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娜 《中国民族博览》2016,(18):109-110
《西洲曲》自问世以来,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受到了历代欣赏者的喜爱.这首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抒情诗,通过抒写一位江南女子从春到秋对恋人一往情深的执著、缠绵相思,大胆地展示出少男少女最内在最真挚的感情.《西洲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清新典雅的语言、声情摇曳的音韵、巧妙精当的修辞,构成了《西洲曲》独特的语言风格,使读者获得"杏花春雨江南"般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
电视画面造型语言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表现,涉及构图、光线、影调、色彩、线条等艺术元素。纪录片《张家界土家婚俗》中"讲茶"片段的拍摄,通过景别运用、角度选择、光线处理、镜头运用等多种造型语言和艺术手段,实现了电视画面造型语言的真实性、动态性与新颖性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3.
元代北曲中的回回元素突出反映在《回回曲》以及北曲的伴奏乐器琵琶中。一方面,文章在《回回曲》的分析、考证中,不仅贯通了元杂剧中《回回曲》与昆曲中《回回曲》的关联,而且贯通了元杂剧中《回回曲》与《南村辍耕录》中《回回曲》的关联,认为汉文文献所载的元代《回回曲》,特指元时西夏旧地的回回歌舞曲,《回回曲》也由此成为西北风味之一种。另一方面,对于北曲的伴奏乐器琵琶,并非强调其西亚出身,而是关注其演奏中的回回"新声",明人以回回饮食之特色"蒜酪味"形容北曲的风格,关键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4.
《云裳诉》是陕西筝派中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筝曲,此曲不仅有着凄美爱情故事的取材,而且与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相融合。曲中"碗碗腔"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陕西筝派独具的特色,加上与钢琴的相互交织,更加富于戏剧性和强大的感染力,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现代作品。本文将从《云裳诉》作为立足点,对作品的作曲家及创作背景、主要音乐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小视角浅谈陕西筝曲的特色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5.
修辞是最有效地运用语言、极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艺术。本文试图对综合英语课程的常用教材《新编英语教程》中的部分美学修辞格作一浅析,探讨在讲授课文时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寓意深刻且又巧妙优美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歌,它不仅是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也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基础。江南民歌的曲调柔美、风格突出,就像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呈现在人们的眼中,耐人寻味。廖勇、赵季平于2006年创作的歌曲《大江南》是一首融入了江南民歌曲调和江南文化的男高音创作歌曲,深受广大声乐爱好者的喜爱,并且广为流传。在当时,由于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对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巨大的信心和动力,像这种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以及赞颂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果的作品不胜枚举,如《爱我中华》《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大江南》也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问世的。本文对歌曲《大江南》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唱风格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希望对演唱《大江南》的歌者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电视画面造型语言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表现,涉及构图、光线、影调、色彩、线条等艺术元素。纪录片《张家界土家婚俗》中"讲茶"片段的拍摄,通过景别运用、角度选择、光线处理、镜头运用等多种造型语言和艺术手段,实现了电视画面造型语言的真实性、动态性与新颖性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8.
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歌,它不仅是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也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基础.江南民歌的曲调柔美、风格突出,就像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呈现在人们的眼中,耐人寻味.廖勇、赵季平于2006年创作的歌曲《大江南》是一首融入了江南民歌曲调和江南文化的男高音创作歌曲,深受广大声乐爱好者的喜爱,并且广为流传.在当时,由于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对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巨大的信心和动力,像这种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以及赞颂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果的作品不胜枚举,如《爱我中华》《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大江南》也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问世的.本文对歌曲《大江南》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唱风格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希望对演唱《大江南》的歌者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狐怪小说是唐代众多小说类型中的一种,多记载狐怪的变形、法术等。狐怪故事在唐代文化的土壤中自成一体且记载颇多。本文以《太平广记》中"狐"类所收录的狐怪故事入手,分析唐代狐怪故事的叙事技巧,以及唐代的叙事艺术如何超越魏晋六朝、将故事结构变得更加丰富深曲的。  相似文献   

10.
《格萨尔》源远流长,表现了藏民族的民族精神,概括了藏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结合藏民族独特的文化以及历史背景,就像藏文典籍中的传记文学(■)一样,史诗也应该有自己的"素材"(■)。即,《格萨尔》史诗最早起缘于《玛桑仲》;继承了"喇"(■)和"央"(■)的观念等藏民族的原始崇拜;沿用了"格萨尔军王"这一人名,而且在尚武重兵上完全相似;《格萨尔》史诗艺术地再现了吐蕃政权时期的历次战争。  相似文献   

11.
花园幽径句的最简方案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乔姆斯基发表的《句法结构》标志着生成语法理论的开始。其1959年发表的“评斯金纳《言语行为》”系统地批驳了行为主义的语言观,正式把语言与心智研究结合在一起。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言知识是大脑的一个心智客体,游离于心智之外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乔氏语言内在论的立场。20世纪90年代乔氏的《最简方案》(Chomsky1993,1995)将生成句法学提升到又一个高度。值得指出的是,最简方案还是一个尚未成熟的理论。最简方案将内在语法看成一个完美的体系,它可以通过最简洁、明了、经济的手段将语音和语义衔接起来。文章试以最简方案为理论根据,通过对花园幽径句的句法分析验证自然语言器官是一个设计完美的系统;语言理解同样遵循着最简化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以筝曲《袖梦》为研究对象,解析其创作背景及艺术内涵,通过对乐曲演奏的诠释,探讨舞蹈元素与古筝乐曲创作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张力理论是阿恩海姆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用了一个章节来明确阐述张力所表现的内容以及含义。视觉是动物最普通不过的观察能力,也是生活中人本身对外界最基本的感知能力,是人对事物产生认知和理解的基础方式。书法和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符号。而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虽然是西方美学的审美理论,但是在解读我国传统文化国画和书法中,依然可以加以参照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艺术涅槃——大足石刻展》设计语言简练、纯粹,汲取了现代美学主义"少即是多"的理念,遵循了简洁精细的造型与灯光设计,凸显了佛教拙朴清净、道教自然流畅、儒家清雅优美的特点,很好地诠释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思想源流。整个展馆的展具设计、背景素材选用、主色搭配等方面保持高度精炼、统一,通过"量"的堆叠,强化了低调、严谨、冷静的设计风格。为现代佛教造像展览的形式设计提供了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施艺 《中国民族》2023,(3):80-81
<正>以大型乐舞来展现武王伐纣历史的《大武》;集歌、舞、乐为一体并具有歌舞套曲结构意义的《相和大曲》;令九州之民啧啧称奇的唐代歌舞大曲《秦王破阵乐》……自古以来,用歌舞大曲或套曲的表演形式展现重大历史题材、回顾光辉历史进程,是中华各民族共创共享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方法。而自钟鼎文以来的历代史书、传记与演义文学以及流传至今的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都可作为以歌、舞、诗、书、演等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故事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相似文献   

16.
张钦若油画作品表现性语言的形成与其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艺术性情分不开。不慕名利,对艺术保持纯真自由的艺术品性是他作品表现性语言得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其次,他的语言形式与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尤其是表现主义有着密切关系。最后,张钦若内化中国意象美学"以象寓意、以意构象"的表达方式,使得其作品营造出一种传统国画大写意的造境之美。  相似文献   

17.
黄鑫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207-208
以筝曲《袖梦》为研究对象,解析其创作背景及艺术内涵,通过对乐曲演奏的诠释,探讨舞蹈元素与古筝乐曲创作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艺术设计史》课程作为高校艺术专业最为基础的一项课程,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艺术设计史》有其独特之处,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所以在针对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时,要引入创新因素,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调整,进而探索出一条教学新途径。"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这一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首先分析了"翻转课堂"的含义,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分析与探究了《艺术设计史》的教学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艺术涅槃——大足石刻展》设计语言简练、纯粹,汲取了现代美学主义"少即是多"的理念,遵循了简洁精细的造型与灯光设计,凸显了佛教拙朴清净、道教自然流畅、儒家清雅优美的特点,很好地诠释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思想源流.整个展馆的展具设计、背景素材选用、主色搭配等方面保持高度精炼、统一,通过"量"的堆叠,强化了低调、严谨、冷静的设计风格.为现代佛教造像展览的形式设计提供了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琵琶武套曲中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自该曲目诞生以来,各派名家的版本及曲谱都对《十面埋伏》不断传承、增加自己对该曲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流派特色。本人在本科期间通过对该曲的反复练习,从曲子的背景到音乐表现、从音乐表现的意境到演奏技巧技法、从演奏情绪的渲染到演出效果的把握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和体会。本文章主要对刘德海新编《十面埋伏》的艺术创作背景、刘德海先生的介绍、乐曲的演奏技法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