态环境为土壤而滋生。生活在广西的各族人民,在对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的适应、改造中,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人人和谐"的局面。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广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传统文化更具有特色、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实践中找到有效的切入点,各地干部群众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今年,恩施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立足当地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乡村休闲游为切入点,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在解决农民就业增收问题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产业,促使农民文化素质大幅度的提升,走出了一条既快又好、独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恩施市迈出的这一步,不仅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让来此的人们更多地理解了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神奇而美丽、古老而又年轻的资丘镇是中国首家"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这里的土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的深刻积淀,是凝聚民族精神、民族意志的重要源泉,保护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对于团结民族力量、促进民族繁荣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资丘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及其场域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生态保护区民俗文化传承模式的创新和实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桂西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长寿、生态、民俗、文化、红色"旅游资源,旅游业也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旅游商品市场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桂西北旅游纪念品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理念,具有深远的传承和发扬的意义。本次研究主要从环江毛南族傩面具文化、宜州刘三姐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桂西北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纪念的设计方法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我国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急剧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和全过程。本文阐述了草原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少数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并针对建设草原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举出具体的实施细则,以期为我国其他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武陵山片区隶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促进武陵山片区生态经济发展是建设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关键要素。文章以湖北省苏马荡旅游度假区为例,认为武陵山片区发展生态经济有着一定的优势条件,并积累了部分经验,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如历史文化挖掘彰显、规划开发统一规范、当地居民成果共享等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武陵山片区隶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促进武陵山片区生态经济发展是建设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关键要素。文章以湖北省苏马荡旅游度假区为例,认为武陵山片区发展生态经济有着一定的优势条件,并积累了部分经验,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如历史文化挖掘彰显、规划开发统一规范、当地居民成果共享等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展示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鄂伦春族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形成采集狩猎的生计方式和独特的传统生态观。其生态观保留着适应山林生活、满足狩猎生产需要、根植于原始信仰的特点,可以为当代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思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6.
尹蔚彬 《中国藏学》2016,(1):191-194
语言生态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四川省藏区语言生态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科学认识四川省藏区复杂的语言生态现状,处理好各个语言之间的关系并顺应其发展,关乎该地区未来的发展。该地区语言生态的研究价值,在于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同时也为决策部门提供基础参照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打造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是推进武陵山片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进一步盘活武陵山片区民族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旅游精准扶贫,对于片区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提质升级,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实现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要优化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区域空间,加强对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有效地保护与利用,拓展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的内外市场,强化以政府推动、精英带动和市场拉动为核心的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与广西文化的双向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的四年时间里 ,给柳州带来了中原文化 ,促进了广西文化的发展 ,广西本土文化也影响了柳宗元的文学创作 ,使其呈现出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得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之中。对民族地区而言,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浩大工程,是一项关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得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被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之中。对民族地区而言,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新时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浩大工程,是一项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