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人类学学科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际人类学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回顾了中国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探讨其发展面临的问题。根据国际人类学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中国人类学一级学科的建议,以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倡的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三科并列、互相交叉、各得其所、努力发展"的学科发展格局,共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从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民工潮"转变为近几年的"民工荒",这对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提出了巨大的挑战,2003年以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金三角等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出现的"民工荒"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民工荒"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本文分析了"民工荒"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的相应对策和措施。它也更促使我们去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这部分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张凯 《民族论坛》2012,(16):18-20,23
2011年8月在湖南湘西召开的首届"中国土司制度与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就"土司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土司的历史与文化"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对"永顺老司城土司遗址与土司历史文化"进行了重点关注,为老司城申遗注入了文化因子。此次会议提出了引入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拓展研究领域,形成土司研究的大视野。  相似文献   

4.
基于国家战略上的"两区"建设及《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的"创建宁夏中国清真食品认证中心"的构想,本文考察了宁夏清真食品认证与推广工作,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宁夏清真食品认证推广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改善宁夏清真食品认证推广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周泓 《民族论坛》2012,(6):27-38
本文概括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一、与传统民族志撰写方式对话,提出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理解论和"不浪费的人类学"。二、与传统社区研究对话,提倡人类学区域研究,提出中国社会动态结构与"新平衡论"和"中国历史民族/民俗区";以过程研究,提出"文化关联反观法"和"回访再研究范式";力主问题研究,与科学领域对话,提出"文化力量介入科学"和"作为文化的组织"。三、与西方汉学人类学对话,提出中国动态宗族模式"准-组合家庭"、"理念宗族"与中国乡村人类学。四、与社会史和民族史对话,提出"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与"传统激活"。  相似文献   

6.
周泓 《民族论坛》2012,(8):14-19,28
本文概括庄孔韶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诉求之意义:一、与传统民族志撰写方式对话,提出中国"文化的直觉主义"理解论和"不浪费的人类学"。二、与传统社区研究对话,提倡人类学区域研究,提出中国社会动态结构与"新平衡论"和"中国历史民族/民俗区";以过程研究,提出"文化关联反观法"和"回访再研究范式";力主问题研究,与科学领域对话,提出"文化力量介入科学"和"作为文化的组织"。三、与西方汉学人类学对话,提出中国动态宗族模式"准—组合家庭"、"理念宗族"与中国乡村人类学。四、与社会史和民族史对话,提出"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与"传统激活"。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外援助是中国开展国际外交、参与国际事务、发展国际经贸关系的特殊手段,具有独特的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是21世纪中国主动提出的规划全球战略部署的重要战略,是应对当前复杂国内国际环境的关键举措。根据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求,中国对外援助中要高度重视对中亚国家的援助,并调整和改革对外援助的策略和方式,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俫人识别问题开启了龚永辉对民族意识调控的研修之旅,认为自觉运用民族意识调控的客观规律可以实现因势利导,继而寻求民族问题的化解理路,提出中国民族理论发展与创新可以借助分形思想协力推进;在潜心研究"十二条"并进行民族理论的传播实践中,他提出并实现了民族理论政策课程本土化、生活化和现代化改革;面对沸沸扬扬的学界争议,他认为中国学派的永字八法可以化解川字困局,从而找到中华民族和谐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之一,其思想来源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经历了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三个阶段,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成熟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在抗日战争开始的问题上一向存在着异议.本文以史实为根据既论证了江桥之战是当时黑龙江省政府所策划的有领导、有组织地正面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并考证出其确实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授权和支持而具有了民族抗战的性质;又重新评价了其在抗日战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堪称中国抗战中局部抗战的第一战,因而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同时,也澄清了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三阶段的"抗日战争"和中国全面抗日战争与作为那场重大历史事件的"抗日战争"之不同内涵,也即所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三阶段和全面抗战阶段"八年"说与中国抗日战争持续时间多长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从而对"抗战八年"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并代之以"抗战十四年"的概念.最后的结论是江桥之战的爆发日就是中国抗战的开始之时.  相似文献   

11.
汉文"民族"一词自19世纪末开始出现并广泛使用,而中国学术界对"民族"认识的深化,在20世纪也经历了由梁启超介绍布伦奇里的民族定义到孙中山提出自己的民族定义,再到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在中国产生广泛的影响的过程.而最终中国共产党人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民族定义的表述.布伦奇里(Bluntcchli,Johann Kaspar)的定义,经粱启超翻译介绍并充实,具有强调民族过程重视民族起源的特点,但将肢体形状当作民族要素,并把没有文字的民族排除在外却是其定义的谬论.孙中山的定义,与其三民主义的学说密不可分,但其民族形成"五种力"学说,当为解释异源同流的复合民族即"国族"形成过程,不应理解成为单一民族的特征和构成要素.斯大林的定义在中国影响最广,一直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在50年代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中,却不能生搬硬套,故中国的民族识别实际上突破了斯大林定义的局限,克服了其定义的缺陷.费孝通解读的"共同心理素质"实为"民族心理认同"而并非斯大林所说的"民族性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理论学术界质疑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学术争论,并非完全受前苏联和西方的影响和冲击,而是50年代中国民族识别中,理论和现实相悖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并坚持了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也提出了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关系方面提出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了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  相似文献   

13.
容闳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留美毕业生,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为完成"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报国梦想,在洋务运动时期,积极倡导并投身于社会改革,并对当时的时局提出自己的多重计划和主张.尽管容闳的理想大多没有成功,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始终不渝,为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和自强维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政治、地理、文化等环境条件来论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从政策、经营环境、人力资源、进入模式等方面提出战略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美籍移民作家田广《中国人非规则移民北美历程揭秘》一书从多元反思的视角对"非规则"移民加拿大的中国大陆移民展开了应用人类学领域的长期追踪研究。本文对该书内容进行了梳理,尝试归纳其特色与学术贡献,并对其尚存的研究空间提出了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6.
"以儒诠经"是明清时期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辑录与解读"以儒诠经"文本中伊斯兰教中国化义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界眼中的伊斯兰教中国化。"以儒诠经"文本对伊斯兰教中国化应包含的内容、如何践行伊斯兰教中国化提出了若干真知灼见,许多见解与当今倡导的伊斯兰教中国化若干内容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深厚的民族学素养使得王希恩在民族基本理论和现实民族问题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对民族过程理论进行了中国化改造,深入探讨了全球化时代的民族现象和民族过程,并对一系列民族基本理论问题发表创见;以"族性"的视角分析了民族的发展,首创性提出"族性张扬"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当今世界民族过程总体特征的描述;从民族问题的概念入手,对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轨迹、内容与形式和发展趋势等提出独到的见解;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积极参与现实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建议应对,在民族理论研究领域起到了应有的学术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钰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212-213
易卜生的代表性戏剧《玩偶之家》塑造了五四后中国女性解放的符号人物——娜拉.鲁迅在1923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并给出了"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悲观回答.两年之后,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将他理解的答案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描摹,展现一个"造人"神话的破灭.而胡适,作为易卜生主义的首倡者,1919年3月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戏剧《终身大事》,描写一个看似开放民主实则有多重思想桎梏的家庭,并通过主人公的成功逃离展示了争取婚姻自主的可能性,提出了易卜生主义就是真正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仔细剖析.从这两部同一时期发表的小说与戏剧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胡适和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19.
易卜生的代表性戏剧《玩偶之家》塑造了五四后中国女性解放的符号人物——娜拉。鲁迅在1923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问题,并给出了"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悲观回答。两年之后,鲁迅在小说《伤逝》中将他理解的答案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描摹,展现一个"造人"神话的破灭。而胡适,作为易卜生主义的首倡者,1919年3月发表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戏剧《终身大事》,描写一个看似开放民主实则有多重思想桎梏的家庭,并通过主人公的成功逃离展示了争取婚姻自主的可能性,提出了易卜生主义就是真正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仔细剖析。从这两部同一时期发表的小说与戏剧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胡适和鲁迅对易卜生主义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20.
《庄子·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逍遥游》一文中,作者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境界,并借助多个寓言故事进行了具体阐释。研究庄子"逍遥观"对指导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